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泰证券]:国内充电设施行业领先者,有望受益于行业高景气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国内充电设施行业领先者,有望受益于行业高景气

2022-11-10王可、王子杰中泰证券墨***
国内充电设施行业领先者,有望受益于行业高景气

国内充电设施行业领先者,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 收购绿能慧充,切入新能源赛道。2021年11月,公司以现金8300万收购绿能慧充100%的股权,切入新能源行业,实施业务转型。绿能慧充以充电桩起家,横向拓展储能、微网、数字能源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光储充一体化,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 剥离传统低效业务,定增助力拓展新能源业务。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14亿元,亏损同比减少,主要为公司热电业务因停产出售不再产生利润及铁路业务、充电桩业务经营亏损所致。公司将聚焦于充电桩及储能业务,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2021年11月22日,公司定增不超过4.53亿元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及投入新能源充电和储能业务的发展,主营业务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能源+光储充”前景广阔,公司业务转型迎来发展机遇 政策驱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拉动充电桩需求增加。2022年期间,政府多次下发各类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649.5万,市场渗透率为8.3%,高于2020年4.1%。充电桩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位置,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带动充电桩需求增长。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2017-2021年全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规模由72亿元增长至4 19.7亿元,CAGR为42.2%,至2023年底全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2026年底有望达到2870.2亿元,实现快速增长。 “光储充”一体化迎来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广阔。在新基建和碳中和的双重因素驱动下,单一充电桩设施正演变为集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为一体的基站建设。电化学储能正在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约90%的比例,已有百兆瓦级项目并网运行。同时由于分布式光伏储能优势明显,预计“光储充”有望快速发展。 竞争优势明显,坚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 公司具有技术、产品、服务、客户四大核心优势。公司深耕充电桩业务,目前充电设备品类齐全,覆盖场景广泛。同时公司经多年研发积累掌握了星环功率分配技术,可更好应用于直流快充市场。目前公司产品已得到下游客户如国家电网、小桔充电、BP(英国石油)、壳牌等客户验证,公司60kW欧标充电机亦获得TÜV南德产品认证,未来有望获取更多海外市场份额。 对标同行,公司核心优势在于“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公司能够同时兼顾充电与储能领域布局,促进充电产品与储能产品进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未来,公司有望在充电、储能、微网三大领域不断实现突破,进行长期战略协同布,巩固核心竞争力。 给予“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0、0.82、1.44亿元,对应PE分别为455、57、32倍。我们看好公司未来成长性,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执行进度不及预期;融资不及时导致财务风险;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 1、国内充电设施行业领先者,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 1.1、收购绿能慧充,切入新能源赛道 积极转型新能源充电桩赛道。公司原名江泉实业,在1999年8月于上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为热电业务、铁路专用线运输业务。2021年11月,公司为切入新能源行业,实施业务转型,以现金8300万收购绿能慧充100%的股权,绿能慧充成功并入上市公司平台,同时公司也更名为绿能慧充数字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22年4月剥离热电业务,成功进入新能源充电桩赛道。 绿能慧充:充电桩起家,横向拓展储能、微网、数字能源平台建设,绿能慧充成立于2012年,原名陕西绿能电子有限公司,自2017年开始布局全国充电桩市场,推出第一代自主研发一体式直流充电产品;2018年,在西安、厦门等地实现充电设备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表现;2019年,公司与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合作成立小桔绿能,推出全国首创功率分配技术; 2020年,公司荣获中国充电行业十大品牌,推出全国领先的“能盾”四层充电安全防护技术;2021年,推出“Chaoji”充电大功率液冷系统; 并携手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数字能源研究所,加快拓展储能微网领域;2022年,绿能慧充成功并入上市公司平台,西南研发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运营。 图表1:绿能慧充发展历程 1.2、剥离传统低效业务,新能源业务盈利潜力大 剥离传统业务,专注新能源板块业务发展。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下降12.28%,实现归母净利润-0.2亿元,同比下降202.73%。公司过去几年业绩下滑主要受原先热电业务和铁路运输业务影响,同时公司去年筹划重大资产出售,计提了大额员工安置补偿预计负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减少3.36%,实现归母净利润-0.14亿元,亏损同比大幅减少,主要系热电业务出售,成本得到控制的原因,同时也开展了新能源行业板块业务。在进行业务重整后,公司明年的新能源业务板块值得期待。 未来充电及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主营业务:2022H1公司在充电储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82亿,占比最大,约为70%,铁路运输业务上实现0.19亿,热电业务上实现营业收入0.10亿,其他业务收入0.07亿。总体来看,在实现业务重组后,新能源板块业务占据主要地位,后续有望出现较大突破。 图表2: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情况 图表3:2022H1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结构 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充电设备及储能产品等。①充电设备:主要分为充电桩、充电机、充电堆三类,品类齐全。充电桩为随车配套的便捷充电设备,多适用于小区停车区等场合;充电机为高功率充电设备,充电效率高;充电堆由集成管理的各个充电机和充电桩组成,能够灵活调配充电功率。②储能产品:可应用于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以及光储充综合能源管理等场景,利用储能装置在负荷高峰时期放电,负荷低谷时期从电网充电,减少高峰负荷需求,节省用电费用,同时推出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光伏发电自用率高,采用模块化设计,光伏、储能系统均可拓展。 图表4:公司充电设备产品 图表5:公司储能产品类别 1.3、经营状况:摆脱历史包袱,未来发展持续向好 毛利回升趋势明显,未来提升潜力大。2021年度公司毛利率为14.27%,净利率为-8.27%,毛利率和净利率较上一年都出现了不小的下滑。从过去三年表现来看,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波动巨大,盈利稳定性较差,并未体现较稳定的盈利能力。在公司并购了绿能慧充后,进入新能源充电储能业务,毛利率进一步恢复,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20.62%,同比增加5.18%,净利率为-8.51%,同比减少8.42 %。 2022年公司新增研发投入。2018-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0.14%、8.63%、9.68%、18.62%,2022年前三季度费用率上升至30.06%,其中销售费用率为9.69%,管理费用率为19.46%,财务费用率为0.91%,另外公司新增研发费用率为4.21%,分别同比+9.57%、+7.6%、+0.96%、+4.21%。完成对绿能慧充收购前,公司业务种类单一,未产生研发投入。 图表6: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情况 图表7:公司期间费用率情况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情况改善。2018-2021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94、5.72、6.31、5.03天,2022年前三季度存货周转天数上升至53.66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01.50、23.04、19.85、78.91天,2022年前三季度上升至205.51天。2018年-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0.96、-1.82、20.4、-28.22百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上升至33.89百万元,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图表8:公司存货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图表9: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4、徐益明为实际控制人,定增助力拓展新能源业务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徐益明先生。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深圳景宏益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限售条件流通股数量为70,280,485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3.73%。深圳景宏益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为徐益明,徐益明为绿能慧充实际控制人。 图表10:公司股权结构(截至2022年9月30日) 定增有助于公司拓展新能源与储能业务。2021年11月22日,公司启动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不超过4.53亿元的资金,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并主要投入新能源充电和储能业务的发展,以实现公司主营业务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目前,公司定增申请已获证监会批准。 2、“新能源+光储充”前景广阔,公司业务转型迎来发展机遇 2.1、政策驱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提升: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全年实现77.7万销量,2021年实现352.1万销量,CAGR为35.28%。2022年1-9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共实现456.7万辆,同比去年实现大幅度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拓展,各个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企业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不断优化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性能,市场渗透率也在高速攀升。截至到2022年9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31.8%,远远高于市场预期。 图表11: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超预期 图表12: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呈现高增趋势 多项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车发展:早在“八五”时期,我国就已将新能源汽车计划提上日程;1995年国家科技部将发展新能源汽车设为“九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十五”期间,国家投资8.8亿造出了奥运会期间的电动公交车。2020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双碳政策对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促使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进行转变。2022年期间,政府多次下发各类政策和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利好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图表13: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政策 2.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拉动充电桩需求增加 充电桩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位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和零部件,其中原材料包括锂矿、钴矿、稀土等,零部件包括电机、电池、电控、车身结构件等;中游主要为整车制造,其中包括乘用车、专用车、商用车;下游为充电服务和后市场服务,充电桩关系到新能源动力电车的续航问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图表14: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产业链情况 充电模块为核心部件。在充电桩产业中,上游为充电桩元器件部分,充电模块技术壁垒与构成壁垒最大,在元器件中成本占比最高,占比超过50%,其他皆为标准化电气产品,制作技术难度小,企业同质化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图表15:充电桩元器件成本结构占比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带动市场充电桩需求。2020年3月充电桩被国家列入“新基建”之一,促使企业进行充电桩快速扩充。截至2022年9月底,据公安部统计,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14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6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926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56%。前三季度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71.3万辆,同比增长98.48%,创历史新高。完善的充电设施是保障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先决条件,在合理的政策引导和高增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拉动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30日,全国公共充电桩设施已达163.58万个,私人充电桩285.2万个。目前充电基础设施数量稳步增长,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和乡村逐步形成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 图表16: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历年情况 图表17:全国充电桩数量情况 市场需求与政策推动充电桩市场规模高速发展。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2017-2021年全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为72亿元、124.3亿元、195.1亿元、268.9亿元、418.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