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复胜资产陆航:买股票的第一要素是稀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复胜资产陆航:买股票的第一要素是稀缺

2022-11-04未知机构最***
复胜资产陆航:买股票的第一要素是稀缺

上一次访谈是差不多2年前了,这两年市场很动荡,投资环境对绝对收益导向的私募来说并不友善,但你一直做得很好,能否谈谈你今年是怎么做的? 陆航过去几年我们很幸运,基本上市场每一年主线都有参与。 2016年开始我们就买白酒、家电,2020年市场最牛的五大牛股我们抓住四个,包括一家涨了10倍以上的医疗用品供应商和光伏逆变器,2021 年我们全面拥抱新能源光伏,又在那一年11月降低了仓位。 今年一开年,我们的仓位比较轻,在开年先买了一个海上石油勘探公司。 当时想法是,宏观环境可能像美国的70年代,进入一个比较长的高通胀阶段,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去找股票。 然后研究石油的时候,发现无论是这几年的ESG,还是曾经出现过的负油价,都导致对石油的资本开支是很少的。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到之后会发生俄乌地缘冲突,进一步拉动能源的价格。 你研究了石油,自然就会研究煤炭。 我们发现市场对煤炭是有偏见的,甚至连一些煤炭公司自己都对行业未来没有很强的信心。 这导致过去那么多年,煤炭行业不怎么做新的资本投入,也让传统的周期股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 之前大家不愿意买周期股,是因为一旦价格上涨,大家就会投新的产能,等到产能释放,价格又会跌下来。 然而,由于煤炭企业不再做新的资本投入,即便价格上升后也没有新的供给出来,反而是这些年行业低迷的景气度,导致了一部分的供给出清。 今年4月以来,我们的仓位一直很重,但到现在产品净值反而亏损的不多,显著低于市场指数跌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重仓的股票是很保守的,不少煤炭股都有很高的股息率保护。 比如说某家煤炭龙头,在我们买入的时候股息率高达15%,上市以来现金分红3000亿,我们买入的市值也才3000到4000亿。相比而言,大家都喜欢的某高端白酒龙头股息率才1.3%,从这个角度看,估值是贵了很多。 光有股息率保护也不够,很容易陷入格雷厄姆陷阱。 我们也反思过,由于看到某集运公司估值很便宜买进去,最后是亏钱的。买股票的第一要素不是便宜,是稀缺。 我们今年买能源,是发现能源变得稀缺了。 倒是去年我们买很多的新能源赛道,今年看到供给大量出来了,这个行业不再稀缺,可能变成周期股。任何行业都是周期性行业,只是周期长短不同而已。 白酒的周期差不多是5到6年,制造业的周期是2年,我们曾经赚大钱的那个医疗用品供应商,最好的周期就1年。我们是看到手套供需错配被解决后,就高位卖掉了。 这些年来,你总是在寻找新的机会,并没有躺着在一类资产上,这是为什么?陆航坦率说在中国做股票投资蛮辛苦的,和美国不太一样。 美国的资本主义土壤对垄断是比较宽容的,但中国并没有,所以要不断找新的投资机会,不断革命自己。革命自己是很反人性的。 人性是不喜欢老是去结交陌生人的,见自己的老朋友最轻松舒服。我觉得在社交上,这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投资上总是买“老朋友”,不研究新公司,可能就是致命的问题。 要有超额收益,不能一直跟在市场的节奏后面,等你想到了市场共识的机会,已经没有超额收益了。我们今年买煤炭,也顶着很大压力。 许多人觉得我们是在买落后能源,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些年来,我们许多仓位都是极为逆向的。 2016年买家电白酒,也是有很多非议,一直到2017年下半年白酒家电才成为核心资产。有时候别人不认可你的投资,也是巨大的预期差。 回头讲讲,今年煤炭的机会你是怎么发现的? 陆航今年我们确实在煤炭上做得挺好,甚至把行业内部细分行业的结构切换都做得很好。 我觉得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我们深入到一线去调研这些煤炭企业。 今年许多原来做周期股出身的人,也没有把握住煤炭的行情,就是因为没有深入到一线做调研。在品种选择上,我们买的是动力煤,不是焦煤。 大家总认为应该买有弹性的焦煤,而我要的就是没有弹性的股息率保护。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买了焦煤,今年4月会有一波30%的调整,也很难拿得住.其次,今年煤炭个股的业绩释放节奏,也是沿着成长周期而轮动的。 这和我们当年做光伏产业链非常像。 本质上,我们是用做成长股的方式在做周期股,通过对公司业绩的月度跟踪,来把握投资节奏。 每一个公司都会公布产品销量和价格的信息,完全是透明的,自己可以测算出哪些公司业绩会超预期。赚大钱是因为要有大的仓位,你为什么敢在煤炭板块下比较大的仓位? 陆航前面提到过,一个是供给侧的稀缺,即便价格上来后,供给还是出不来。 另一个是确实估值太便宜了,分红率达到15%以上,估值就4到5倍,港股更低。大家为什么对便宜视而不见呢? 有那么便宜的煤炭,又为什么要买30到50倍的品种呢?在估值面前,也不能不讲道理。 我的投资风格,是把景气度和估值做合理的结合,这样比单看景气度做投资更好。去年11月为什么清仓了新能源陆航一个原因是估值太高了。 新能源终归是制造业,任何东西都不能违背基本规律。而且,我们做投资一般不想去赚最后一段的钱。 我经常卖飞公司,最后一波的白酒.眼科、逆变器,我们都是提前下车的。我们在交易上,也是比较逆向的,这个特征在今年特别明显。 即便是我们当年买白酒和家电的时候,当时许多人都是不看好的。大部分人做投资是盯着股价,我们更多精力放在公司本身上。 其实这两年私募挺难做的,你为什么一直业绩做得比较好?陆航本质和我过去的从业背景有关。 我是看金融地产出身的,又看过小盘股,调研的公司足够多,比较善于抓主要矛盾。像新能源,我们的理解肯定比许多人更深。 但是今年新能源没有太大的机会,我基本上就不看了。我自己每周还健身4到5次,晚上睡眠也挺好的。 我记得贝索斯说过一句话,每天睡眠多才能把决策做好。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到高效分配。 找到模糊的正确要比精准错误重要得多。 我差不多听几场电话会议,出去调研一下,就大概知道某个产业的景气度了。有时候逆向调研也很重要。 记得2020年7月我们调研一批光伏企业时,这些公司市值都很小,后来我们重仓的那个大牛股才100多亿市值,董事长能和你聊很久。我们调研煤炭也是,一些很大的企业董秘能和你一对一讲一个小时。 等到后期股价涨起来再调研,人家都没空理你了。你怎么抓主要矛盾? 陆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只能说每年一季报之后,我们一般都做得比较好。 因为一季报提供了很清晰的基本面路线。 大家也看到,我们都是买各行各业的大白马。 比如说这一次煤炭,我们都是买大市值的股票,许多人说这种大股票还能炒吗?我觉得当一个板块基本面很好的时候,白马股会成为大家必配的品种。 倒是那些小黑马,你不买也没关系。 我们把行业中最白的股票选出来,就有这样的效果,会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其实我们也有不少亏钱的案例,而且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反思自己亏钱的股票。今年比较大的教训是,要防止价值陷进,不能因为便宜就买。 如果一个公司很便宜,但不稀缺,就要谨慎。 我是看房地产出身的,地产股估值不高,但我比较谨慎。 很多房地产公司的确是估值便宜,但这个行业并不稀缺,同时这个行业目前盈利也不是很好,特别是一旦房价跌了,许多公司的财务压力就会很大。 我买的公司也都是业务很简单的,一般都是单一产品公司,通过规模化带来增长,这些公司报表也能看懂,能抓住主要矛盾。我不太喜欢特别复杂的公司。 其实你本质还是景气度选手,但不是市场上短期的景气度,更像一种广义景气度?陆航是的,我今年买的能源,就是高景气行业。 当然,如果能够在3月配置20个点储能,我们今年业绩就更好,可惜因为上海疫情的原因,好几个月没办法调研,错过了储能的机会。我们的景气度投资,和市场普遍的景气度投资有几个差异:1)我们的景气度是兼顾PB-ROE的,把估值和景气度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本质是一个更加保守的景气度投资者,宁可不错,不可乱买。我们出手的机会没有那么多。 2)我们的景气度是看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最喜欢供需结构不平衡带来的稀缺。我不是只看需求端的景气度有多高,更重视供给侧。 3)我不是一种股价的趋势交易。 买股票前我会先问自己,两年不交易还会买吗?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愿不愿意把公司全部买下来。我不是很喜欢做交易。 你的景气度投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看重供给侧,这是为什么? 陆航我们的景气度投资,会对两个因素很敬畏:1)供给侧增加;2)高估值。 高景气只要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让行业的竞争格局恶化,大量的新增供给会出来。本质上,所有的行业都是周期股。 今天的新能源,和我们当年看的钢铁、地产,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你的ROE很高,一定会有资本冲进来,导致行业从成长股变成周期股。通过看供需两方面,能让我们少犯错。 高估值也是一样的。 我们看到白酒、CXO、医疗服务,都是商业模式很好的行业,但估值很高了以后,股价很早会先于基本面见顶。到最后,这类好公司一样也有可能让你亏很多钱。 说到不喜欢交易,今年市场要抗住也很不容易,特别是对于私募基金来说,你是怎么做到的?陆航如果你看好的股票因为股价跌了,让你扛不住,说明你内心还是在做交易。 在买入股票之前,做好两年不交易的习惯,就不怕波动了,看到跌应该开心才对,让你有机会买更多。本质上,说明你还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 巴菲特做投资就相对轻松。 我们要学习他这样的投资状态。 但巴菲特扛得住,还有一个原因是负债端的稳定,净值跌了也不会有客户问,你们如何管理负债端的稳定?陆航我们一直认为,资产管理本质要做长期主义的事情。 在投资端,我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投研上,自己和客户是隔离的,让专业的销售同事来负责。我觉得基金经理把时间精力要花在思考问题上。 有时候出去渠道路演多了,说得多了,可能会帮助市场部同事拓展客户,但能真正做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我们这些年业绩一直做得还比较好,就是因为一直把时间花在独立思考上。 比如说今年,我们勇于买非主流的煤炭和油气这类公司。我们在4月市场高波动的时候,勇于提高仓位。 我们在1月净值回撤过程中的时候,又敢于做出风控动作,对过去的持仓做了否定,重新开始,并没有躺着不动。这些行为背后,都是真正为持有人的净值曲线负责。 在负债端,我们尽量降低客户的预期。 我们见客户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缺点给客户说清楚。优点其实不用我们多说,看净值都能知道。 我自己和人打打交道也发现,说话越保守的人,越靠谱,虽然这种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普遍。我们喜欢投靠谱的管理层,一旦管理层展现出狂热的乐观时,我反而会变得谨慎。 我们自己也希望,成为客户心中靠谱的管理人。 我们也一直对自己说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市场,对待投资,对待自己,对待客户都是相同的。 举个例子,过去很多投资品种相对波动比较低,逐渐形成了整个市场的一致预期,大家被这种波动低的特质所吸引,一拥而上,可能这个品种就拥挤了,后面当这个投资品种波动上升,投资者可能就又接受不了。 投资永远是一个概率游戏,这就和打德州很像,即便拿到再好的牌,下一张出现badbeat的可能性永远存在。感觉那么多年,你们一直不着急把规模做大? 陆航大家对我们有一种误解,一直认为复胜资产不要规模,其实我们也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也希望把规模在不影响业绩的情况下做大。只能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不是很着急去要钱,也不想什么钱都要。 我们认为,负债端稳定很重要,也是一种双向选择,希望找到和我们匹配的客户。投资上要能做到真正的长期主义,必须有舍有得。 我们希望客户是能理解我们的投资理念,我们并不是某一种风格、赛道、或者行业。而是真的从中长期的价值出发,给持有人带来长期的收益。 基金经理如果经常接触客户,一方面没有精力做研究思考,另一方面市场的一些声音,也会影响到基金经理的心态,进一步会对投资决策带来不好的影响。 短期拿到不匹配的钱,长期会是一种负债。 回到投资,你下手很果决,无论买卖,这是怎么做到的? 陆航这个事情反过来想,你是否真的是在研究上市公司本身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