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发展阶段:中国、北美、欧洲、东南亚等,确定电动汽车是碳达峰的重点布局领域。跟随新能源车,充电桩行业进入爆发期。 桩企分类:1)为国网、南网做配套,ToB招标项目,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等,参与者多为国企或国网/南网背景。 2)为主机厂(造车新势力、传统主机厂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做配套)。 3)出口充电桩。 这些企业多年前就开始布局,重点在海外,目前已经建立口碑、经销商网络等资源,进入收割期。海外市场的付款条件较好,技术规范、客户对于产品的认知、技术要求更高。 海外市场:美国市场比较集中:1)chargepoint、特斯拉等大型企业;2)专门做SaaS平台的企业,面向国外中小型想做运营的企业,提供端到端的全站的技术解决方案。 国外的分工比较细,行业制度沿袭其他行业的特点,有行业协会的概念。 北美是特斯拉的老巢,特斯拉作为鲇鱼,保有量很高,对于市场的影响比较大。欧洲类似于北美,有一点差异。 欧洲是大众为首的德系主机厂为根据地,可以和特斯拉分庭抗礼的汽车品牌很多,市场很开放。 全球各地的充电桩企业都在涌入,国内充电桩、电动汽车的企业,首站都会选择欧洲,可以树立品牌形象,市场的开放度也比较高。欧洲有很多小国家组成,各个国家之间除了CE认证共有,各国自己有法律法规。 德国的充电桩补贴政策很严谨,市场对于充电桩准入的门槛很高。 德国为了保证充电桩充电的计费信息对用户透明(每一秒的计费都要让客户看到、100%不出错),对于充电桩的软件系统、直流电表的软件等要求很高,加了很多信息安全的认证。 很多企业想进入德国市场,但是认证成本高昂,目前收效甚微。前些年做一套CE认证收费20-30万,这两年已经要50-60万。 东南亚市场,前些年发展缓慢,电动化政策偏向两轮车、三轮车,例如印尼市场的两轮车、三轮车的电动化程度很高,换电站也建了很多。近两年在向电动车的政策倾斜:1)受中国的影响,同时在向欧洲、北美看齐。 2)依赖进口,东盟国家90%是日系车,10%是欧美、中国的车。考虑到节能减排,利用亚太热带地区的新能源优势,要发展电动车。 3)有电池资源,帮助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印尼在锂电池的某一金属元素的主要产地。特斯拉、宁德时代等都在印尼拓展电池工厂。4)电动车的成本逐步下降,东南亚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国家,对目前的电动车成本可以接受。目前发展最好的是泰国。 市场竞争格局:海外相较于国内市场有很多差异。1)国内是国标,相对比较简单,把传统燃油车的通信网络技术搬到车桩。国外,北美和欧洲是欧标,通信方式和国内不同。 2)认证有差异。 出口企业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还有区域性的问题。 比如出口新加坡,新加坡要做TR25认证,要用新加坡的检测机构,认证流程很长。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机会。 国内企业在积极出口,在国际竞争上有很大的优势,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接受度很高。短板主要是在软件。 国外市场对于充电桩的理解不一样。 充电桩要和用户交互,存在支付安全、信息安全、车辆充电安全、用户体验。硬件对于国内企业不是什么问题。 后面行业更加成熟,走向车网互动,对于信息安全的要求会更高。 未来国家会把数字作为国界线,充电桩又有信息采集的属性,海外会对充电桩层层加码,倒逼国内企业不断提升自己。充电桩的壁垒:充电桩和光伏逆变器、储能PCS的出口不一样,充电桩很复杂。 充电桩不仅包含逆变器、PCS等,还需要有后台,要有物联网交付能力,处理客户的订单信息。充电桩还要给电动车充电,和车主也有交互,涉及用户体验、人机工程学。 要把充电桩做的像光伏逆变器一样成熟,是有很大的难度的。Q&A:Q:直流和交流在海外(北美、欧洲)市场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差异?A:交直流本质是功率的差异。 交流桩的原理比较简单,车载充电装置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由于装在车内,有空间限制,散热条件不是很好,功率不是很高,目前最高的功率21kW,必须用三相电。常用的是7kW,这个功率在亚太、中国通用。 北美和日本稍微有一些差异。 直流是把电网供应的电源,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给电池充电。 BMS等会在充电过程中控制充电的电流、电压,实时调整。 目前已经进入到超充时代,充电功率360-480kW,甚至在欧洲、北美,第三个功率等级的直流充电标准,直流充电功率可以做到1000-3000KW。 1000KW就相当于1MW,给未来的电动轮船、重载车充电。 很多车企在探索,取消交流接口,只保留直流接口,后续车载电源也会被淘汰掉。交流接口是一个开关控制,和车没有交流通信。Q:国内哪些企业在海外有较大的布局?A:追日、星星充电,很早在欧洲布局,做了很多项目,在海外有知名度。 早期欧洲电动化从商用车开始,追日做了很多电动大巴的项目。星星充电在欧洲招了很多人,具体业绩没有数据。 联桩,主要业务是欧洲和北美。 被ABB收购了,现在在给ABB做贴牌。 埃诺威,度普新能源和大众成立的合资公司,给德国大众做贴牌在欧洲卖,合作英国石油、德国电力等。国内企业的主要打法:找到欧洲企业共同开拓市场,或者自身在海外有多年的名气积累。 国内做零部件的企业也比较多。 在海外去做运营的企业基本没有,基本被海外企业掌握,星星充电是想布局欧洲的,但是没有具体的数据。Q:欧洲对于运维的要求和门槛?A:充电枪线是易耗品,显示屏是易损件,功率模块使用频率高会有损坏率。 国外没有规范的标准去定义。 欧洲、北美的特点,有专门的工程公司做设备检修,设备厂商做完设备的培训后,工程公司就能自己做了。会有专门的第三方公司做设备的运维,会把设备的招标和运维的招标分清楚。Q:对标特斯拉,国内有哪些企业比较有竞争力? A: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推动者。 从充电桩角度,把特斯拉的竞争力作为标杆,从现金流、运营维护、营收、设备研发能力等方面综合比较,还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做到超过特斯拉。特斯拉的超充等都升级了好几次了。 特斯拉的充电站,有能力即插即用的接入光伏、储能。只说充电,是全球做的最好的。 国内企业中,能够和特斯拉交通出行的充电系统抗衡的,就是蔚来。 蔚来的换电站已经做到汽车工业强国-德国市场。特斯拉有流量,超充站是盈利的。 蔚来的换电站流量相对较差,目前还是亏损的。 综合来看,国内企业出口到海外,在某些点上有优势。 1)特斯拉的功率也就250kW,电压输出500V以下。 国内设备已经做到480kW甚至更高,充电电压1000V,电流和特斯拉相当。2)成本也有优势。 单机成本比特斯拉低。 后续有可能特斯拉要当中国来采购零部件,到美国去组装。国内企业和海外厂商比,也有竞争力。 国内还没有充电桩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很多新能源车企在纳斯达克上市了。 澳洲的Tritium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布局较早,专注中国以外的充电桩,是中国企业的追赶目标。Q:道通科技在美国业务推进不顺利,距离年初目标有距离,主要原因?A:国外市场和国内不一样。 拿国内的销售打法到海外,肯定会有阻力。 道通科技是这几年行业内新冒出来的,比较新。但是海外比较保守,更看重产品的产品力。 如果企业基础还不足,期望值太高,交付出来的东西又有差异,会对业务有影响。道通如果对海外市场有愿景,需要踏实的耐下心来,还需要时间。 道通虽然有汽车电子的背景,但是充电桩很复杂。 有一个指标,车桩兼容性,充电桩是否能和不同的车辆适配充电。 很多企业,充电桩的车桩兼容性指标做的并不好,会影响到产品口碑。做好车桩的兼容性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道通科技在美国的验证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北美的UL认证本身就比较长,会比欧洲的CE认证要长。就算通过认证,硬件部分满足要求。 软件研发的能力如果跟不上海外的需求,会影响到接订单。 充电桩是非标需求特别多的产品,尤其是在软件上,需要很强的软件团队。道通的外观等基本上达到了海外要求。 目前拓展不及预期,涉及的原因不光是产品,也有可能是因为商业伙伴的影响力等因素。海外市场,就是要深耕和坚持。 Q:美国充电桩行业的补贴政策的落地预计?A:大概情况:加州电动汽车对充电桩运营的补贴力度很大。具体进度不了解。 美国充电桩企业,零部件会找中国企业采购,较多的是充电枪线。一般是在美国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