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联证券]:轮胎行业深度报告:性价比与创新共振—国产轮胎行业迎来新机遇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轮胎行业深度报告:性价比与创新共振—国产轮胎行业迎来新机遇

交运设备2022-10-11张晓春、柴沁虎、吴诚国联证券羡***
轮胎行业深度报告:性价比与创新共振—国产轮胎行业迎来新机遇

国内胎企正处于弯道超车的关键节点:轮胎行业从历史上看跟随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兴起而成长壮大。汽车产业链在石油危机期间从美国迁移到日、欧,此后追逐成本优势与市场增量从日本迁往韩、中、印等地,如今又随着新能源车革命而向中国集聚。国内胎企借改革开放与入世获得伴随国内汽车制造发展的机遇,在过剩行业里凭高性价比产品立足、长大,在新一轮能源危机下有望复制日本胎企崛起历史。 降本提量与需求拉动下轮胎格局向好:国内胎企受益于原料与海运费下降(欧洲航线回调20%左右),在能源成本上也获得了相对欧洲的优势。同时中国供应全球车胎的30%以上,国内产能被双反压制,但海外新投产能放量持续攻城略地。轮胎5巨头22H1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平均在25%以上,表明需求旺盛与供需结构好转。我们测算全球汽车2024年保有量约16.24亿辆,其增长支撑了轮胎需求,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或带来需求额外增量以及后发胎企迭代赶超的机遇。 中高端市场仍为巨头主导,中企自下而上扩张:中高端市场仍为海外巨头主导,但腰部企业占比提升,正在崛起。中企靠商用胎立足后提升品牌形象,自下而上切入乘用车胎。充分竞争下优胜劣汰结合并购整合,国内龙头实力增强。全球头部胎企市场份额集中度CR10从08年至今下降了约10个pct,而中企市占率从02年的5%提至目前的17%。 规避双反海外扩张延续,消费者青睐下优势显著:美欧发达国家轮胎依赖进口,但其通过“双反”及301调查等保护本国企业。国内胎企选择海外建厂,去年底海外产能达7745万条/年。在后疫情时代CPI高企的压力下,美国个人净储蓄回落至8年前的低水准,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挫至比08年更低,用户快速转向东南亚及中国廉价轮胎,同时车企降本压力也促使其转向性价比品牌,中国胎企有望借机扩大份额。 新材料等突破多点开花,电动化加速赶超过程:国际巨头保持行业领先下,国内胎企需通过突破性创新才有可能弯道超车。目前国内胎企在EVEC胶等新材料领域的突破多点开花,有望借新能源车轮胎新体系机遇获得更高占比。 投资建议:随着轮胎行业成本下降和需求复苏,我们看好中国轮胎行业由大变强,对赛轮轮胎、玲珑轮胎给予“买入”评级。基于能源成本下降和需求复苏的中长期逻辑看,赛轮和玲珑等海外产能占比高的龙头企业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海运费下降不及预期的风险;在建产能投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外围市场对东南亚等基地进一步执行“双反”的风险。 投资聚焦 “成也原油,败也原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兴衰揭示了汽车产业链变迁背后的最重要主导因素,那就是汽车的使用成本,在新能源车革命兴起之时,恰逢新一轮的能源危机,高CPI下消费者又一次作出了拥抱“低使用成本”汽车的选择。轮胎行业从历史上看跟随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兴起而成长壮大,在汽车产业链随着新能源车革命而向中国集聚之时,借改革开放与入世机遇伴随国内汽车制造一路发展至今的国内胎企,有望复制日本胎企伴随日本汽车制造而成长的崛起之路。 研究背景 当下中高端市场仍为海外巨头主导,但其市场占比正在下降,而包括中企龙头在内的腰部企业占比逐步提升。中企靠高性价比的商用胎立足后提升品牌形象,切入乘用车胎。国内龙头胎企的实力通过充分的优胜劣汰与并购整合而获得了增强。成本端上国内胎企受益于橡胶与海运费等成本的下降,在能源成本上也获得了相对欧洲的优势,因此竞争优势有所扩大。美欧为保护本土企业而用“双反”压制我国产能,但中企通过海外新投产能而持续攻城略地。各轮胎巨头2022H1业绩表现亮眼,表明需求旺盛与供需结构好转。我们分析伴随全球汽车保有量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将对轮胎需求带来提升并给后发胎企赶超带来机遇。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与行业普遍借助周期的供需分析、加工价差分析或者单纯测算成长性的思路不同,本篇报告试图从更底层的逻辑:能源革命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去解释和推演产业链的变迁,以及行业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获得更具前瞻性的投资分析结论。 核心结论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CPI上行与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行的压力下,消费者快速转向廉价轮胎,同时车企降本压力也促使其转向性价比高的品牌,中国胎企有望借机扩大份额。同时,在国际巨头保持行业领先的背景下,国内胎企需通过突破性创新才有可能弯道超车。目前国内胎企在EVEC胶等新材料领域的突破多点开花,有望借新能源车胎新体系带来的机遇获得更高市场份额占比。 1国内胎企正处于弯道超车的关键节点 轮胎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从历史上看是跟随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兴起而逐步成长乃至腾飞的。汽车产业链历史上追逐着竞争优势而多次迁移,石油危机期间从美国迁移到日本、欧洲,此后再次追逐着成本优势与市场增量从日本迁移往韩国、中国、印度等地,如今又随着新能源车革命呈现出产业链向中国集聚的趋势。世界轮胎三巨头: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即是分别对应着欧、美、日三地的整车生产以及相关汽配产业链,从切入本土汽车配套开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国内胎企有望复制这一路径,伴随国产汽车制造而崛起并超越行业巨头。 1.1各国胎企历史上深度绑定本地汽车制造1.1.1汽车产业链追逐竞争优势而迁移 全球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发端于美国。美国汽车产业链诞生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01年德克萨斯州博蒙特发现著名的纺锤顶油田,该地石油喷油井日喷原油1万多吨,美国石油产量的成倍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及由此提炼出的质优价廉的汽油,为后续以美国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奥兹莫比尔为代表的大规模汽油内燃发动机汽车生产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亨利·福特从屠宰场获得灵感,将彼时的汽车生产线从装配线模式升级为流水线生产模式,将原来3000个分别安装的组装部件直接简化为84道工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福特T型车的售价从850美元降至290美元。 技术升级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后续世界大战带来的大量军工订单又进一步扩张了通用等美国车企的利润与规模,支撑了后续汽车产业的快速迭代革新,开启了以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为代表的美国汽车生产黄金时代。 图表1:纺锤顶油田石油喷油井 图表2:早期美国汽车流水生产线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首轮石油危机,欧美出现电荒与油荒。美国经济增长原本就因越战而承受压力,石油危机令其经济进一步恶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者以大为美的消费观念,以甲壳虫为代表的小型汽车开始流行。一向以生产大排量车为理念的美国汽车业未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日本、欧洲车企凭借油耗更低以及更便宜的小排量车快速扩大在美份额。即便美国政府后续对日本汽车、钢铁、电子产品等发起多项调查,美国车企对日、欧车企的劣势也未能扭转。2008年金融危机后,除了福特通过分别售出沃尔沃、捷豹和路虎给中国吉利集团与印度塔塔汽车,及时瘦身得以避免破产外,其他两巨头都递交了破产申请。后续美国车企通过海外建厂、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化与业务转型,但世界车企前三的位置至今仍被欧、日车企牢牢占据。 图表3:三次石油危机大幅削弱了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竞争力 图表4:美、日、德本土汽车生产量(万辆/年) 图表5:世界十大车企中欧日车企占主导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出口快速提升的同时,以日美汽车贸易争端为代表的各类国际贸易争端也困扰着日本车企,经过博弈与协商调停,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车企开始海外投资建整车与零件厂,将产业链利润划分一部分给其他国家以换取市场份额。 日本海外建厂计划从一开始被迫在美国建厂,发展到为了布局市场而在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地区建厂,再后来为布局欠发达市场也为降低制造成本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相继布局。亚洲的100家以上汽车工厂与45家以上的零部件工厂贡献了日本海外产能的一半以上。在这一轮的日、德、美海外产能布局过程中,各家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路径,期间韩国、中国、印度等原先汽车制造落后地区也通过SKD、CKD等生产方式获得了技术积累与配套产业链发展,逐步拥有了自主的本土汽车品牌。目前,能源驱动汽车产业变迁的历史似乎又在重演,随着新能源车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汽车产业链呈现出向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中国加速集聚的趋势。 图表6:日、德海外汽车产量超过国内(万辆/年) 图表7:韩中印汽车产量先后提升(万辆/年) 1.1.2轮胎行业跟随汽车产业链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充气橡胶轮胎由约翰·博伊德·邓禄普于1890年成立的邓禄普橡胶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最初应用于自行车上。1895年,在汽车发明10年后,米其林发明了第一条汽车用的打气轮胎。随着汽车工业在欧美的不断发展壮大,各轮胎公司通过与本地汽车公司的配套与合作也同步成长起来,比如米其林配套几乎所有的法国车:标志、雪铁龙和雷诺的部分车型,德国车中的奔驰、奥迪、大众也大量采用米其林;倍耐力配套欧洲车系中追求抓地力的车型如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等;固特异则配套美国车系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以及欧洲的大众、宝马等。 即便到了今天,从多数轮胎公司区域销售占比仍能看出其基本盘所在。 轮胎公司与汽车产业链深度绑定,不仅仅生产轮胎,比如米其林集团公司的业务除了轮胎之外,还有轮圈制造、不锈钢丝、移动辅助系统(如PAX系统软件)、旅游管理(如ViaMichelin,GPS)等。在发展过程中,轮胎行业也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胎面花纹沟槽、骨架材料(帘子布、钢丝帘线)、炭黑补强、无内胎轮胎等关键创新均是由彼时英、法、德、意、美等早期汽车生产国的轮胎公司邓禄普、米其林、马牌、倍耐力、固特异等所突破的。后续伴随日本汽车制造业而崛起的日本胎企如普利司通,是国际6大轮胎品牌中唯一一个20世纪才开始生产轮胎的厂家,从配套本土汽车品牌开始影响力与实力才迅速提升,其对行业技术层面的贡献如新断面设计理论RCOT也是在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后的20世纪80年代才诞生的。 图表8:2021年度各轮胎公司区域销售占比 图表9:中国轮胎产量随国内汽车产量同步增长 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国内汽车产业开始加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量的二次加速是在日、德海外汽车产量超过国内产量的2006年前后,国内轮胎产量也基本同步加速增长。在背后支撑上述变化的,是我国走通了合资办厂、引进技术到民营崛起、自主创新的这条路径,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三角、成渝、东北这6大汽车零部件厂产业集群,并借助新能源车革命浪潮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集群。从近两年我国汽配企业再次加速增长(20、21年同比均超过50%)的注册量来看,后续包括轮胎行业在内的国内汽车汽配产业链成长速度还会有进一步提升。 图表10:中国汽车及零部件长三角产业集群 图表11:近两年我国汽配企业注册量快速增长 1.2国内胎企随汽车产业扩张开始崭露头角 1.2.1国内胎企借改革开放与入世获得发展机遇 国内轮胎生产发端于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彼时双钱的前身大中华橡胶厂于1934年生产出第一条国产汽车轮胎。此后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国内胎企轮胎产能达到1000万条,但技术仍相对落后,子午线轮胎尚处于小规模试制阶段。随后改革开放催生了庞大的运输需求,在引进海外先进产线后,国内胎企生产技术获得了飞跃,民族胎企纷纷扩大投资。1993年,随着新加坡佳通在华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工厂,固特异、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巨头也纷纷涌入国内合资建厂,中国轮胎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并在中国加入WTO后与汽车产业链一起享受了这一红利。 除了国企时期成长起来的巨头,还有不少如今的知名胎企在当时是从生产/翻新农用胎、两轮车胎等起步的中小企业,随后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切入商用车胎,并借助汽车产业链在国内的发展一步步拓展进入乘用车胎、巨型工程机械轮胎、航空胎等中高端应用领域。到2000年时,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轮胎企业75强中占了16家。而在最新出炉的2022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中,有34家轮胎企业来自中国(含中国台湾4家)。其中,中策橡胶排名第8位,正新橡胶排名第10位,玲珑轮胎排名第13位,赛轮轮胎排名15位,此外还有三角轮胎、双钱轮胎、浦林成山、双星轮胎、贵州轮胎、风神轮胎、森麒麟、江苏通用等多家企业入围。 图表12:轮胎与汽车出口均在中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