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透露的信息来看,车载激光雷达这块是直接从VCSEL切入的,EEL没有做吗边发射做了一些送样,下游重点不在激光雷达,在工业和科研,且整体进度VCSEL领先一些。 公司扩产的最新进度,最终的产能规划如何计划年底累计19台movcd,去年末3台MOCVD,目前5台投产,计划年底19台投产,受一些因素影响可能到明年年中,这19台是中长期产能规划(目前行业形势造成国内采购设备受阻,公司之前有设备储备),结合之前专家交流情况,一台一个月1k片晶圆,估测19台对应月产能2万片。 今年初VCSEL经院产能100片/月,扩产后初步规划1000片/月,目前VCSEL营收规模千万级。 公司最新透露EEL在国内已经有30%份额,对应产能在公司规划产能占比有多少裸芯片去年满负荷生产20%左右份额,今年裸芯片份额增加至 30%(上半年海外芯片进口不便),5条线产能未全部使用。 国内还有其他份额比较高的国产厂商吗公司芯片渗透率30%,长光在锐科份额达到50%以上,欧司朗第二,锐晶基本做不了多少高功率的,份额还是少(产能和研发还有差距)。 中功率:华光,深圳海特,西安力芯,高功率:长光占了大部分市场,其他深圳瑞波,力芯,海特也有但弱一些公司说之前产能基本只能给大客户,现在扩产后客户开拓情况如何现在还是主要供头部客户,芯片级锐科、创鑫,长远看客户会越来越多,锐科、创芯在市场规模30%+,模块上,下游飞博、光惠也在扩产。 公司透露未来在国内有80%份额,在下游每家厂商的份额也是80%左右,这种目标实现可能性有多大,长光和国外/国内同行相比有什么优势可以实现这个份额产能上完全足够,从芯片来看目标摸得到甚至有可能更高,全线产品可以到40-50%,除了芯片外其他业务20-30%业务。 技术上,研发进度一直跟随国际一线技术指标产能:19台MOCVD设备的6寸线整体工艺先进性:全球唯二6寸线(另一家为贰陆),除了单片产量为4倍,芯片一致性和稳定性也会更好;对部分核心工艺的设备标品有改装。 公司产线有没有成本优势技术稳定性、6寸线单片产量更高一致性稳定性更高,都会带来成本优势。 EEL相关技术的壁垒是否深厚,会不会存在技术难但很快就扩散出去各家都能用的状况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头部公司的迭代速度与技术扩散速度相当甚至更快,之后可能由于性能瓶颈使得迭代速度降低,公司拓展更多芯片产品作为技术储备和营收保障。 公司有新产品新技术先发优势,同时具有产能优势,最早与下游客户工艺匹配,因此可以与客户深度绑定构建壁垒。 高功率EEL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有15亿吗,未来增长空间如何西安炬光医美市占率60-70%,营收3亿+,锐科+创鑫采购芯片量占国内30%左右,数额2亿+,预计20-25亿(不止纯芯片市场)。 中长期汽车产业链催生各类半导体、光纤、固体激光应用,制造流程、柔性屏、塑料切割。 未来芯片良率、制造工艺改善降低成本与单价,可以渗透至新应用场景,但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并不适用,后者仍有高溢价。 计划明年12-15亿,明年裸芯片渗透率超过今年产品比例芯片:模块:其他(巴条、VCSEL和光通信等)为4:3:3整体市占率50+,功率芯片 70%左右,VCSEL30%,模块30%,巴条应用场景多不方便估算。 如果专家有所了解,还想想专家请教几个和公司VCSEL业务相关的问题VCSEL产品在国内是否存在上面问到的技术难但很快就扩散出去各家都能用的状况确实有工艺产品几家都能做的可能,但是对于公司正在认证的几家激光雷达公司,有的可能已经自研芯片了,其他几家会不会效仿。 公司未来和他们合作的角色是怎样的,是提供全套产品还是只进行代工公司已经拥有产能优势,未来至少不会失去这块业务。下游客户自研也是出于供应链风险考虑,但是做出来的性能、成本等不一定有上游厂商好,就像锐科和锐晶的关系。 对比纵慧和长光,未来下游放量迅速,因此需要有产能保障,长光更受国内青睐。 公司说已经做出来的功率密度12000的VCSEL芯片目前在生产和客户开拓处于什么阶段12000是8结产品,目前是样品试用阶段,明年预计有产品投放在禾赛公司提到VCSEL芯片定制化程度高,当前及未来的价格和毛利趋势如何目前还未形成行业同统一标准,因此定制化程度高,未来标准逐渐统一定制化程度降低,毛利降低毛利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