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2019-2022年,公司受到集采、疫情多重影响,业绩、估值受挫; 随着“集采出清+创新兑现+国际突破”,公司将进入新的稳定增长阶段,实现业绩和估值共振;当前利空股价大都充分体现,业绩拐点明确股价上涨趋势成立、公司股价创新高需要国际化突破。 集采利空释放,预计22Q4-23Q2迎接业绩拐点。1)仿制药利空即将出清,自2018年以来,第1-7批集采中选22个品种,价格平均降幅74.5%。其中,第三、五批集采品种对应销售额分别为19、44亿元。整体来看,10+亿元品种多数已被纳入集采,仿制药利空有望于2023年消化,并逐渐企稳回升;2)“集采+疫情”双重影响,业绩底已铸,2021Q4、2022Q1、2022Q2收入分别为57.07、54.79、47.5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12.37、8.82亿元,为近10个季度最低水平。3)历经2021年的构架合并、人员优化,公司管理、销售费用率下降,运营效率、人均销售单产提高。子公司Luzsana、瑞石生物探索对外合作研发,研发投入资本化,缓解业绩压力。 2025年,有望形成25+创新药矩阵,收入体量超250亿元。截至2022年9月,公司已经上市创新药达11个,NDA阶段的创新药达6个,Ⅲ期阶段的创新药超10个,增长动力强劲。1)11个创新药已上市,其中卡瑞利珠单抗、吡咯替尼、阿帕替尼等5个创新药2021年H1贡献52亿收入,瑞玛唑仑、海曲泊帕乙醇胺、氟唑帕利等6个创新药尚待兑现;2)6个创新药处于NDA阶段,瑞格列汀、普那布林、SHR-1316(PDL1)等,呼之欲出; 3)10+创新药处于3期阶段,SHR1701(PD-L1/TGF-β)、SHR-0302(JAK1)、SHR-A1811(HER2-ADC)等,带动收入结构优化。4)国际化方面,创新药重点推进11条管线,双艾HCC、ARi mHSPC、TPO CIT适应症快速推进,有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创新药结构机会明显,龙头有望享转型红利。1)国产创新药存在结构性机会,中国药品终端销售额超过2万亿。国产创新药获批65个,假设每个创新药销售额为10亿元,终端市场仅650亿元;2)根据RDPAC数据,发达国家创新药市场占比超50%。医保基金腾笼换鸟,带量采购节约费用超2.6千亿元,仿制药的医保基金占比逐渐降低;3)假设,随着医保支付比例逐渐增加,国产创新药市场占比达35%,对应终端市场为7千亿元,仍有近10x增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基本维持公司2022-24年归母净利润45.7/53.1/63.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2-24年PE为50/43/35倍。由于:1)公司为行业龙头,内生增长动力强劲;2)集采负面影响缓解,创新逐渐兑现,迎接业绩拐点;3)持续推进国际化,有望迎来质变,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带量采购,研发失败,新冠疫情,FDA审评的不确定 1.投资逻辑:集采影响消化,创新带来蜕变 行业方向:创新药还是好赛道,结构机会明显。1)创新药萌芽阶段,2017-2021年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为1、9、10、20、25,累计65个,假设每个创新药销售额为10亿元,终端市场650亿元,报销比例60%,医保对国产创新药的支付金额为390亿元;2)医保基金腾笼换鸟,创新药占比逐渐提高。2021年医保筹资2.87万亿元,省级平台采购药品1.03万亿元,医保药品8.3千亿元(2860种,占比80%)。集采仿制药的医保基金占比逐渐降低,带量采购1-7批累计纳入294个品种,节约费用2.6千亿元;3)创新药结构机会明显,根据米内网数据,中国药品终端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根据RDPAC数据,创新药(含进口创新药)占我国医药市场比重为9%,而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超50%。假设,国产创新药销售的市场占比达到35%,对应终端市场销售额为7千亿元,仍有近10x增长空间。 图1:2017-2021年医药终端市场销售额 图2:2017-2021年国产创新药批准情况 公司层面:恒瑞医药2025年创新药销售额有望超250亿元,管线扎实,增长动力强。1)创新药收入已达百亿级,2021年H1披露,创新药收入达52亿元(收入占比49%),主要由卡瑞利珠单抗、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阿帕替尼、艾瑞昔布5个创新药贡献。线性推算,2021年创新药销售体量约100亿元;2)2025年有望形成25+创新药矩阵,上述5款创新药已经兑现销售收入,我们预计仍有20个创新药有望陆续上市、进医保、放量:a)6个上市创新药尚未放量: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海曲泊帕、瑞马唑仑、氟唑帕利;b)6个NDA创新药预计2022-2023年上市:SHR-1316(PDL1)、瑞格列汀(DPP4)、YY-20394(PI3Kδ)、普那布林(GEF-H1)、SHR8554(MOR)、SHR8008(CYP51);c)>10个3期临床创新药预计2023-2024年上市:SHR1701(PD-L1/TGF-β)、SHR-0302(JAK1),SHR0410(KOR)等;3)创新药销售预计2022-2025年分别为115.4、151.7、197.8、254.1亿元。(创新药销售的测算逻辑和示例参考章节3.3) 表1:公司创新药销售预测单位:百万元 业绩分析:集采利空释放+创新药兑现,预计22Q4-23Q2迎接业绩拐点。1)仿制药利空即将出清,自2018年以来,第1-7批集采涉及公司35个品种,中选22个品种,价格平均降幅74.5%。其中,第三批、第五批集采品种对应销售额分别为19亿元、44亿元。短期“5批集采+ 7批集采+白紫续标”对公司业绩仍有影响,但是边际趋缓。 整体来看,10+亿元大品种多数被纳入带量采购,仿制药板块有望于2023年利空出清,企稳回升;2)2025年有望形成25+创新药矩阵,截至2022年9月,公司已经上市创新药达11个,NDA阶段的创新药达6个,Ⅲ期阶段的创新药超过10个,驱动公司收入增长;3)费用降低,效率提高,历经2021年的构架合并、人员优化,公司运营效率、人均销售单产提高,管理、销售费用率下降。子公司Luzsana、瑞石生物探索对外合作研发,提高研发速度,研发投入资本化,缓解业绩压力;4)“集采+疫情”双重影响,业绩底部已铸,2021Q4、2022Q1、2022Q2收入分别为57.07、54.79、47.5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12.37、8.82亿元,为近10个季度最低水平。 图3:2020-2022年Q2公司单季度收入情况 图4:2020-2022年Q2公司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情况 2.公司简介:头部地位稳固,研销能力强大 2.1.公司概况:专注创新研发,保持战略定力 公司概况:恒瑞医药专注创新,产品布局全面,是一家从事创新和高品质药品研制及推广的国际化制药企业。恒瑞医药成立于1970年,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1年第一款创新药艾瑞昔布获批上市,2022年上市创新药达11个。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影像介入产品供应商。 图5:公司发展历程 股权结构: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核心子公司分工明确。孙飘扬先生是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恒瑞医药集团公司间接持有恒瑞医药股份公司21.5%的股份(截至2022年中报)。恒瑞医药在全国多地设立子公司,包括上海恒瑞医药、北京盛迪医药、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等,主要分工包括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图6:公司股权结构图(截至2022年中报) 经营情况:集采影响逐渐减轻,创新驱动长远发展。2021年、2022年H1,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259.1、102.3亿元(yoy-6.59%、-23.08%),归母净利润为45.3、21.2亿元(yoy-28.41%、-20.55%)。2022年H1公司营收下滑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仿制药带量采购、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影响(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等产品价格平均下降33%)。2022H1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到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原辅材料及能源价格、物流成本持续上涨)、加大研发投入等因素影响。目前,仿制药带量采购的风险已基本释放,随着创新产品的陆续上市和放量,公司有望迎来稳定、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图7:2016-2022年H1公司营业收入 图8:2016-2022年H1公司归母净利润 销售改革提质增效,坚定研发布局未来。1)管理精细化,销售、管理费用大幅下降。2021年销售、管理费用分别为93.8、28.6亿元,费用率为36.2%、11.0%;2022H1销售、管理费用分别为32.67、9.77亿元费用率为31.9%、9.6%,yoy-29.98%、-16.09%; 2)坚定研发投入。2020、2021、2022H1,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9.89、62.03、29.0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8.04%、24.34%、12.74%;3)研发投入资本化,加强外部合作,缓解业绩压力。2021年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为4.2%,2021年11月开始资本化。2022年H1研发投入29.09亿元,资本化比例为24.92%,资本化7.25亿元;子公司Luzsana、瑞石生物探索对外合作研发,有望进一步缓解业绩压力。 图9:2016-2022年H1公司研发投入 图10:2016-2022年H1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收入结构:聚焦抗肿瘤药、麻醉镇痛药、造影剂领域,系统优势明显,盈利能力较强。2021年抗肿瘤药、麻醉镇痛药、造影剂、其他产品收入分别为130.7、49.2、32.7、45.2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0.46%、18.98%、12.62%、17.46%,抗肿瘤药收入占比最大。2020-2022H1,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7.93%、85.56%、83.50%,净利率分别为22.75%、17.31%、20.22%,2022H1毛利率受集中带量采购和国家医保谈判产品大幅降价影响有所下降。 图11:2021年公司收入结构 图12:2016-2022年H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 图13:2022年H1公司主要产品销售情况 2.2.对比分析:研发投入、销售网络优势明显 研发能力强大:研发能力行业领先,核心创新指标优势明显。2021年,研发费用分别是百济神州95.4亿元、恒瑞医药59.4亿元、中国生物制药36.8亿元、石药集团34.3亿元、信达生物24.8亿元;研发人数分别为恒瑞医药5478人、中国生物制药3200人、百济神州2949人、石药集团2000人、信达生物1177人;自研上市创新药数量分别为恒瑞医药11个,中国生物制药2个、石药集团2个、百济神州3个、信达生物1个。 图14:2016-2021年可比公司研发费用/投入(百万元) 图15:2021年可比公司研发人数(个) 图16:可比公司上市创新药数量(截至2022年9月) 销售能力强大:销售网络全面、深入。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为pharma的代表,销售团队庞大,2021年销售人员数量分别为恒瑞医药1.3万人、中国生物制药1.3万人、石药集团1.0万人;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新兴制药企业代表,2021年销售人员数量分别为百济神州3382人、2700人。管理逐渐精细化,效率、人均单产提高。 2021年,恒瑞医药推进销售改革,人均单产达到196万元/人,显著增长。 图17:2021年可比公司销售人数(人) 图18:2016-2021年公司人均销售(万元/人) 3.创新药:聚焦肿瘤,打造多领域增长点 3.1.创新布局:创新药物、技术平台储备丰富 疾病布局:全方位、多病种覆盖,打造长期发展的多元化战略支柱。公司在肿瘤(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应性皮炎、强直性脊柱炎、斑秃、类风关、红斑狼疮等)、疼痛管理、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痛风、肥胖)、抗感染(抗真菌、HIV)、眼科(干眼病)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