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发展实践研究 中国城市选择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这是我国城市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 的内在需要。早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节能减 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 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城市选择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我国城市共同但有区别承担国 家、国际减排责任和气候安全的外在驱动。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谈 判会议上正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对2005年降低40%一45%的目标。城市作为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将资无待。 然而,城市如何低碳发展尚没有形成一定之规。在此背景下,梳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顾和总结国内外不同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对任何致力于低碳发展的城市将有所借鉴。 4.1城市低姨发展的机运 4.1.1低碳发展的先行探索 低碳城市的概念虽是近几年才在国内提出,但与之紧密相关的其它城市形态的探索早已开始。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不同城市发展形态的先行探索已为城市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成为城市迈向低碳发展道路的较高起点(表4.1)。 表4.1国内不同城市形态的探索 内容负责部门始于(年)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90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992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环保部污染控制司1997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委员会200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国家环保部自然生志司002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2004 资料来源:气候织织(2010)4) 生态城市是目前中国城市探索的主要形态。生态城市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实线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有利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00年,国务院须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省、生 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制定指标体系。2006年开始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考核验收办法。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13个省、150多个市提出建设生态市(县)目标。 2008年启动的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开发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积极为生态城市 提供一个“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的样板。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滨海新区 盐碱荒地上开发全新城市形态,使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 等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100%的建筑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并对零能 生态城进行。 4.1.2低碳发展的政策驱动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也存在着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这些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产业政策领域,中央政府的扶持和补贴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使得城 市在某些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低碳发展的竞争力。 为推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科技部、财政部、发 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 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北京、南昌等13个城市被纳入首批“十城千 为了推动中国LED产业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科技部推出“十城盆”半 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方案。2009年5月,科技部于启动了“十城万盆”半导 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包括南品市在内的21个城市被科技部列为首批试点 城市。2011年5月科技部启动了第二批“十城方盏”示范城市,新增了合肥等 16个城市。 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2009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对具备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 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每个城市补助5000一8000万元不等,2009年25 个城市被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此后每年相继文增设符合上还条件的示 范城市。 几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不断加大对低领域的投入和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低碳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4.1.3低碳发展的国际互动 2007年,落克非勒兑第基金会率先支持气候组织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 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低碳经济路线图的研究,拉开了国际机构支持国内城市低碳发展的序幕,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资助中国城市且带动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行低碳城 市的实践研究(表4.2), 上述国际机构支持国内城市低碳项目的一个直接方式就是帮助城市制定低碳目标和低碳路径的规划,而这些规划和报告都是由学术机构来完成,从而成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例如,英国战略方案基金(SPF)拉动中国 社科院、厦门大学、查塔姆研究所、广州能源所等学术机构,先后支持了吉林市、 南昌市、重庆市和广东省等进行低碳城市发展的规划研究。另一方面,项目支持 还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决策能力,为其打开低族建设的思路,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影响到公众的低碳意识。 年份 2007 2008 2010 2010 2010 2011 基金名称 完成机构 代表成果 洛克非勒兄弟基金会(RBF) 气候组织 珠江三角洲低碳城市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会(WF) 清华大学 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英国战略方案基金(SPF) 厦门大学 南昌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查报告 美国能源基金会(EF) 清华大学 苏州发展低碳经济规划 瑞士发展合作署(SDC) 中国社科院 银川低碳发展行动计划 汇丰银行(HSBC) 同济大学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服告 表4.2 2不同组织助力中国城市低碳发展 资料来源:在气级组织职(2010)基础上经本文整理面得。 4.2城市低碳发展的挑战 4.2.1碳排放数据基础的薄弱 数据基础薄弱是城市选择低碳发展面临的首要困难。城市选择低碳发展道 路,首先需要了解城市本身的碳排放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低碳规划,这都需要准确面全面能源统计数据,而实际上很多城市对自身的能源排放家底并不能做到完全清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众多城市低碳规划前的一大课题。 2010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使用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工具包LAC"完成了南昌市的基本碳盘查。但是,盘查的建筑主要是建委有统计的公共建筑,缺少民用、商用建筑的能源消费量,所以建筑排放所占比例很低。另外,企业提供数据的主动性并不高,而且盘查的范围仅限规模以上企业,对规模以下 企业的调研由于客观原因,力度不够,数据欠缺较多,只能按产值和电耗等统计数据进行简单估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误差")。 这也印证了目前我国能源统计工作中替遍存在的一些间题。一是能源统计的基础和基层工作薄弱。除少数重点耗能的大中型企业有比较完整的会计记录和相关的能源资料外,绝大多数小企业处于无基础资料、无统计报表、无统计台账、无统计人员的“四无”状态。二是能源统计制度不够健全。除规模以上企业有较 完善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外,其它行业如农业、交通、服务业等基本上没有能耗数据来源,也没有建立能源统计调查估算制度。三是部分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配 合程度低。有的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应付了事,拒报、瞒报、乱报统计数字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统计"。 4.2.2城市化、工业化的能源刚性需求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2012年5月取 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中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 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新成长阶段,实现 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据麦背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2008)估计,20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 城市化的能源消费特征是增长快和能源需求具有刚性特征。高速城市化进程同时伴随着城市住房、道路、管网和卫生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钢铁、水泥的大量消耗,相关设施和建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能源消耗。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特征体现为高耗能产业迅速发展,也意味着能源消费增长较快。相对于国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大量高耗能产品来说,国际市场太小,只能依靠国内市场满足,因此,能源需求是刚性的。 4.2.3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 理体制增加城市的协调成本,如电力系统、烟草系统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消耗能源向城市排放二氧化碳,但上述系统求属于“条条”(纵向) 管理,其行政级别甚至高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管理属于“块块”(横向) 管理,这使得城市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时,必须进行协调,有时协调成本赖高,致使很好的节能减排措施往往因协调不够而揭浅。 另一方面,部门职责和利益的不同增加了城市的协调成本。低碳城市的建设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城的综合课题,现行体制下不同部门利益不同,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割,生往导致各个部门的政策法令之间互相矛盾。城市处于政策 执行网络的末端,往往面临着不同部门的要求,例如向国家发改委汇报国民经济 规划以及节能指标✁进展,向工信部汇报落后产能淘汰,向住房建设部汇报建筑节能和规划,向环保部汇报申请生态城市等。虽然国家采用大部制改革,仍无法避免此种政策交叉现象, 4.3国外城市低碳发展实践 4.3.1纽约低碳发展实践 纽约市位于纽约州东南部哈得逊河口东岸,额临大西洋,面积830km,人口839万人(2009年)由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布朗克斯区、曼哈顿区和史坦顿岛5个区组成,是美国最大✁城市和海港。作为沿海城市,纽约非常容易道受 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科学家预言,21世纪纽约将受到包括升温、海平面上涨、洪水及资源耗竭✁威胁。因此,2002年纽约正式加入了当地环境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CouncilforLoc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s,ICLEI)发起 ✁城市间气候保护行动(CitiesforClimateProtectionCampaign,CCP),并 于2006年成立了专门办公机构,负责城市长期远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单。该清单✁编制即报告了二氧化碳,也报告了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源即包括了化石燃料燃烧等直接排放,也包括了外购电力、蒸汽产生✁排放,但不包括航空和水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纽约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8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09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930万吨二氧化碳当 量,比2005年下降15.4%。其中居民生活排放占比为35%、商业排放占比为27%、 工厂排放占比8%、行政机构排放占8%,即建筑耗能碳排放占总排放✁78%,道路和轨道交通耗能碳排放占总排放✁20%。为此,纽约市减排目标是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0%,而市政部门2017年相对2006年减排30%,建 立更“绿”、更伟大✁纽约。 为实现“规划纽约2030”计划"",纽约市主要采取以下四大措施:能源供 给方面,通过电厂改建等方式提高能源效率,新增清洁能源发电能力、扩建清洁分布式能源等方式来控制能源消费,政府机关、工商业、居民等多领域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交通方面,提高公共交通速度,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BRT)、实施地铁与公交车免费换乘系统,提高地铁✁使用效率,提高私家车✁ 燃料效率,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