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汽车是规模最大的工业产业,产业链长、带动力强。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形成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产业链以及消费者等多方面的牵引和带动,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随着政策、环境、产业等高速推动智能汽车的发展,智能电动汽车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自2019年以来,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呈爆发式增长,部分城市纷纷推出支持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政策,并予以极高的补贴。科技逐渐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其量产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场景与解决方案逐渐引起关注。 亿欧智库深耕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目前已输出市场竞争格局、数据安全、产业链拆解、功能模块分析(车载语音助手、DMS、HUD等)多份重磅研究报告,未来还将持续输出,敬请关注。 2022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研究报告 本份报告从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应用入手,对目前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的量产应用背景进行概括,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出发,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进行分析,最后预判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本份报告所研究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特指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中目前处于量产初期、技术门槛高、市场渗透率低,但长远看非常具有量产潜力的科学技术及其落地产品;量产应用指该项前沿科技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通过必要规格审定后,实现大批量生产应用。 本份报告的核心亮点包括智能电动汽车二十项前沿科技类别与应用阶段划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应用现状与相关企业情况、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细分领域量产能力情况等。 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背景 1.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概况 1.2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概况 2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分析 2.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驱动因素分析2.2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综合情况分析2.3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服务商量产能力评价2.4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服务商典型案例分析 3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1.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概况 1.2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概况 1.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整体行业“徘徊”在发展十字路口 据亿欧智库测算,2021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约为133.3万辆,预计2022年将达到271.5万辆,2025年将达到838.2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达到61.7%,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 回顾2021年至2022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大事记可以发现,包括芯片、碳中和、供应链等行业关键词的热度提升,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正处在发展十字路口,历经动荡与不确定的同时,亟需寻找稳定且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动力。 亿欧智库:2019-2025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及渗透率(单位:万辆) 亿欧智库:2021-2022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大事记 “缺芯少电”敲醒产业链警钟 受芯片供应持续紧张、镍钴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动力电池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时隔多年再次出现供给不足。 国际油价暴涨利好智能电动 受国际形势及供应链动荡的影响,2022年原油价格飙升,加油钱也随之一路高歌猛涨。油价高企导致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智能电动汽车。 “双碳”成汽车行业关键词 全国碳排放交易正式开始,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面临的“双碳”任务也越来越紧迫。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行业当前关注的焦点。 疫情反春,特别是上海疫情的爆发,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产生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疫情冲击下保障中国汽车供应链安全,成为行业一大命题。 小米引领造车“新新”势力 小米、百度、苹果等科技公司纷纷下场造车,场外的OPPO、字节、快手也都跃跃欲试,给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 1.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仍然很“卷”,各大车型急需销量跃起支点 亿欧智库统计了2021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TOP20车型销量与起步价关系,总体来看,起步价在25万元以下、年销量在10万辆以下的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情况异常激烈,大部分车型产品扎堆于此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 同时可以看到,包括Model Y、Model 3、秦等智能电动车型在销量榜上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特斯拉与比亚迪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研发生产制造体系与前沿科技加点布局。因此,各大车型都需要寻找到销量跃起的支点。 亿欧智库:2021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TOP20车型销量与起步价关系(部分) 起步价在25万元以下、年销量在10万辆以下的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情况异常激烈。 年销量在15万辆以上智能电动汽车车型仅有三款,分别为特斯拉旗下Model Y、Model 3,以及比亚迪旗下比亚迪秦。 1.2 物联网与碳中和驱动发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迈步向前 总体来看,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力量可分为两股,一股是以物联网为主、以万物互联为最终形态的车联网驱动,另一股是以双碳为目标、以节能环保为最终目的的碳中和驱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也围绕着两股动力展开布局。 其中,物联网相关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可概括为智能网联前沿科技,碳中和相关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可概括为新能源前沿科技,其余前沿科技可概括为整车综合前沿科技。 亿欧智库:智能电动汽车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 亿欧智库:碳中和驱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 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2020年中国碳排放细分领域占比结构 工业领域的能源使用:24.2% 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使用:16.2% 建筑行业能源使用:17.5% (电力使用、热力和交通) 能源生产过程中的逸散排放:5.8% 农业和渔业中的能源使用:1.7% 车联网是以物联网作为支撑,实现人、车、路云端的数据传输,最终形成智能交通、智慧出行的功能。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明确提出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2 围绕类别和阶段,亿欧智库划分二十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 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类别划分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综合三种,将其应用阶段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两种,亿欧智库对主要二十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按科技类别和应用阶段两个维度划分到六个区域中。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入围新能源相关前沿科技为8项,占比40%;入围智能网联前沿科技为7项,占比35%;入围整车综合前沿科技为5项,占比25%。相对而言,智能网联相关前沿科技偏萌芽、新能源相关前沿科技较均衡、整车综合相关前沿科技较为成熟。 亿欧智库:智能电动汽车二十项前沿科技类别与应用阶段划分 包括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智能座舱软硬件技术、汽车信息安全技术等汽车智能网联化前沿技术。 依托智能网联技术,实现汽车智能化升级,包括自动驾驶功能、智能座舱功能等智能功能等。 依托新能源技术,实现汽车低碳化升级,包括混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包括先进电池、先进电机、先进电控、智慧补能等汽车新能源前沿技术。 依托整车综合技术,实现汽车全面升级,包括轻量化、舒适化、工艺优化、降本增效等 包括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先进其他软硬件技术等汽车整车综合技术。 萌芽期:一个或少数的开创性厂商, 把握了将新产品引 进市场的可能性,将产品推出市场,此时销售成长缓慢,产品利润为零甚至可能出现负值。 成长期:产品被市场接受,销量快速增加,受潜在利益吸引、寻找机会切入市场的厂商增多,而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在于产品的质量与价格。 2.1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驱动因素分析2.2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应用综合情况分析2.3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服务商量产能力评价2.4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服务商典型案例分析 2.1 电动弯道超车,前沿科技进入“中国自主厂商主导”时代 中国汽车技术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1984年至2000年的合资品牌主导技术阶段、2000年至2015年的自主品牌追赶技术阶段以及2015年后的中国自主厂商主导时代,借助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依托中国解决方案,中国自主厂商实现了在技术维度对外国厂商的部分反超。 但同时需要注意到,围绕供应链的卡脖子技术仍然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短板,如何紧紧围绕目标、推进查漏补缺、实现技术升级,是摆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亿欧智库:中国汽车技术发展历史 1984-2000 合资主导技术 2000-2015 自主追赶技术 2015至今电动弯道超车 1984年至2000年是合资品牌主导技术阶段,值此期间,合资品牌引领汽车技术发展与创新,中国品牌仅能接触部分生产制造领域的成熟技术,尚未触及研发集成领域的先进技术。 2000年至2015年是自主品牌追赶技术阶段,值此期间,自主品牌开始建立正向研发体系,并逐渐掌握包括发动、底盘、车身在内整车技术体系,不过与合资品牌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5年至2022年是新势力品牌借助智能电动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阶段,值此期间,新势力品牌迭代产品、广开渠道,使得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形象。 2.1 双碳与补链驱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发展 聚焦“双碳”目标,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电动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围绕电动化的电池、电机、电控前沿科技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着力发展的重点。 补强产业链条,推动智能电动汽车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初以来发生的汽车行业“缺芯”事件表明 ,一条完整强大的汽车产业链条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向上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依托,前沿科技的发展正围绕补链强链展开。 亿欧智库: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供给端驱动力 聚焦“双碳”目标,扩大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 补强产业链条,推动智能电动汽车高质量发展 电动化路径是汽车产业实现“碳中和”最直接快速的方式。主要参与者以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企业为主。 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则是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渗透率。 亿欧智库认为当电动车的市场占比达到一定程度时,汽车行业的碳排放也将大幅降低。 氢能源是极为清洁的能源,亿欧智库认为相较于更加直接“脱碳”的电动化发展路径,氢能化路径是更加理想的“碳中和”实现方式。目前主要参与者为商用车企。 目前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从当前电动汽车发展观察,氢燃料电池汽车很难在乘用车领域取代电动车,因此商用车将是氢燃料电池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数字化可以通过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技术实现,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将消费者与“碳中和”发展紧密结合。因此数字化发展路径主要参与者为出行服务平台企业、出行解决方案企业与补能及配套服务设施企业这类服务类企业 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数字化发展可以优化出行消费场景与传统交通出行方式,改变出行用户的出行方式,助力用户绿色出行行为习惯的养成。 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要赢得这场汽车革命,同时还必须超常规地重视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条供应链的建设。目标是做到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可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中长期看,电动车将成为“降碳”的主要方面; 要重视制造、使用、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的减碳减排;智能网联是减碳减排的新动力。 ——陈清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 ——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2.1 消费者需求拉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量产 回顾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排名前十城市均设有限牌政策,并对新能源汽车或多或少抱以政策宽容。限牌导致的购车、通勤不便,是需求端驱动消费者购买智能电动汽车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可以观察到,相同情况下电动汽车较燃油车可节约26.7元/百公里能耗费用,当一辆汽车在生命周期内行驶30万公里时,节约的能耗费用超过8万元。 因此,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存在刚性需求,其销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