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安证券]:7月社融数据点评:宽信用短期难“去地产化”,弱社融后政策会如何?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7月社融数据点评:宽信用短期难“去地产化”,弱社融后政策会如何?

2022-08-14华安证券老***
7月社融数据点评:宽信用短期难“去地产化”,弱社融后政策会如何?

宏观研究 宏观点评 宽信用短期难“去地产化”,弱社融后政策会如何? ——7月社融数据点评 报告日期:2022-08-13 主要观点: 分析师:何宁 执业证书号:S0010521100001电话:15900918091 邮箱:hening@hazq.com 相关报告 事件:2022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预期1.15万亿元,前值2.81万亿元;新 增社融7561亿元,预期1.39万亿元,前值5.17万亿元;M2同比12%,预期11.6%,前 值11.4%。M1同比6.7%,前值5.8%。 一、7月信贷社融总量、结构均差,不及预期;除与7月是传统季节性小月、经济景气度回落、前期透支项目、提前还贷等因素有关外,本月政府债券支持力度也有所下降。存款方面:M1、M2续升,与社融信贷增速、房地产销售明显背离,一方面与财政支出加快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可能存在的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现象。1、7月信贷总量、结构均差,与7月是传统季节性小月、经济景气度回落、前期透支项目、提前还贷等因素有关。 新增信贷方面,7月新增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10亿元,也是2016年以来 的同期最差。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11%。 信贷结构有所恶化,各类信贷中除表内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365亿元外,其余各项均同比少增,特别是居民中长贷和企业中长贷分别同比少增2488亿元和1478亿元,反映受地产风险事件等影响地产销售下滑,企业长期投资意愿低迷,信贷靠票据冲量现象仍旧明显。同期票据利率维持低位,也可侧面反映实体需求不振。总体 看,我们观察顺周期指标(居民贷款+企业中长贷)占比较前值下降13个百分点至 69%,信贷结构恶化。 原因上看,第一,7月本就是季初信贷小月,因此环比有所回落。第二,经济景气 下行,融资需求下降。经济基本面方面,7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1.《华安证券_宏观研究_宏观点评_信用至暗时刻背后的结构、风险和背离》2022-05-14 2.《华安证券_宏观研究_宏观点评_居民还有加杠杆的能力吗?》2022-06-11 3.《华安证券_宏观研究_宏观点评_靓丽社融之后,“双宽”的可持续性如何?——6月社融数据点评》2022-07-11 4.《华安证券_宏观研究_宏观点评_如何理解“最好结果”?——7月政治局会议点评》2022-07-29 5.《华安证券_宏观研究_宏观点评_总量进一步宽松力度或将有限——Q2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点评》2022-08-11 33%(6月为下降7%),制造业PMI较前值回落1.2个百分点至49%,反映经济景气度下降对信贷需求形成拖累,造成同比增量不及季节性。第三,5-6月我们持续提示,5月23日央行、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要求“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5-6月银行集中放贷,可能会存在透支未来的风险。第四,不排除可能存在提前还贷数量增加的现象。 2、7月社融总量、结构同样均差,除前述的季节性小月、经济景气度回落、前期透支项目、提前还贷等因素外,本月政府债券支持力度也有所下降。 新增社融方面,7月新增社融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同样是2016年以 来同比最差。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至10.7%;剔除政府债券的社融存量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至9.1%。 社融结构不佳,非标融资和政府债券为本月支撑,表内信贷和企业债券融资增量均低,反映实体企业融资需求不振。具体看: 第一,新增人民币贷款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较前述新增贷款口径少 2702亿元,显示信贷“脱虚向实”部分更少,7月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限。第二,非标融资连续5个月同比少减,对社融拖累减轻,是本月社融的一大支撑项。7月非标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表外票据)减少3053亿元,同比少减985亿 元。其中7月委托贷款增加89亿元,同比少减24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98亿 元,同比少减1173亿元;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428 亿元。票据表外向表内贴现再度增加,反应实体融资需求下降。 第三,7月企业债券融资仅734亿元,同比少增2357亿元,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差,反映企业债券融资需求不振。 第四,7月新增政府债券3998亿元,尽管同比仍多增2178亿元,但从绝对量上来 看,对社融支持力度下降。Wind数据显示,7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613亿元,净融资-902亿元。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1-6月已经完成全年的93%,因此该部分对7月社融支持力度下降。往后看,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地方政 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指向:一方面,要加快发行使用,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专项债限额空间或成为下半年主要的增量资金。根据年初预算数,2022年全年专项债限额约为21.82万亿元。截至今年6月,专项债限额总体剩余规模为 1.55万亿元,剔除新增额度3.65万亿中还未发行的1922亿元(截至7月底,将于年内发行完毕),共计剩余1.36万亿元存量空间。若此额度在后续月份中能发行使用,则对社融还会有一定增量支持。 3、存款方面:M1、M2续升,与社融信贷增速、房地产销售明显背离,一方面与财政支出加快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可能存在的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现象。 7月M1、M2同比较前值分别回升0.9、0.6个百分点至6.7%、12.0%。除基数下 行能解释一部分外,财政存款同比少增1145亿元、财政支出加快、财政存款向居民和企业部门转移,释放M2空间可解释另一部分。但7月M1、M2明显与信贷、社融增速,房地产销售背离,指向资金存在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的可能。 从居民和企业存款来看,7月居民和企业存款同比分别少减10220亿元和2700亿 元,两者之和明显大于政府存款的少增量,即1145亿元,反映居民和企业部门储蓄意愿增强,且资金可能存在空转。 从社融-M2来看,社融-M2增速从2021年4月以来趋势下行,更是从2022年4 月以来持续为负,且7月负缺口进一步扩大0.7个百分点至-1.3%。在此前社融点评中,我们持续提示社融-M2同比增速持续下行,反映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差,资金可能存在空转,以及财政投放快但专项债下达速度偏慢(这一点更适用于5月和7月)。就资金空转方面,具体来讲,社融中不包括非银机构贷款,主要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实体融资需求不强时社融会比较低。但M2中包含非银存款以及非银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即同业存款和其他存款(包含同业存单)。如果银行购买资管产品,而资管产品本身未投入实体经济,就会产生资金空转,M2增速提升,但社融没有太大变化。(具体参考《信用至暗时刻背后的结构、风险和背离》、《居民还有加杠杆的能力吗?》、《靓丽社融之后,“双宽”的可持续性如何?》) 二、弱社融后政策会如何?后续社融关注哪些要点? 1、货币政策方面,总量进一步宽松力度或仍将有限。 我们在报告《总量进一步宽松力度或将有限——Q2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点评》中曾指出央行对通胀关注度显著提升,央行指出“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与其央行前期对通胀形势有所误判、政策调整落后等相关,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启示和借鉴,保持币值稳 定是央行首要职责,应对物价边际变化应高度关注”,并认为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存,CPI部分月份可能破3%,因此不“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本次报告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央行不仅担忧短期通胀、也担忧通胀持续性;不仅担忧国内结构性和输入性通胀风险,也担心全球高通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通胀进行了全面阐述。 因此,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和信贷社融,央行对应的表述新增兼顾长短期、经济&物价、 内外均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改为“合理 增长”;延续对物价和海外货币政策的两个“密切关注”;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总体看,我们认为货币维持稳健,结构性通胀 +经济弱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不会转向。但考虑通胀压力、以及美联储9月可能还会鹰派加息,总量层面的政策宽松(降准降息)概率进一步下降。结构性工具担任主力,特别是用好政策性开发性工具(8000亿政策性信贷和3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LPR或仍有调降可能。此外,宽信用可持续性与经济修复结构、增量财政政策等因素相关,对后续宽信用幅度难以过于乐观。 对于流动性和资金面,央行延续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删除“引导市场利 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隐含不会引导市场利率过快上行,我们认为后续资金利率将自然、缓慢向政策利率靠拢,流动性总体充裕。 2、对于后续的社融,有哪些掣肘?宽信用可持续性如何? 1)居民或存在一定的提前还贷诉求,可能一定程度上压低居民中长贷净融资规模。第一,受疫情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或预期不稳定,将选择提前还贷减少断供风险。第二,居民配置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收益率下降,与房贷利差降低(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 下跌6.6%;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固收类稳定在3-4%;截至6月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使得居民可能选择提前还贷。第三,房贷利率大幅下降背景下,部分购房者可能提前还贷再以较低的房贷利率购置新房,以满足改善性 住房需求,当然若是该项操作,不会拖累居民贷款净融资规模。 2)宽信用短期难以“去地产化”,地产景气度仍低,对社融形成压制。 第一,根据《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3《近年来信贷结构的演变和趋势》所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信贷结构呈现出“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 提升、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据央行统计,2022年上半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大体占全部贷款余额的一成、一成、两成、两成半。因此,房地产仍扮演信贷投放的主力。往后看,就信贷投向方面,央行指出“信贷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中长期看,一方面,坚持“破立并举、慢破快立” (也即短期还不能抛弃基建和房地产),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引导信贷更多投向绿色、老旧小区改造、高技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因此,总体看,短期内宽信用仍离不开房地产。 第二,我们测算,房地产对宽信用的实现仍旧有重要作用,宽信用的“去地产化”难 一蹴而就。一方面,从房地产资金来源看,房地产资金有30%以上来自企业或者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因此房地产发展离不开信贷。另一方面,我们在报告《数读LPR调降》中曾测算我国�大行2018-2020年平均涉房、基建和制造业贷款占比分别为35%(个人住房贷款与房地产业贷款)、1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11%(制造业)。因此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在信贷余额充足、政策限制放松的环境下,房地产业的信贷仍旧是最优选择之一。总体看,就信贷结构好转而言,历史上票据高增传导至中长贷高增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而这其中离不开房地产贷款的支持,短期新基建、新制造对信用的承接仍然有限。 因此,目前地产景气度仍低,将对社融形成压制。短期宽信用难以“去地产化”。从政策角度来说,结合728政治局会议和央行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关表述来看,“稳定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之前,“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指向供需端政策 可能进一步松动;近期地产纾困政策亦有实质性进展,例如郑州成立纾困基金、中国华融纾困阳光城母公司等。总体看,预计下半年地产销售、投资将温和回升,对信贷也将起到一定支持作用,但超预期较难。 3)宽信用可持续性如何?社融增速或已见顶,后续不确定性只在于回落快慢。 往后看,宽信用的有利因素在于经济逐步修复,或有专项债限额空间的发行使用;但 不利因素在于地产景气度仍低、疫情反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