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泰证券]:崛起的原丝龙头,精准卡位进入成长快车道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崛起的原丝龙头,精准卡位进入成长快车道

2022-06-27孙颖、谢楠、聂磊中泰证券花***
崛起的原丝龙头,精准卡位进入成长快车道

崛起的国产大丝束原丝龙头,全面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公司依托雄厚的腈纶工艺和管理经验积累,精准定位民用需求为主的通用型大丝束赛道,快速崛起成为国内碳纤维原丝最大生产商。在风、光、氢等需求领域爆发,以及碳纤维国产化浪潮下,公司快速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2020年公司盈利跨过拐点并持续新高,2021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归母净利润为12.1/3.1亿,YoY+104%/126%。随着公司产能快速“复制”,公司有望全面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原丝壁垒高,22-23年供需望保持紧平衡。原丝是碳纤维制备的核心环节,占碳纤维生产总成本50%以上,直接决定碳纤维质量、性能与成本。大丝束原丝的竞争壁垒主要集中在Know-How与成本。深厚的腈纶工艺积累是发展大丝束原丝的基础,同时还需在聚合、纺丝等环节选择合适的工艺和发展路线,实现效率和品质的提升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新玩家的进入周期长,且较难实现品质和成本的追赶。国产碳纤维产能扩张提速下,我们预计22-23年全球原丝需求约30.1、39.4万吨,YoY+20%、31%,供给为30.1、37.9万吨,YoY+18%、26%,22-23年原丝仍有望保持供需紧平衡。 公司技术、规模和成本、产品优势行业领先。1)技术:公司在原奇峰化纤20年腈纶制备基础上自主研发,创造性发明了DMAC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技术与工艺,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使用该工艺的企业。相较同业,公司可实现间歇式生产,且更易获得高分子量纺丝原液,更适用于大规模产线的建设与生产。公司生产效率与品质持续提升,2020年基础纺速提高至100m/min、满筒一级品率提高至93.15%,且公司全部产品碳化后均可达到T400级别,部分大丝束产品碳化后指标可达甚至优于国际主流厂商水平。2)规模与成本:公司规模行业领先,22年初公司柔性化原丝产能达4.5万吨,位居行业第一,并计划未来2-3年新增15-20万吨原丝产能,行业地位有望持续巩固。相较同业,公司规模优势明显,且原材料丙烯腈采购价低5%-10%,同时可依托腈纶工艺体系降低溶剂回收成本,成本优势凸显,20年吨成本为1.74万元。随着公司规模效应的进一步发挥,以及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升,单位折旧、人工、能源等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3)产品品类:公司结合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将大丝束碳纤维原丝作为核心市场,24K以上产品销量占比从2018年57.9%提升至21H1的81.7%。目前公司主要聚焦于24K、25K、48K等产品,并有望逐步实现35K、50K、75K、100K、480K等系列产品稳定大规模生产,产品品类有望持续丰富。公司作为吉林系的原丝平台,在吉林系原丝+碳丝+复材同步快速扩张下,有望直接受益。 投资建议:公司为碳纤维原丝优质龙头,技术、规模和成本、产品等优势明显,产能快速扩张,进入成长快车道。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8.2、11.5、14.4亿,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5、18、1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风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客户集中度过高、行业供需测算有偏差风险、使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风险。 一、崛起的碳纤维原丝龙头,国产化引领者 1.1碳纤维原丝龙头,深耕原丝领域 碳纤维原丝龙头,深耕原丝领域,技术不断突破。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自设立以来专注于碳纤维原丝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碳纤维原丝整体规模、研制、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品质优良且稳定性强。2008年公司创造性发明了DMAC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技术与工艺,打破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的垄断情况。2016年,公司在航空航天领域小丝束碳纤维原丝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研发工业民用大丝束碳纤维原丝。2017年公司逐步实现了12K/S的产业化稳定生产,碳化后可部分达到T700的水平,并于2018年实现了24K、25K产品的规模化生产。2019年公司实现48K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目前是国内碳纤维原丝最大生产商。公司已实现大丝束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产品稳定大规模生产,产品结构已经从军工级别小丝束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民用级别大丝束产品为主,小丝束、大丝束产品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图表1:公司发展历程 国资控股,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高,股权结构稳定。吉林市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股。根据公司年报,截至2021年末,吉林市国资委持股比例达49.98%,此外长春市九台区财政局通过吉林市九富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吉林碳谷间接持股20.23%,其余股东持股均少于5%,公司国资背景深厚,股权结构稳定。 图表2:股权结构图 管理层腈纶产业经验丰富。根据《2020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腈纶工艺基础是发展大丝束碳纤维潜力的重要评价指标,除非技术有飞跃发展,没有强大的腈纶工业基础,就没有发展大丝束碳纤维的基础。 公司管理层人员多出身奇峰化纤,腈纶产业经验丰富。高级管理人员中核心技术人员占比较高,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技术创新,构筑技术壁垒。 图表3: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历 1.2聚焦主业,盈利跨过拐点持续新高 聚焦碳纤维主业,盈利跨过拐点持续新高。2019年为取得较低成本的丙烯腈,公司进行丙烯腈贸易业务活动。丙烯腈贸易业务收入体量较大,但贡献利润较少,2020年度公司其他业务(以丙烯腈贸易业务为主)毛利占比仅为2.8%。2020年6月起公司停止丙烯腈贸易业务,聚焦碳纤维原丝业务。随着公司技术、规模、管理和市场效应逐步体现,公司产品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收入保持高速增长,碳纤维主营业务收入(含原丝、带量试制品、碳丝、其他主营业务等)由2018年的2.1亿增长到2021年的12.1亿,CAGR+79.6%。公司在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2021年盈利继续新高,实现净利润3.1亿,YoY+126%。 图表4: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百万元) 图表5:公司盈利持续提升(百万元) 行业景气叠加成本持续下降,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在“海外供给受限”大背景下,叠加风光氢等领域需求爆发,国内碳纤维企业技术工艺不断优化,产能扩张提速,带动原丝端需求增长加快,原丝价格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公司产能规模持续扩张,工艺技术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毛利率从2018年的-5.8%提升至2022Q1的40.3%,净利率从2018年的-36.5%提升至2022Q1的28.7%,趋势有望延续。 图表6: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图表7:相较2018年,21H1产品均价提升成本下降 二、原丝壁垒高,22-23年供需望保持紧平衡 2.1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异,大、中小丝束工艺、壁垒、应用场景不同 碳纤维性能优越,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的碳主链结构无机纤维。碳纤维性能优越,根据《高科技纤维与应用》,碳纤维强度高(抗拉强度在3500MPa以上),模量高(弹性模量在230GPa以上),且密度小(碳纤维密度是钢的1/4,是铝合金的1/2),比强度高(比强度比钢大16倍,比铝合金大12倍)。此外,碳纤维耐超高温(非氧化气氛条件下,可在2000℃时使用)、耐低温、耐酸、耐腐蚀、热膨胀系数小(可以耐急冷急热,即使从3000℃的高温突然降到室温也不会炸裂),导热系数大。 图表8:碳纤维的主要性能特点 大、中小丝束占比各接近一半,工艺、壁垒、应用场景不同。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中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1K表示一束碳纤维中有1000根单丝,通常将24K以内的碳纤维称为中小丝束(包括1K、3K、6K、12K、24K等),将48K以上的型号称为大丝束(包括48K、50K、60K等)。目前标模碳纤维有大丝束和中小丝束的区分,标模以上的碳纤维暂无大丝束出现。根据《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年标模大丝束、标模中小丝束、中模、高模碳纤维分别占比43.5%、43.3%、12.5%、0.6%。从工艺和壁垒来看,中小丝束工艺技术要求高,在生产中杂质含量严格控制,原丝性能要求高,氧化过程较慢,碳化过程中有时需要较高温度,同时需要进行产品认证;而大丝束在生产中允许存在一定杂质,原丝性能要求相较于小丝束较低,氧化过程快,碳化温度相对较低,无需认证,因此大丝束性能不如中小丝束。中小丝束成本/价格更高,一般用于航天军工等领域,称为“宇航级”碳纤维;大丝束注重性价比,主要应用于风电、轨交等工业领域,也被称为“工业级”碳纤维。 图表9:2021年大、中小丝束占比各接近一半(%) 图表10:中小丝束性能、工艺要求均高于大丝束 图表11:碳纤维主要应用领域性能要求 图表12:2021年碳纤维各应用领域均价(万元/吨) 碳纤维生产流程分为原丝制备环节、碳丝生产环节、复材生产环节。首先,产业链上游企业先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得丙烯,并经氨氧化后得到丙烯腈;丙烯腈经聚合和纺丝之后得到聚丙烯腈(PAN)原丝。然后,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再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后得到碳纤维;碳纤维可制成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可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后由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应用需要的最终产品。其中,原丝制备环节工艺、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碳化环节资金壁垒相对较高。 图表13:PAN原丝生产流程 图表14:PAN原丝到碳纤维流程 图表15:碳纤维产业链全景图 2.2产业链下游产能快速扩张,原丝供需有望保持紧平衡 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中国需求占比持续提升。随着碳纤维应用的不断拓宽,以及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根据赛奥碳纤维数据,全球碳纤维需求从2008年的3.6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11.8万吨,13年CAGR+9.6%。随着中国应用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下游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拉动,中国碳纤维需求从2008年的0.8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6.2万吨,13年CAGR+16.9%。中国需求占全球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从2008年的22.8%提升至2021年的52.9%。 图表16:2008-2021年全球碳纤维需求(万吨) 图表17:2008-2021年中国碳纤维需求(万吨) 碳纤维应用广泛,中国民用需求占比更高。根据《2021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年全球碳纤维下游需求中,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碳-碳复材分别占比28.0%、15.7%、14.0%、9.3%、7.2%,而2021年中国碳纤维下游需求中,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碳-碳复材分别占比约36.1%、28.1%、3.2%、4.8%、11.2%。相较全球碳纤维需求结构,我国在风电/体育休闲/碳-碳复材等民用需求领域占比更高,也意味着国内在民用需求领域具备更强的成长性;而在航空航天等行业,我国仍存在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图表18:2021年全球碳纤维下游需求结构(%) 图表19:2021年中国碳纤维下游需求结构(%) 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有望达28.1万吨,2020-2025年CAGR+21.3%。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有望达13.0/13.5/17.1/20.9/28.1万吨,YoY+21.1%/3.9%/26.9%/22.4%/34.3%。 对于风电领域需求,我们根据GWEC预测的全球陆上/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并预计在风机大型化下碳纤维在风电机组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测算2025年风电用碳纤维需求达9.92万吨。对于体育休闲领域,我们假设20-25年按照10.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测算2025年体育休闲领域用碳纤维需求达2.48万吨。对于碳/碳复材领域,我们根据CPIA对光伏新增装机的乐观估计,并预计碳/碳复材在光伏热场系统中渗透率不断提升,测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