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信息化管理,可再生能源再迎政策支持。1.6.10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从细则看,可再生能源方面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固废处理方面,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提出严控煤电、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置。2.6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持续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推动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对接与应用,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为危险废物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化便利服务。《通知》强调充分利用国家固废信息系统,收集危废的种类、流向、处置等基本信息,记录危险废物转移轨迹,结合电子地磅、视频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实现危废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信息化措施明晰,网络监管手段趋严,有利于打开危废行业需求空间,利好龙头危废处理企业。推荐关注1)可再生能源装机规划清晰、质地优良的电力运营商; 2)在手优质项目多,投产加快的高能环境。 本周碳交易行情:本周(6.13-6.17),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00吨,总成交额2950.00元。最高成交价59.00元/吨,最低成交价59.00元/吨,本周五(6.17)收盘价为59.00元/吨,与上周五收盘价持平。截至2022年6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3亿吨,累计成交额84.34亿元。 估值见底,关注稳定的运营类资产及基本面反转的公司。过去三年环保板块表现低迷,估值、持仓等仍均处于低位,环保REITs的出台提供新的权益性融资工具,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污染治理运营为重点发力行业,看好技术优势强、壁垒高的企业,1、成长性、确定性较强的垃圾焚烧公司,关注伟明环保(ROE行业领先、订单充足)、瀚蓝环境(增长稳健,估值优势明显);2、在手项目丰富,技术强壁垒高的危废处置公司,关注浙富控股(危废新龙头、全产业链布局)、高能环境(受益融资改善的土壤修复龙头);3、价值有望重估的水务公司,关注洪城水业(江西污水市场潜力大,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4、检测、磁材并行、营收高增的中钢天源。 行业新闻:1)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2)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板块行情回顾:本周(6.13-6.17)环保板块表现一般,跑赢大盘,跑输创业板;公用事业表现较差,跑输大盘,跑输创业板。上证综指涨幅为0.97%、创业板指涨幅为3.94%,环保工程及服务涨幅为1.07%,跑赢上证综指0.10%,跑输创业板2.87%;公用事业跌幅为-1.69%,跑输上证综指2.66%,跑输创业板5.63%。监测(2.75%)、大气(2.46%)、水处理(0.28%)、固废(1.05%)、水务运营(-0.96%)、节能(2.58%)。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及督查力度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 重点标的 股票代码 本周投资观点 1.1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6月10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开展小水电绿色改造,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用气,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 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强“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 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的非法生产,从源头减少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固体废物产生。 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在污水处理厂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 推动能源转型、固废污染防治。《方案》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 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从细则看,可再生能源方面提出实施可再生 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固废处理 方面,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方案提出严控煤电、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推荐关注1)可再生能源装机规划清晰、质地优良的电力运营商;2)在手优质项目多,投产加快的高能环境。 1.2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有关工作的通知 6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危险废物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化便利服务。 规范危险废物有关资料在线申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生态环境部建设运行的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定期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使用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建立危险废物电子管理台账的单位,对自动生成的申报报告确认并在线提交后,完成申报。 实现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统一管理。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通过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填写、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由生态环境部通过国家固废信息系统统一编号,联单中危险废物相关信息与在国家固废信息系统中备案的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关联。危险废物转移轨迹应通过国家固废信息系统记录,并与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关联。 规范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有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如实报告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情况。使用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建立电子管理台账的单位,对自动生成的报告确认并在线提交后,完成报告。 鼓励开展危险废物物联网环境监管。省级及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可采用电子地磅、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推动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 开展危险废物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和第三方支付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部分废物类别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和第三方支付试点,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 危险废物将迈入信息化管理新阶段。《通知》强调要持续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工 作,推动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对接与应用,以 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为危险废物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化便利服务。 《通知》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家固废信息系统,收集危废的种类、流向、处置等基本信息,记 录危险废物转移轨迹,结合电子地磅、视频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实现危废全过程监控和信息 化追溯。信息化措施明晰,网络监管手段趋严,有利于打开危险废物行业的需求空间,利好 龙头危废处理企业。推荐关注危废在手优质项目多,投产加快的高能环境。 1.3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6月13日,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建立完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监管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显著提高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使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总面积达到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林草植物种质资源。推动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落实国家生态系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属地管理责任,依法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和遏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开展退化次生林修复,提高人工林树种多样性。努力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修复退化草原。开展湿地修复,提升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建立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加强沙区天然植被保护。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提升对冰川冻土的关注与保护力度,规范冰川旅游开发,制定冰川冻土专门保护政策。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状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针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求,科学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权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合理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及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