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观点 保险公司已深度参与养老金三支柱建设并成为最重要的参与者。保险公司已深度参与养老金融市场并提供养老产品及养老产业投资资金:1)保险公司提供养老保险产品,对养老金进行投资管理促进资金保值增值,提高养老三支柱保障能力。从第一支柱来看,保险公司获批参与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市场份额占比近30%;从第二支柱来看,保险公司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主要受托人,在年金市场上占据绝对话语权,头部效应明显。截至2021年底,养老险公司受托管理资产约1.37万亿元,占全行业73.8%,市场份额较2020年底持平;管理企业个数约8.97万,占全行业92.4%;覆盖职工人数超过1840万,占全行业83%。从第三支柱来看,保险公司18年率先试点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并提供以商业养老年金险为主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2)保险资金充分投资养老领域,为养老产业提供长周期大资金。截至2020年9月末,已有10家保险公司先后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20个省市区,总床位规模约8.4万张。同时,以股权投资形式流入养老产业链的保险资金已高达2348亿元。 养老第三支柱政策红利下保险业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2022年以来我国第三支柱改革加快,建设方向和具体措施逐渐清晰,第三支柱发展的政策红利有望进一步释放。保险资管机构长期大类资产投资能力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受托投资管理养老体系资金已经成为保险业重要的第三方业务。随着个人资管产品市场打开,保险资管在养老领域的探索将持续深入。同时,保险资金投资限制逐渐放宽为保险资管进入养老金领域并充分发挥资产配置优势创造了良好前提条件,产品投资收益有望提升。养老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和资产增值功能在各国间普遍达成共识,成为各国公共养老计划的重要补充。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改革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第三支柱扩容趋势下,保险业亟待加快产品创新和行业改革来应对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冲击。 市场扩容下保险公司服务养老金融需打造三大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在保持先发优势下,需要渠道、产品、科技等多维度的转型。(1)渠道:打造专业化养老保险代理人团队,变革传统营销方式和服务理念;大力发展线上销售渠道,加强自营平台建设并深化与第三方互联网流量平台的合作;(2)产品:规划满足覆盖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养老需求的保险产品,平滑参保人一生的消费波动; 探索普惠性更强、覆盖范围更广的养老保险产品,填补目前养老金融市场上对于低收入群体、新经济和灵活就业人群的供给空白;(3)科技:利用科技为传统业务提质增速,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保险科技在增强客户触达和转换效果、改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助力投资管理智慧化等方面的优势。 康养产业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点。“保险姓保”的政策指引叠加“人海战术”发展受限,寿险业转型在即,保险公司不再局限于保单销售,而是不断延伸保险服务价值链,打造“保险+服务”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此举有利于促进养老市场和保险业的融合发展,既是保险公司的发展契机也是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水平的重大突破。预计保险公司将保险本业作为基本立足点的同时,抓住居家养老这一蓝海,关注智慧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协同与行业间信息互联互通,保险业有望收获更多发展机会及长期利润增长空间。建议关注科技实力强大、内部资金雄厚、年金管理规模领先且经营相对平稳的大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变动、利率下行趋势加大、养老产业布局不及预期等。 投资聚焦 研究背景 保险公司将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作为主要依托,已经成为养老金融发展初期的重要参与主体。险企开发的税延养老险、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等个人养老金产品已经初见规模,基本养老保险和年金基金投管市场也不乏大型险企的身影。与此同时,险资积极投资养老领域,太保、泰康、平安等头部险企持续重金加码养老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第三支柱加速改革,养老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突破阻碍,保持先发优势,成为保险公司在今后发展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创新之处 我们以“银发时代”为背景,系统梳理保险公司参与养老金融的现状、养老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力求为保险公司深入养老金融发展寻求破局之道。 (1)我们将保险公司作为落脚点,全面总结险企在养老金融三大场景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分析险企参与三支柱建设的主要方式和市场地位,主流的养老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险资投向养老产业的主要模式。 (2)我们结合国家顶层政策指引和保险公司的优势,研判养老金融市场的未来前景及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我们基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现状,从人力、渠道、产品、科技等方面提供优化路径,助力保险公司提升服务能力,紧抓“大养老”风口。 投资观点 当前养老金融市场上,保险公司凭借丰富的长期资金投资管理经验、出色的客户服务能力以及在精算技术及长寿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深度参与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同时保险资金金额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的特点与养老项目融资规模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性高度契合,险资广泛流向养老领域,获取长期稳健收益。银发时代来临,康养将成为保险业下一个立足点。各险企致力于构建“保险+服务”生态圈,打通养老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公司的整体发展,拓宽盈利渠道。相信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协同与行业间信息互联互通,保险业将收获更多发展机会及长期利润增长空间。建议关注科技实力强大、内部资金雄厚、年金管理规模领先且经营相对平稳的大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1、保险公司是养老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养老金融是指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根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1)》对“养老金融”的定义,养老金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养老金金融,指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二是养老服务金融,指除制度化的养老金以外,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养老需求所采取的财富积累、消费及其他衍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三是养老产业金融,指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 保险公司已深度参与养老金融,主要方式包括(1)提供养老保险产品,促进资金保值增值,提高养老三支柱保障能力;(2)保险资金充分投资养老领域,为养老产业提供长周期大资金。推动养老产业整体发展。 图1:养老金融的概念体系和内涵 1.1、深度参与养老金三支柱发展 1.1.1、险企已成为第一支柱主要的委托管理方 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为提高第一支柱保障能力贡献重要的社会力量。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投资方式上,一部分是直接投资,由社保基金会直接管理运作;一部分委托投资,由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运作。根据《2020年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年度报告》,2020年末委托投资7,744.52亿元,占比62.23%。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评审公告》评出了21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目前,获批的21家投资管理人中,有14基金管理公司,1家证券公司。另有6家保险机构,分别是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保险资管公司,以及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家养老保险公司,占比约30%。 6家保险机构全部拥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年金管理领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从行业格局来看,基金管理公司占据半壁江山,保险和券商依托强大的投管能力分别占据重要份额。从公司特点来看,基金管理公司是在投资管理方面专业性最强的投资机构,历史收益较好。保险公司则拥有固定收益类等领域的投资优势,在提升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稳定性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举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保险公司投资稳健性和长期资金运作能力的高度认可,保险公司可以将自身丰富的保险资金运用经验应用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中,提高资产收益,增强养老基金的保障能力。 表1:具备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的公司 1.1.2、养老险在年金市场拥有绝对话语权 我国企业年金绝大部分由专业金融机构受托管理,受托机构是基金运作过程中最核心的参与者。我国企业年金以受托模式运营,部分大企业选择理事会受托模式,由企业内部自行运作年金;大多数企业选择外部专业法人受托机构作为受托人。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21年共建立年金计划1802个,理事会模式只有109个,占比仅约6%。年金基金由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管理。我国对于这4类管理人实行资格认定管理,人社部发放相应业务牌照并进行定期考核,拥有监管机构认可的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是从事相关业务的必备条件。受托人是年金基金管理中最核心的角色,直接与企业签订信托合同,并且负责制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拥有选择、监督、更换账户投管人、账管人和托管人的权利,这3方的主要职责分别是对年金基金财产进行投资、建立年金基金账户并记录账户变动情况和负责年金基金财产的保管、划转以及核算等。 图2:企业年金运行模式(法人受托模式) 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占据绝对话语权,头部效应明显。2021年10月18日,人社部发布的《关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延续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显示,此次共有35家机构的62个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得以顺利延续。同时,华宝信托不再具有受托业务资格,平安养老和太平养老分别被暂停一年和两年的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新增业务。保险公司发展均衡,除托管业务被商业银行垄断外,在其他三个市场均有坚实的业务基础。根据《通告》,目前共有5家商业养老险公司,拥有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年金“全牌照”,均是行业龙头。这5家公司分别是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人保养老和国寿养老。特别地,泰康集团旗下的泰康养老和泰康资产分别具有年金受托、账管和投管资格,相当于泰康集团间接拥有“全牌照”。除了保险系公司,目前只有建信养老同时拥有受托、账管和投管资格,可见险企在年金市场上具有排他优势。险企获得年金管理“全牌照”,便于为委托人提供“一站式”年金管理服务,增强客户黏性。特别是养老险公司,“全牌照”的获取有利于其构建用户画像,提高服务品质,探索更加专业的养老金管理模式。 表2:保险系公司持有企业年金业务三类管理资格牌照情况 表3:各类金融机构持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牌照情况 保险公司主要以受托机构的身份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受托管理超过全行业九成的资产。在四类年金管理机构资格中,受托牌照的价值最高。目前市场符合条件的12家受托机构中,6家为养老险公司,占比50%。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截至2021年底,养老险公司受托管理资产约1.37万亿元,占全行业73.8%,市场份额较2020年底持平;管理企业个数约8.97万,占全行业92.4%,市场份额较2020年底上升1.1pct;覆盖职工人数超过1840万,占全行业83%,市场份额较2020年底上升6.5pct。就个体经营情况来看,国寿养老与平安养老处于领先地位,受托资产均超过4000亿元。其中国寿养老达到5460亿,市场占比29.3%;平安养老紧随其后,受托资产4076亿元,市场占比21.9%。受托资金最多的2家养老保险公司合计占据超过50%的细分市场,市场资源严重向头部倾斜。 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投资组合数超过全行业60%,产品类型多样。 截至2021年年底,市场上22家投管人中,保险公司占据8席,累计管理投资组合数3015个,占全行业63.9%;组合资产金额接近1.4万亿元,占全行业54.8%。泰康资产、国寿养老和平安养老分别位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规模前3甲,投资管理的资产金额分别占据市场总额的17.0%、11.9%、11.8% 图3:2021年企业年金受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