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爆发式成长 2015年以来,国家政策引导、海外人才回流、一二级资本加持等多重因素共振,开启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爆发式成长。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投融资市场,创新药领域融资事件数从2012年的不到50起上涨到了2021年的600多起。2018年港交所18A规则生效,至今已有约40家biotech公司在港股上市。2019年科创板开市后,至今已有17家biotech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A股药企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56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670亿元。港股biotech公司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21年400亿元。海量资金涌入,带来了国产新药IND和获批数量持续高增长。2021年,国产新药IND数量达到约500个,十年增长约15倍;国产新药获批数量首次超过20个。 2022年:IND增速逐步放缓,数量逻辑有望向质量逻辑转化 回过头看2015-2021年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体现在:1)创新药行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一批公司对大品种me-too带来的产业繁荣;2)资本助力,biotech公司快速IPO带来的一二级市场繁荣。而这种重复的、非理性的繁荣最终导致国产新药me-too内卷,长期商业回报下降。随着这一波创新药热潮进入成熟期,二级市场出现了首次泡沫破灭,biotech板块大幅调整。 2021年,CDE受理国产新药IND数量已经超过常态下FDA受理全球新药IND的50%。从2022年1-5月份的数据来看,国产新药月度IND增速逐步放缓。 随着国产新药IND和NDA绝对数量进入相对高位,预计下一阶段,国产创新药行业有望逐渐从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化。 而随着CDE审评导向开始趋严,me-too创新药供给侧改革有望出现,过度扎堆现象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发和临床进度慢的尾部品种有望出清。 投资建议:质量逻辑体现在2个方面 国内差异化。任何一个蓝海行业发展初期都会出现非理性繁荣,过度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成熟期,头部biotech公司都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me-too内卷导致部分国产新药逐渐从franchise向commodity转变,部分公司产品管线(pipeline)的估值权重开始降低,销售收入(topline)的权重开始提升。其中,部分渡过研发过高投入期的公司有望率先迎来ROE提升。仅看国内市场,只有管线布局差异化、经营效率高、投入产出比合理的公司有望最终兑现DCF折现价值。 创新国际化。预计未来每年都有国产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销售,创新药国际化进入了收获期。欧美市场的高定价和高渗透率能够将中国创新药价值十倍放大。但同时,欧美市场的难度远大于国内,一般而言只有best-in-class或者first-in-class品种才能确保商业价值;me-too产品国际化象征意义更大。创新药国际化以产品为王,看好技术、靶点、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风险提示:新药临床进度不达预期,新药销售不达预期。 一、2015-2021年,多重因素共振推动创新药行业爆发式成长 2015年以来,国家政策引导、海外人才回流、一二级资本加持等多重因素共振,开启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爆发式成长。 图表1创新药行业驱动因素 (一)一级融资+IPO顺畅推动biotech板块繁荣 2012年以来,国内创新药投融资数量和金额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投融资市场,创新药领域融资事件数从2012年的不到50起快速上涨到了2021年的600多起。 2018年港交所18A规则生效,至今已有40家biotech公司在港股上市。2019年科创板开市后,至今已有17家biotech公司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11月北交所开市,至今也有多家biotech公司所上市。 多家公司完成了A+H或者H+N两地上市,例如:荣昌生物、君实生物、再鼎医药、和黄医药科技、康希诺生物等。百济神州则实现了A+H+N三地上市。 图表2国内创新药领域融资案例数及融资金额 图表3国内biotech公司IPO数量 (二)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1首次突破千亿 过去5-10年,一批海归创业的biotech公司在资本的助力之下融资从而快速推进研发管线。一批传统药企在政策倒逼之下,也开始大笔投入研发向创新药转型升级。 A股药企研发投入(费用化+资本化)从2015年的156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670亿元。 港股biotech公司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21年400亿元。 图表4 A股药企研发投入合计(亿元) 图表5港股biotech公司研发投入合计(亿元) (三)国产新药新增IND和获批数量持续高增长 国产新药临床申请数量从2013年开始逐年攀升,近2年更是进入到持续爆发的阶段。 2021年,国产新药新增IND数量达到约500个,同比增长超过50%。(国产新药IND数据筛选:剔除疫苗/中药、品种去重) 2018-2020年,每年都有近10个国产新药获批上市,主要来源于2013-2015年的IND品种。随着近年来新增IND数量的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国产新药每年获批的数量有望保持在20-30个水平。 图表6国产新药年新增IND数量(个) 图表7国产新药年获批数量(个) (四)IND驱动临床试验数量快速增长 2016年开始,国内临床试验数量迅速增长。2021年,国内临床试验数量达到1490个,同比增长近50%。从试验阶段来看,无论是总数还是每年新申报数量,I期临床研究占比约50%。 图表8国内临床试验数量(个,国产+进口) 二、2022年IND增速放缓,数量逻辑有望逐渐向质量逻辑转化 (一)IND爆发式增长导致国产新药me-too内卷 Me-too创新是指在原型药物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新,也即跟随式创新、改良式创新、微创新等。近20年来FDA批准的首创式新药(First-in-class)比例基本保持在30%的中枢水平,主流领域适应症靶点的产品往往保持在3个左右。例如:FDA批准了4款PD-1、3款PD-L1、3款BTK、4款ALK、1款EGFR- T790M 等。 对于当前中国制药产业,me-too已经是“容易复制的技术性工作”。因此,国产创新药像许多行业一样开始内卷,多数靶点、领域扎堆严重,热门靶点(PD-1、EGFR)临床项目数量往往超过30个,冷门靶点(NTRK、FGFR)项目数量也能超过10个。 图表9 FDA历年批准First-in-Class产品占比 图表10国产新药热门靶点统计(个,截至2020年) 以推动国内头部biotech公司崛起的核心品种PD-1/L1单抗为例。2018年至今,已有4款进口和10款国产PD-1/L1单抗获批上市,多款国产PD-1/L1单抗处于审评或者关键临床阶段。 目前,PD-1/L1单抗仍然处于抢占适应症和市场份额的阶段,各家产品仍然存在成长空间。但长期来看,由于供给过多,随着医保谈判进行,PD-1/L1单抗价格持续下降,净利率水平趋于普药化。叠加当前biotech公司费用率处于高水平阶段,盈利较为困难。 图表11 PD-1/L1单抗年化费用(万元,赠药后) 图表12国产PD-1公司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率 (二)首次泡沫破灭,biotech板块大幅调整 回过头看2015-2021年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体现在:1)创新药行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一批公司对大品种me-too带来的产业繁荣;2)资本助力,biotech公司快速IPO带来的一二级市场繁荣。而这种重复的、非理性的繁荣最终导致国产新药me-too内卷,长期商业回报下降,盈利预期变得模糊。 随着这一波创新药热潮进入成熟期,二级市场出现了首次泡沫破灭,biotech板块大幅调整。不到一年,恒生医疗保健指数高位下跌60%,biotech个股跌幅更大。 图表13恒生医疗保健指数 (三)2022年,国产新药IND增速逐渐放缓 从2022年1-5月份的数据来看,2022年国产新药月度IND增速逐步放缓。 图表14国产新药IND月度新增数量(个) 对比来看,我们整理的IND数据和医药魔方数据库国产新药IND数据基本一致。医药魔方数据库国产新药IND数据剔除了中药;我们剔除了疫苗和中药,以及注册分类不清晰的产品。 图表15国产新药IND年度数据对比(个) 图表16国产新药IND月度数据对比(个)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药品市场,FDA审批了全球大部分新药的临床和上市申请。 2019年美国FDA新增IND数量928个,2014-2019年复合增速为3.5%,常态下基本保持稳定。2020和2021年,新冠防疫需求大幅增长,FDA年新增IND数量达到1250个左右。而2021年,CDE仅受理国产新药IND数量已经超过2019年常态下FDA受理全球新药IND的50%。 2010-2021年,FDA每年批准的全球新药数量在40个左右水平,近5年在50个左右水平。2021年,CDE批准的中国产新药数量达到了23个,基本达到FDA的50%水平。 从表观数字来看,国产新药IND和获批数量已经逐渐进入到成熟期。 图表17 FDA新增IND和CDE国产IND对比(个) 图表18 FDA新药和CDE国产新药对比(个) (四)CDE审批逐步趋严有望带来供给侧改革 以国产PD-1单抗为代表的me-too新药之所以迅速变成红海竞争,与近年来较为宽松的审批制度密切相关。早年国产新药,如埃克替尼、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均通过III期双盲对照试验才最终上市。而PD-1/L1单抗则均通过小样本末线单臂适应症快速获批上市,从IND到获批的时间缩短了4-5年,变相降低了创新药的行业门槛,最终导致产品供给端迅速恶化开始价格战。 图表19国产肿瘤创新药审批时间对比(天) 而随着CDE审评导向开始趋严,me-too创新药供给侧改革有望出现,过度扎堆现象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发和临床进度慢的尾部品种有望出清。 2021年11月19日,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文件指出:在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关键性临床阶段,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药物作为对照。 2022年4月11日,CDE发布《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首次对双抗药物临床开发进行了规范。 图表20《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对照药要求 图表21《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三、投资建议:差异化和国际化是国产创新药未来的核心 随着国产新药IND和NDA绝对数量进入相对高位,增速有望逐步放缓,预计下一阶段,国产创新药行业有望逐渐从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化,质量体现在2个方面: 1、国内差异化 任何一个蓝海行业发展初期都会出现非理性繁荣,过度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成熟期,行业有望进入新阶段,头部biotech公司都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me-too内卷导致部分国产新药逐渐从franchise向commodity转变,部分公司产品管线(pipeline)的估值权重开始降低,销售收入(topline)的权重开始提升。其中,部分渡过研发过高投入期的公司有望率先迎来ROE提升。 仅看国内市场,只有管线布局差异化、经营效率高、投入产出比合理的公司有望最终兑现DCF折现价值。 2、创新国际化 预计未来每年都有国产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销售,创新药国际化进入了收获期。欧美市场的高定价和高渗透率能够将中国创新药价值十倍放大。但同时,欧美市场的难度远大于国内,一般而言只有best-in-class或者first-in-class品种才能确保商业价值;me-too产品国际化象征意义更大。 创新国际化以产品为王,看好技术、靶点、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四、风险提示 新药临床进度不达预期;新药销售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