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医药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奥浦迈招股书梳理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医药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奥浦迈招股书梳理

医药生物2022-05-26王班国金证券✾***
医药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奥浦迈招股书梳理

投资要件 奥浦迈,国内细胞培养产品技术与服务的领先品牌: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门从事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基于良好的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工艺和发展理念,公司通过将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有机整合,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加速新药从基因(DNA)到临床申报(IND)及上市申请(BLA)的进程,通过优化细胞培养产品和工艺降低生物制药的生产成本。 公司财务表现:收入端,2019-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59、1.25、2.13亿元,CAGR为90.00%;利润端,2019-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12/0.46/0.60亿元。2019-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50%/46%/60%,净利润分别为0.12/0.46/0.60亿元。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主要原因系毛利率较高的培养基产品和毛利率较低的CDMO服务收入占比结构变化所致。 细胞培养技术行业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不同的应用方向需要的细胞类型不同,对于细胞培养基的性能特点和生产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包括技术难度、生产工艺、产品形式等等。总体上,抗体药物及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药物生产用的培养基技术难度高、生产工艺复杂、个性化需求高、且价格偏高,属于技术门槛较高的细分领域。目前国内细胞培养基市场仍由外资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产细胞培养基产品替代动力强劲,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公司竞争优势:1)培养基开发经验丰富,可提供完整的细胞培养基类型; 2)细胞培养产品与CDMO协同发展,提升公司竞争优势;3)具备大规模培养基产品生产的能力,客户资源优质。 募集资金项目用途:重点投向奥浦迈CDMO生物药商业化生产平台、奥浦迈细胞培养研发中心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大客户流失风险;客户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培养基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等。 奥浦迈:国内细胞培养产品技术与服务领先品牌 十年积淀,奠定国产细胞培养基龙头地位 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基于良好的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工艺和发展理念,公司通过将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有机整合,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加速新药从基因(DNA) 到临床申报(IND)及上市申请(BLA)的进程,通过优化细胞培养产品和工艺降低生物制药的生产成本。 除高品质培养基产品,公司还建成了抗体药物开发CDMO服务平台。公司的CDMO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从抗体工程人源化筛选、细胞株构建、工艺开发到中试生产以及临床I&II期样品生产的全流程服务,加速新药从基因到上市申请(DNA-to-BLA)的进程。 细胞培养基产品和CDMO服务均伴随着生物制药开发的全过程,即从疾病机理研究到药物上市。其中,细胞株构建、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是细胞培养基进入到药物研究和商业化生产的最佳切入点。 图表1:公司业务伴随生物制药开发的全过程 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始终致力于细胞培养产品和工艺开发,主营业务为细胞培养基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细胞株构建和细胞培养工艺开发,在此基础上向生物药CDMO业务延伸。 图表2:公司发展历程 业务概览:业绩增速迅猛,毛利率持续保持高水平 业绩表现优异,收入与利润端均实现迅猛增长。收入端,2018-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59、1.25、2.13亿元,CAGR为90.00%;利润端,2019-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12、0.46、0.60亿元. 公司持续保持高毛利,2019-2021年毛利率为50%、46%、60%,净利润分别为0.12、0.46和0.60亿元。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主要原因系毛利率较高的培养基产品和毛利率较低的CDMO服务收入占比结构变化所致。 图表3:2019-2021年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情况(亿元) 图表4:2019-2021毛利率与净利率情况 期间费用率把控成效显著,费用结构持续优化。2019-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绝对值分别为0.42亿元、0.52亿元、0.71亿元,但期间费用率分别为71.85%、41.31%、33.28%,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下降较多,主要是因为随着公司细胞培养产品及服务技术平台的持续完善,公司收入规模大幅提高,销售及研发费用的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图表5:2019-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情况 分业务看,培养基业务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培养基业务和CDMO业务,其中培养基业务2021年收入1.28亿元,占收入的60%,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培养基业务毛利率水平较高,2019-2021年分别为62.41%、71.79%、73.72%。 图表6:2019-2021年公司分业务收入结构,亿元 图表7:2019-2021年公司分业务毛利率情况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团队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创始人肖志华先生为实际控制人。肖志华先生直接持股32.54%,其妻子贺芸芬女士通过稳实企业间接持股1.60%。肖志华与贺芸芬夫妇通过宁波稳实间接控制9.44%的股份,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41.98%股份,股权结构整体较为稳定,利于公司长期稳健发展。 图表8:公司股权结构 公司管理团队人员稳定,团队成员行业经验丰富。公司的创始人肖志华博士倾心细胞培养,是培养基开发领域的技术专家,从1998年起就从事培养基配方开发,有超过20年的细胞培养和培养基开发的实战经验,熟悉各类细胞培养工艺。管理团队的其他成员均有多年的管理经验,目前也已形成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能够满足公司运营发展需求。 图表9: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背景情况 细胞培养技术行业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细胞培养技术壁垒较高,掌握关键技术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制品生产的关键核心原材料,生物制品的制备和生产均需要依赖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技术是指从生物机体中取出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或直接从生物机体取出的单个细胞,并将取出的细胞在有利于生长的人工环境中培养。动物细胞体外培养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即为选择适当的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基通常包含培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调节细胞周期的化合物。 从基本组成看,典型的细胞培养基包括补充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葡萄糖和血清等。细胞培养基对细胞成长意义重大,可提供细胞营养成分、提供促生长因子及激素、调节渗透压、调节pH并提供无毒、无污染的细胞生长环境。 图表10:细胞培养基的基本组成 无血清/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因污染风险低、特异性高及组分稳定等特点,应用更为广泛。按蛋白/多肽提取物等不确定成分的含量可将动物培养基划分为含血清培养基、低血清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无蛋白培养基、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其化学成分的确定性递增。 无血清培养基避免了因动物血清造成的病毒、支原体等污染的风险。 血清中含一些对细胞产生毒性的物质,如多胺氧化酶,能与来自高度繁殖细胞的多胺反应(如精胺、亚精胺)形成有细胞毒性作用的聚精胺,补体、抗体、细菌毒素等都会影响细胞生长,甚至造成细胞死亡,从而造成实验失败。 无血清/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特异性高。此类培养基一般会针对特定细胞进行成分优化,为细胞提供更优的生长条件,能够支持细胞高密度生长,维持较高的细胞活率,进一步提高蛋白和病毒的表达量,有效降低生产企业的投入和时间成本,提高细胞表达量。 此外,无血清/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组分稳定,可大量生产,更方便下游产物分离和纯化,因此目前在科研及商业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 图表11:根据蛋白/多肽提取物等不确定成分含量的培养基划分 细胞培养基多用于生物制药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合理选择培养基可起到降本增效作用,并减少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生物制药生产领域,细胞培养基的应用包括疫苗生产(例如病毒性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基因治疗药物生产、细胞工程药物生产和利用细胞法体外测定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等。在生物制药中,选用合适的、高质量的培养基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制品表达量,降低生物制品的单位制造成本。科学研究领域,一方面为药物研究开发例如新药筛选、疫苗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备等,另一方面为基础研究例如药物作用机理、基因功能、疾病发生机理研究等。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基的合理选择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试验中的不稳定因素,带来更加稳定可靠的试验结果。 抗体药物及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药物生产用的培养基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细胞培养基的下游商业化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向:重组蛋白/抗体药物生产、疫苗生产、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药物生产。不同的应用方向需要的细胞类型不同,对于细胞培养基的性能特点和生产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包括技术难度、生产工艺、产品形式等等。总体上,抗体药物及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药物生产用的培养基技术难度高、生产工艺复杂、个性化需求高、且价格偏高,属于技术门槛较高的细分领域。 图表12:不同应用的培养基特点及需求对比 国内细胞培养基市场长期依赖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生物制药培养基是全球生物制药最重要的上游耗材之一,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82.4亿美元。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20年培养基在全球生物制药耗材市场占比达到35%,占比最高。从全球市场规模看,2020年全球细胞培养基总市场规模为46.5亿美元,预计在2028年可以达到82.4亿美元,2020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4%。 图表13:2020年生物制药耗材分品种市场占比 图表14:全球细胞培养基总市场规模,亿美元 中国培养基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空间广阔。根据Frost& Sullivan,2020年中国培养基市场规模达到15.2亿元,2016-2020年的CAGR为32.3%,预计2025年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将达到54.4亿元,2020-2025年的CAGR为29.0%,该增速快于全球。 图表15:中国培养基市场规模,亿元 中国培养基市场仍由外资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中高端培养基领域进口垄断格局更为明显。中高端细胞培养基产品主要包括了应用于重组蛋白(包括重组蛋白疫苗)/抗体药物、细胞及基因疗法的培养基等领域的无血清/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产品,目前以蛋白及抗体药物培养基为主。根据Frost& Sullivan,2020年赛默飞、丹纳赫及默克三家进口厂商在我国培养基市场的整体占比为64.7%,而在我国蛋白及抗体药物培养基市场占据81.4%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在中高端培养基领域,进口垄断的格局更为明显。 图表16:2020年中国培养基市场整体竞争格局 图表17:2020年中国蛋白及抗体药物培养基竞争格局 国产细胞培养基产品替代动力强劲,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作为生物药生产上游的细胞培养基产品,具有较强的进口替代动力,原因包括国内厂商的技术不断完善、医保目录药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导致的上游生产控费和因疫情等因素带来的进口产品的供货风险等。近年来,中国培养基市场进口规模占比逐步下降,趋势明显。根据Frost& Sullivan,中国培养基市场中,国产培养基的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18.6%增长至2020年的22.8%,预计我国细胞培养基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预计将持续下降。 图表18:2016-2020年中国培养基市场国产比例 领先技术+整体解决方案+高粘性客户,共同打造强劲竞争力 培养基开发经验丰富,可提供完整的细胞培养基类型 公司在培养基开发领域深耕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培养基开发经验。公司自成立以来便围绕细胞培养产品开展业务,尤其在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配方开发领域,现已成功完成了多种细胞类型的培养基开发,掌握了提升产物表达量的核心技术,在保证产物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提高产物表达量的突破性进展。 不同生物药对于培养基成分的比例和浓度要求各有不同,定制化开发能力尤为重要。与目录培养基相比,定制化培养基产品能够根据客户对细胞培养的诉求,基于细胞生长情况、产物表达量及产物质量的检测数据持续进行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