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安信证券]:拾阶而上,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受益者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拾阶而上,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受益者

2022-04-17赵阳、夏瀛韬安信证券啥***
拾阶而上,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受益者

智能驾驶成为行业变革的下一个风口,整车厂与供应商实现差异化布局众多车企纷纷入局智能驾驶,开始在智能化方面加大投入,上下游协同推进汽车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我们认为,当前汽车OEM在智能化方面研发投入的不同最终会带来实现智能化路径的差异。目前整车厂涉足智能化有三种方式,①Tesla每年投入1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软硬件全栈;②以小鹏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每年研发投入在20亿元左右,希望实现软件和算法层面的自研。③与外部供应商协同实现整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我们假设,经过行业长期发展,研发费用率回归行业稳态后,选择采用何种路径实现产品智能化最终由收入体量决定。因此针对上述的三种路径,根据我们的测算,汽车OEM实现软硬件全栈(从芯片、域控制器、软件、算法等)自研所对应的收入体量需超过1000亿,实现软件全栈自研和硬件外部协同的收入体量需要大于400亿,其余的OEM则会以和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汽车智能化。 复盘手机智能化市场集中度不升反降,智能化Tier1下游客户更加多元 我们认为,车企采取全栈/软件自研,以及第三方合作的比例,主要取决于智能汽车市场的集中度。通过复盘手机市场在2010年前后的集中度变化,我们观察到手机智能化并未造成手机市场集中度提升,反而智能化初期行业呈现分散趋势,最终的稳态下集中度也较先前不升反降。我们认为,产品的复杂程度和下游细分市场的数量是决定集中度的根本,而汽车复杂度高、产业链长、迭代周期久等因素并未因智能化而发生本质的改变。此外,汽车是单价值量最高的可选日常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使得该市场存在众多的细分长尾市场。当前,汽车智能化仍处于初期阶段,根据我们的统计,近年来CR5呈下降态势,叠加传统车企、互联网企业、I Ct 巨头、造车新势力等纷纷入局,我们判断短期内汽车市场集中度并不会因智能化而大幅提升,对于智能化Tier1来说下游客户群持续扩大,变得更加多元。 未来Tier 1的三种角色:汽车智能化赋能者、硬件方案供应商、代工方 我们预计,基于对实现智能化路径的差异,未来车企的路径可分为以下三类:拥抱第三方、软件全栈、软硬件全栈;而这三种发展路径的实现需要借助不同角色的合作伙伴,也对应了未来智能化时代Tier 1三种可能的角色:汽车智能化赋能者、硬件方案供应商、代工方。 1)软硬件全栈的车厂有望与硬件代工方进行合作。选择软硬件全栈的车企旨在通过算法和芯片的高度耦合,从而达到体验和成本的最优解,但对车企的研发和收入体量也有着最高的要求。同时,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此类车厂大概率会寻求代工方进行硬件代工,此时代工方的核心能力在于大规模制造和成本管控。 2)软件全栈的车厂有望与硬件方案供应商进行合作。选择软件全栈的车企将智能化作为卖点,通过自动驾驶算法的持续迭代能力,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其需要一位合作伙伴来提供硬件和配套的底层软件解决方案,例如小鹏P7搭载了德赛西威基于英伟达Xavier芯片量产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IPU03。我们认为,不同于代工方,硬件方案供应商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制造能力外,还应该额外掌握以下四点能力:1)对芯片的深入理解和板级设计能力;2)对于车规级标准和功能安全的理解;3)底层软件的开发能力;4)本土化服务和快速响应能力。 3)拥抱第三方的车企需要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进行赋能。选择拥抱第三方的车企仅会将智能化维持在平均水平,但可能凭借品牌、性价比等优势,在某一细分市场有着较高的市占率。我们判断,未来将有大量车厂对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存在需求,智能驾驶Tier 1有望演进出“交钥匙”的商业模式,成为汽车智能化赋能者。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赋能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1)车厂侧的渠道建设;2)对于智能化软硬件架构的理解能力;3)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拾阶而上,三种角色的比例决定了德赛西威的远期空间 现阶段,德赛西威的角色仍以硬件方案供应商为主,公司依靠与英伟达深度合作的先发优势、对车规和功能安全等级的深入理解,以及产品快速落地能力,在近两年获得了多个定点。远期来看,除了现有角色的延续,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演进为汽车智能化的赋能者,原因系:1)公司拥有稳定且全面的客户体系;2)公司在过去几年中,通过与车企交互沉淀了对软硬件架构的积累;3)在各地建立的研发中心进行了前瞻技术和算法研究;4)通过投资智能驾驶Tier 2和激光雷达厂商等上游共建智能驾驶生态圈,已具备了商业模式升级所需的核心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关注德赛西威转型汽车智能化赋能者的进展情况,并提示关注软硬件整体方案对收入端的提升作用,以及商业模式升级带来的毛利率优化。 投资建议:公司是汽车智能化核心标的,卡位优势明显,后续成长逻辑清晰。看好其从智能座舱向智能驾驶拓展,从汽车电子供应商向汽车智能化赋能者转型。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26.0/175.9/22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8/16.66/23.46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由于公司仍处于成长期,我们给予2022年净利润70倍PE,对应6个月目标价143.5元/股。 风险提示:1)智能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2)疫情加剧导致供应链修复不及预期的风险;3)上游芯片短缺加剧的风险;4)公司智能驾驶业务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5)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6)对汽车智能化演进方向判断不准确的风险;7)假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摘要(百万元)主营收入净利润 引言: 在成立35周年之际,德赛西威发布了其全新的品牌主张“创领智行”,旨在突破原本汽车电子边界,跳出原行业局限,更好地承接新战略规划,打造以创领智行为内核的品牌价值。 回顾公司3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见证了德赛一次次的华丽转身,从成立之初的来料加工模式,到90年代末引入国际化管理流程,再到2010年完成对外资的反收购,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品牌为一体的本土汽车电子龙头企业。因此,对于公司全新的品牌主张,我们认为其标志着德赛西威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再一次寻求自身角色以及地位的突破,从一个汽车电子的供应商进化为汽车智能化的赋能者。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了现阶段市场对于公司的诸多担忧,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众多车企纷纷入局智能驾驶,寻求全栈自研的背景下,智能汽车产业链会如何重塑,其中Tier1会承担怎样的角色,德赛西威又将扮演何种角色。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集中探讨“德赛西威在汽车智能化中的角色”这一专题。我们认为,讨论“角色”的意义在于,其一方面决定了一家公司所能触及到的业务范围(收入体量); 另一方面则决定了公司的商业模式(毛利率)。具体到研究方法层面,我们认为,决定公司角色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公司自身供给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公司能够提供怎样的产品以及服务;其次是行业的需求,换言之下游的各类客户需要怎样的供应商。所以,本篇报告也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进行了行业层面的探讨,亮点包括:1)首次从定量的角度,讨论了车厂在智能化方面的进行自研的可能路径和条件,以及影响汽车厂商实现产品智能化的关键要素;2)我们拆解了影响汽车厂商集中度的因素,并通过复盘近20年手机市场的演化路线,得出“智能化在短期内不会造成汽车市场集中度提升,长尾客户仍将大量存在”这一结论。3)我们总结出车企实现智能化的三种路径,并对实现各种路径的关键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则更聚焦在公司层面,亮点包括:1)我们基于上文的研究框架,首次提出车企实现智能化所需借助的三种角色;2)我们分析了不同角色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并对照德赛西威的情况进行了讨论;3)我们率先提出“三种角色的比例决定德赛西威远期空间”这一观点,并建议关注其转型汽车智能化赋能者的进展情况。 1.全栈自研并非唯一选项,多种路径实现汽车智能化 如何看待汽车智能化的“全栈自研”热潮?近年来,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汽车智能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在智能化的浪潮中,大量车企纷纷将“全栈自研”视为深耕智能化时代的根基。其中,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早在创业初期,便将智能化作为主打卖点,并率先进行了自研的布局。目前包括吉利、长城、上汽等诸多传统车企也相继公布了全栈自研的路线图。例如,吉利汽车在“2025战略”中提出搭建涵盖电子电气架构、整车基础软件、智能座舱软件和自动驾驶软件的全栈自研体系;长城汽车在发布会中提出打造全栈自研的技术研发体系;哪吒汽车推出了全栈自研的智能安全汽车平台—山海平台。 图1:多家车企布局全栈自研的路线图 哪些因素最终会影响供应商与整车厂的合作形态?车企纷纷涉足上游供应链一方面促进了行业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引起了市场对于智能汽车产业链竞争格局重塑的思考。其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包括,1)未来Tier 1和Tier2的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压,2)其角色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整车厂自研会涉足哪些领域。因此,在本报告的第一章节,我们先探讨如下几个话题:1)对于智能驾驶,完成软、硬件全栈分别需要多大规模的研发投入;2)整车厂远期来看实现软、硬件全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3)哪些因素会影响整车厂自研涉足的领域边界。 1.1.从整车厂和Tier2分别看全栈自研所需投入 我们通过观察整车厂和智能驾驶Tier2来确定对于软、硬件全栈的所需投入。首先,我们选取了Tesla、“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以及部分传统整车厂,来分析他们的年均研发费用以及研发投向,从而初步确定软、硬件全栈的所需投入。而后,我们选取了Momenta与地平线这两家智能驾驶Tier2独角兽企业。考虑到此类企业成立初期主要聚焦技术和产品研发,不会大规模投入生产制造,所以我们假设其年均融资额近似为研发所需投入,从而进一步分析、验证全栈自研的所需投入。 1.1.1.车企视角:研发投入的差异带来实现智能化路径的差异 Tesla、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三类整车厂的研发投入额差别较大。通过对比Tesla、“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以及部分传统整车厂近三年的平均研发投入,从研发投入的绝对值来看,我们发现Tesla的研发年平均投入超过100亿元;“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的研发投入在15-34亿元区间内;传统整车厂研发投入分化较大,上汽集团平均投入为141亿元,比亚迪达到63.6亿元,我们选取的典型企业均值在每年50亿元左右。 图2:2019-2021年部分车企年均研发投入(亿元) Tesla是软硬件全栈自研的典型代表,年均研发投入超百亿。Tesla2019至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93.69/97.29/169亿元,平均每年约120亿元。其中在智能化方面,Tesla的研发投入主要面向3个方向, 即软件 、硬件和数据闭环的搭建 。1)算法软件:Tesla的Autopilot已经实现包括自动泊车、城市街道辅助驾驶等L2+级别智能驾驶功能,并完成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开启了软件变现的商业模式,其自动驾驶选装包价格目前为1.2万美金。 2)芯片硬件:Tesla于2019年推出自研FSD芯片,算力达72TOPS,作为Autopilot 3.0的硬件基础,搭载于Model S\Model X\Model 3等车型上。3)搭建数据闭环:除了市场上较为熟悉的Autopilot和FSD芯片,Tesla还在数据闭环的打造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在2021年的“AIDay”,Tesla发布了装载自研AI训练芯片D1的超级计算机Dojo,用于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训练Autopilot在内的整个自动驾驶系统,使得自动驾驶能力迭代升级进一步加速。 图3:Autopilot、FSD芯片、超级计算机Dojo 小鹏汽车作为国内软件全栈的代表,年均研发投入约为22亿。2018年,小鹏推出自动驾驶系统XPILOT,其核心功能和底层算法均为自主研发,而硬件部分如域控制器、传感器等采取第三方供应商的方案。从2018年上市的首款车型G3到2021年底量产的P5,小鹏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从XPILOT 2.5升级至XPILOT 4.0,在历次升级中,公司的智能驾驶功能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