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周大事记 国内: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首轮土拍热度边际提升。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将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调整相对温和,中期呈稳中略升的趋势,本轮猪肉周期反转尚需静待;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国内相关绿色产业链有望获得新的增长点,建议关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材料等产业链投资机会;同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都将从中受益,为提振生育率,未来托幼、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有望出台;29日,《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在国内循环、金融服务实体等方面做出规定,将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造良好的信用基础,畅通国民经济高效发展;截至29日,北京、福州、合肥、青岛、徐州、厦门等6个城市已经完成了今年的首轮集中供地,主要受益于土拍政策整体有所放松,交易热度边际趋势改善,土拍规则、房企销售及融资情况决定后续走势,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29日,国常会布局稳定经济政策早出快出,30日央行一季度例会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预计后续逆周期调节力度将会加大,或聚焦货币政策、地产、基建等领域发力。 海外:俄乌谈判获实质进展,拜登再提对富人和企业增税。当地时间3月28日,日本央行提出以0.25%的固定利率无限量购买10年期日本国债,系日央行今年第二次干预,经济复苏压力大、通胀压力相对较小,预计日本央行仍将逆美联储加息操作,维持超宽松立场;当地时间3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公布了2023财年5.8万亿美元的年度预算,强调削减赤字、为警察和退伍军人提供更多资金等,并提出对富人和企业增税,或将受到共和党人的阻碍,国会是否会批准尚未可知;当地时间3月28日,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表示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拒绝俄罗斯提出的以卢布支付能源的要求,如若导致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实施断供,将继续推升欧盟的通胀水平,加剧欧盟国家的能源危机;当地时间3月29日,俄罗斯与乌克兰举行了第五轮面对面谈判,俄方确认了乌方保持中立和无核地位的意愿,谈判取得实质进展,释放出危机缓和的信号,但双方未就安全保障国事宜达成一致,未来美国和欧盟方面的表态仍至关重要,俄乌局势不确定性仍存;当地时间3月30日,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四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终值为6.9%,2022年3月ADP就业人数增加45.5万人,创去年8月以来最小就业人数增幅,目前美国经济和就业仍在复苏中,在高通胀及较强劲的数据支撑下,预计上半年美联储紧缩步伐或将加快。 高频数据:上游:布伦特原油3月同比上涨80.88%、铁矿石和阴极铜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4.78%和上升9.16%;中游:高炉开工率本周回落3.97个百分点,螺纹钢价格月环比上升0.60%;下游:房地产销售月环比上升19.76%,月度汽车零售表现偏弱;物价:蔬菜、猪肉价格月环比分别上升2.33%和下降9.19%。 下周重点关注:美国2月贸易帐(周二);中国3月财新服务业PMI、综合PMI(周三);美国2月消费信贷变动(周五)。 风险提示:疫情形势进一步恶化,地缘政治影响超预期,海外通胀高企。 1一周大事记 1.1国内: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首轮土拍热度边际提升 发改委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猪肉周期反转尚需时日。3月2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加快收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储备调节工作,必要时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推动生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今年2月28日和3月8日,由于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改委分别宣布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主要由于供需关系导致的周期性价格低位,至此今年已三次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供给端,生猪产能淘汰尚需时日。此次收储工作有望推动生猪供给收缩,截至2022年1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90万头,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而2021年6月底,本轮周期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峰值为4564万头,当前生猪产量仍不低。加之国内猪价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疫情影响国内需求较为低迷,养殖企业当前普遍处于深度亏损状态,或将进一步带动产能出清。价格端,生猪价格自2021年1月以来一路下挫,仅在去年10月小幅回调,22省生猪平均价格已从2021年1月峰值36.34元,跌至2022年3月的12.13元,生猪价格已处于低位,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总体而言,本来收储工作对于猪价有一定提振作用,但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调整相对温和,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生猪产能淘汰节奏加快,中期来看预计猪肉价格呈现稳中略升的趋势,本轮猪肉周期反转尚需静待。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相关绿色产业链创造新增长极。3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与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绿色基建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等;到2030年,“走出去”企业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等。围绕主要目标,《意见》提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绿色标准以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九大重点合作领域和四大支撑保障体系。能源方面,鼓励太阳能发电、风电等企业“走出去”,围绕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核电、智能电网、氢能、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开展联合研究;交通方面,推动国际海运和国际航空低碳发展,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等,鼓励企业参与境外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项目等;产业方面,鼓励企业开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投资合作,并鼓励设立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贸易方面,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并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金融方面,用好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撬动民间绿色投资;科技方面,鼓励企业优先采用低碳、节能、节水、环保的材料与技术工艺。 此外,还将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的绿色发展,特别提出要促进煤电等项目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推动建成境外煤电项目绿色低碳发展,鼓励相关企业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加快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7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0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较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同时贸易往来也在不断深化,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17954.25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2.6%,较整体对外贸易增速高2.6个百分点。该《意见》的出台有利于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创新的合作和发展路径,国内相关绿色产业链有望获得新的增长点,建议关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材料、传统工业绿色转型等产业链投资机会。 国务院发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通知,我国生育率仍面临较大压力。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近期多项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21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研究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2022年2月北京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响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妇联也提交《关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促进新的生育政策落地的建议》。该项政策实施后,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都将从中受益,表明政府希望通过减轻税收来缓解家庭生育和养育压力,改善生育率和人口结构。目前,我国呈现生育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老龄化水平提高的人口结构特点,进入“老龄少子化”社会,这与居高不下的房价、教育成本、生育成本息息相关。根据七普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人口负增长的日本。面对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冲击,我国于2013年底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底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5月底“三孩”政策也开始实施。但三孩政策并不能快速扭转生育率的下降趋势,政策的生效还需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而此次税收扣除政策可视为“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但作用效果或有限。未来托幼、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有望出台,包括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高效发展。3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从以健全的信用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以良好的信用环境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有效的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十六条具体建议。在国内循环方面,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质量和品牌信用建设,完善流通分配等环节信用制度,打造诚信消费投资环境,在医疗、养老、家政、旅游、购物等领域实施“信用+”工程,完善生态环保信用制度并加强各类主体信用建设;在国际循环方面,优化进出口信用管理,加强国际双向投资及对外合作信用建设,积极参与信用领域国际治理,以此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基础;在金融服务实体方面,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和产品,发展普惠金融,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并提到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建立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强化市场信用约束,支持金融机构和征信、评级等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跟踪监测预警。在疫情反复下,中小微企业发展低迷,需要加大金融支持,信用贷款发放范围的扩大、审批条件的放宽、放贷流程的简化对于增强金融支持实体力度有着积极作用;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方面,要健全信用基础设施,创新信用监管,培育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相关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等有望获得较大增长空间。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于信用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并防范经济风险。 此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颁布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但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尚未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等。此次《意见》的颁布有利于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造良好的信用基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高效发展。 受益于土拍规则放松,六城首轮土拍热度边际趋于改善。截至3月29日,北京、福州、合肥、青岛、徐州、厦门等6个城市已经完成了今年的首轮集中供地,主要受益于土拍政策的放松,已经完成土拍的城市,交易热度普遍高于去年的第二轮和第三轮集中供地,整体流拍率和溢价率指标均较去年第二轮、三轮土拍趋于改善。具体来看6城土拍情况,3月16日,福州四城区完成今年的首轮集中供地,最终成交的12宗地块中,有4宗的溢价率达到两位数;厦门于3月29日完成今年首轮土拍,10宗涉宅用地中,有6宗实现溢价成交,整体溢价率为7%,其中有2幅地块因达到上限而首次转入摇号环节;北京共推出18宗地块,其中有17宗实现成交,8宗为溢价成交,竞拍者数量、溢价率均有所提高,流拍率则有明显下降;合肥首轮土拍共推出19幅地块,其中有15幅土地因触及“封顶价”进入竞品质方案环节。土拍政策整体有所放松,加大了释放给房企的利润空间,具体来看,杭州在首轮土拍中推出了“次高者得”的规则;福州的首轮集中土拍对部分地块取消租赁住房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