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市场回顾:本周沪深300指数下跌2.14%,公用事业指数下跌3.08%,环保指数下跌1.55%,周相对收益率分别为-0.94%和0.59%。申万一级31个行业分类板块中,公用事业及环保涨幅处于行业第26名和20名。其中,电力板块子板块中,火电下跌5.04%;水电下跌2.19%,新能源发电下跌6.65%; 水务板块下跌1.50%;燃气板块上涨2.32%;检测服务板块下跌0.69%。 异动点评:水电板块中粤水电拟定增收购建工集团引入建筑板块业务连续涨停,上涨61.16%。新能源板块,东旭蓝天光伏多环节布局上涨5.97%。水务板块,创业环保上涨2.36%,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6%。受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燃气板块上涨2.32%,其中新奥股份涨幅最大达10.23%,港股方面新奥能源上涨21.27%。 重要事件:《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发布,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包含可再生能源附加补贴)预算为4594.47亿元,较去年增加3609.47亿元。 专题研究: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并召开专题发布会。本次发布的《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N”之一,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氢能从供给端、消费端、以及工业生产过程都具备相应独特优势。 投资策略:公用事业:1、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价更能体现供需、成本、和环境价值,新能源建设成本不断下行,新能源运营商具备“三重”确定性,“量”—风光装机增速具备高确定性;“价”—火电价格上浮,叠加绿色溢价,绿电盈利空间打开;“业绩”—今年低价风机和抢装海风确保明年业绩 2、政策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长协煤价+长协电价政策有望落地,联动机制形成,煤电市场化交易扩大,火电盈利拐点出现。3、新能源为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度利好新能源发电商、电能综合服务。推荐积极转型新能源,现金流充沛火电龙头华能国际等;有资金成本、资源优势的新能源运营龙头三峡能源、龙源电力,推荐现金流良好,“核电与新能源”双轮驱动中国核电,电能综合服务苏文电能。环保行业:1、业绩高增,估值较低;2、商业模式改善,运营指标持续向好:3、稳增运营属性显现,收益率、现金流指标持续改善。推荐再生纸为主业技术及产品领先的荣晟环保。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不及预期;用电量增速下滑;电价下调;天然气终端售价下调。 一、专题研究与核心观点 (一)异动点评 水电板块中粤水电拟定增收购建工集团引入建筑板块业务连续涨停,上涨61.16%。 新能源板块 , 东旭蓝天光伏多环节布局上涨5.97%。 水务板块 ,创业环保上涨2.36%,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6%。 受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燃气板块上涨2.32%,其中新奥股份涨幅最大达10.23%,港股方面新奥能源上涨21.27%。 (二)重要政策及事件 1、《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发布,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包含可再生能源附加补贴)预算为4594.47亿元,较去年增加3609.47亿元 3月24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22年中央性政府基金支出预算为8071.34亿元,较去年增加4131.08亿元,增幅达104.8%。其中,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包含可再生能源附加补贴)为4594.47亿元,较去年增加3609.47亿元,是2022年中央性政府基金支出预算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核电站乏燃料处理处置基金支出为65.76亿元,较去年增加54.93亿元,增幅达到507.2%。 2、《“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印发,明确加快推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文件明确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文件要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鼓励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优先本地消纳。 优化能源输送格局。推进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高效开发。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科学优化电源规模配比。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水平。安全有序推动沿海地区核电项目建设,统筹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 主要规划包括:1)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2)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 3)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 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3、《“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2030年全面市场化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三)专题研究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并召开专题发布会。 发挥氢能优势,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发布的《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N”之一,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氢能从供给端、消费端、以及工业生产过程都具备相应独特优势。 能源供给端,有望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并且氢能能量密度高、能长时间储存,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和能量“时间空间”转移的合适选择,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 能源消费端,氢能无排放无污染,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扩大清洁低碳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范围,有序开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够显著降低用能终端二氧化碳排放。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减少交通领域汽油、柴油使用,减少工业领域化石能源供能,直接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生产过程利用中,氢气是重要的清洁低碳工业原料,应用场景丰富。可作为还原剂,在冶金行业替代焦炭;作为富氢原料,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工艺流程替代化石能源。引导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图1:氢能优势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受限于我国“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尽管均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要手段,但我国煤制氢占比高达43%,天然气及、石油制氢仅占29%,而全球制氢方式中,煤制氢占比仅为18%,天然气占比达到48%。此外,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布局,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图2:全球制氢方式占比 图3:我国制氢方式占比 而我国目前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具备较大优势,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源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受益于我国“东高西低”的优势地理条件,我国水电资源得天独厚,长江流域的大型水电享誉全球。新能源方面,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估计,我国陆地70米高度上风功率密度达到200W/㎡(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50亿千瓦,全国陆地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1.86万亿千瓦。绿氢所需可再生电力来源丰富,随新能源装机的高速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可再生电力可用于制氢。 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此外氢能成为“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体现。“飞扬”火炬采用清洁低碳氢能作为燃料;冬奥赛区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全面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用能。 图4:氢能产业链概览 《 规划 》 主要内容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电解水制氢方面我国2020年未产生大规模电解水制氢产量,产量微小,预计随制取设备成本以及绿电价格下降,未来电解水制氢占比将不断上升。 本次《规划》在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重点明确聚焦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应用全链条,创新引领,坚持绿色低碳,提出不新增碳排放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前提,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表1:《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主要内容 表1:《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主要内容 《 规划 》 的重点导向— —试点先行 , 引导清洁低碳 、 低成本制氢产业 本次《规划》重点引导一方面以交通、储能、工业等方面试点展开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发展清洁低碳、低成本制氢产业。 表2:《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重点引导方向 表2:《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重点引导方向 与“双碳”目标接轨,氢能具备长期发展能力。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未来我国氢能行业迅速发展、氢气产量大幅提升: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下,预计2030氢气产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消费中占比达到5%;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氢气产量将达到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约20%。从终端氢能消费占比来看,工业将依然是氢能应用的主要领域,占比超一半,交通运输方面氢能使用占比达到31%。 图5:我国氢气预测年产量(万吨) 图6:2060E预测氢能用途占比 (四)核心观点:碳中和背景下,推荐新能源产业链+综合能源管理 公用事业:1、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价更能体现供需、成本、和环境价值,新能源建设成本不断下行,新能源运营商具备“三重”确定性,“量”—风光装机增速具备高确定性;“价”—火电价格上浮,叠加绿色溢价,绿电盈利空间打开; “业绩”—今年低价风机和抢装海风确保明年业绩2、政策推动煤炭和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