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周报:今年赤字率目标低于我们预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周报:今年赤字率目标低于我们预期

2022-03-07长城证券后***
周报:今年赤字率目标低于我们预期

上周市场回顾:(1)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创新低,美元指数冲击100大关。(2)债市方面,中美债收益率表现分化,中美利率继续缩窄。(3)股市方面,延续上周受俄乌局势的影响,主要股票市场依然以下跌为主。 (4)大宗商品方面,受俄乌局势影响,原油价格继续升高,农产品价格暴涨。 上周重要事件点评:(1)政府工作报告发布。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GDP增速目标高于我们报告《2022年政府债发行展望》中预期的5.1%左右,赤字率2.8%低于我们的预期3.4%。我们认为在俄乌战争、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国内新冠疫情仍未消除、开发商违约风险仍未过去的背景下,稳增长压力较大,政策放松空间或超预期。(2)促消费政策加紧落地。3月1日全国消费促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今年年初以来受局地爆发与多地散发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料应受挫,后续促销费政策落地带来消费回升。(3)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力度加大。2022年初至今,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面积、成交价格均在筑底,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小有反弹,房价增速持续放缓,预计随着边际宽松的政策不断出台,后续有望引导楼市需求结构优化。 近期观点重述:(1)美国货币政策:仍预计每个季度加息25BP,全年或加息100BP的判断;(2)国内货币政策:仍预计全年或降息50BP以上,剩余40BP降息空间;(3)国内财政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所公布的目标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期。 风险提示: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国企改革不及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新冠疫情再次爆发。 1.上周市场数据回顾 1.1汇市:人民币汇率创新低,美元指数冲击100大关 上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同比下行9BP,至6.3288。美元指数达98.5113,同比上涨2.04%,最高点98.93,再次冲击100大关。人民币在主要货币中表现也较为强劲,兑美元汇率上升0.09%,兑欧元汇率上升1.50%。其中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又创2019年以来的新低,达到6.30的关口,而3月1日之后美元大涨,适当减轻了人民币的压力。 图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图2:CEFTS人民币汇率指数走势 图3:上周人民币汇率主要指标涨跌幅 1.2债市:中美债收益率表现分化,长期中美利差扩大 上周中国国债收益率几乎各期限均上涨。其中,两年期中债收益率上涨3个BP至2.29%,十年期中债收益率上涨4个BP至2.81%。10-2Y的期限利差扩大到52BP,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与此相反,上周各期限美债收益率均下跌,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5个BP至1.5%,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23个BP至1.74%。10-2Y的期限利差进一步缩小,反映出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担忧加深。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扩大了27BP。 图4:各期限中债收益率走势 图5:各期限美债收益率走势 表1:上周中美债涨跌情况 与长期利率走势不同的是,上周短期利率中美利差继续收窄。中国6月期SHIBOR利率为2.45%,美国6月期Libor利率为0.94%,利差为151BP,相比上上周的162BP,利差又有所收窄。 图6:中美利率走势 1.3股市:延续上周受俄乌局势的影响,主要股票市场依然以下跌为主 受俄乌局势影响,2月18日至2月25日期间,俄罗斯RTS指数下跌32.66%。自2月25日起,俄罗斯RTS指数暂未更新。上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延续上周的情况依然以下跌为主,其中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同比下跌1.30%,纳斯达克指数同比下跌2.78%,德国DAX指数同比下跌10.11%。A股市场基本也以下跌为主,沪深300指数同比下跌0.48%,创业板指同比下跌3.75%,中证500同比下跌0.23%。 图7:俄罗斯RTS指数走势 表1:上周主要股票市场指数表现 1.4大宗商品:受俄乌局势影响,原油价格继续升高,农产品价格暴涨 大宗商品方面,受俄乌战争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投资者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大量囤货,造成油价暴涨,有色和农产品均快速上扬。上周NYMEX原油期货价格同比上涨25.08%,收于115美元/桶;LME铜期货价格同比上涨7.58%,收于10,600美元/吨。农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大涨:CBOT大豆同比上涨4.64%至1,656.75美分/蒲式耳;CBOT玉米同比上涨14.72%至752美分/蒲式耳;CBOT小麦同比上涨40.62%至1,209美分/蒲式耳。 图8:油价&铜价走势 图9:农产品价格走势 2.上周重要事件点评 2.1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中央企业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部分重点重点工作包括: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减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就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点评:GDP增速目标高于我们报告《2022年政府债发行展望》中预期的5%,赤字率2.8%低于我们的预期3.4%。我们认为在俄乌战争、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国内新冠疫情仍未消除、开发商违约风险仍未过去的背景下,稳增长压力较大,政策放松空间或超预期。 2.2促消费政策加紧落地 3月1日全国消费促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出台务实管用的促消费政策措施,创新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打造消费升级平台,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努力实现消费“开门稳”,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早在今年1月份,发改委已发布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十大举措,包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 点评:今年年初以来受局地爆发与多地散发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料应受挫,后续促销费政策落地带来消费回升。 图10:疫情反复不利于消费回升 2.3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力度加大 3月1日郑州房地产新政19条出台,其中提到引导在郑金融机构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并且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这代表郑州成为首个取消“认房又认贷”的大城市,开始鼓励改善型购房。 3月2日银保监会郭树清发言,强调为3亿多“新市民“(即已在城镇居住,但还没有户口的;或刚刚拿到户口不满两年的)提供服务,包括围绕租赁住房等方面金融服务。 今年从1月起全国各地密集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围绕放松公积金贷款限制、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力度、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下调与房贷紧密挂钩的LPR、细化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等方面。 点评:2022年初至今,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面积、成交价格均在筑底,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小有反弹,房价增速持续放缓,预计随着边际宽松的政策不断出台,后续有望引导楼市需求结构优化。 图11:土地成交价格低位震荡,成交面积筑底 图12:商品房成交面积小有反弹 2.4地缘政治影响,大宗商品短期顶部未确立 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局势尚未明朗。我们维持《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中的判断,预计战争在较短时间可以结束,但经济制裁可能会维持较长时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很难快速消除。 短期内受恐慌性需求提高影响,石油、天然气以及农产品价格暴涨,且顶部难以确立。 若后续俄罗斯与北约持续经济对抗,国际油价仍有可能继续保持高位。但更长期的影响是欧美货币政策紧缩,全球经济需求回落,最终油价还是会进入中期下跌的趋势。 2.5国内PMI企稳,美国PMI上涨 2月份国内PMI指数为50.2%,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已连续四个月在此位置波动。 从分项来看,仅新订单和从业人员呈现正贡献。其中新订单指数拉升PMI指数0.4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PMI指数回升的重要原因。从单月来看内需和外需均出现了明显回升。 但修匀之后可以发现主要是外需在起主要作用。如同报告《PMI稳定主要靠外需》中所述,当前工业企业已开始去库存,2月份PMI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3%,已经连续两个月下降,显示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根据领先指标社融脉冲,短期内PMI仍具有下行压力。 美国2月制造业PMI指数为58.56%,较上月增长0.96个百分点,且涨幅高于十年均值,制造业PMI指数增长超季节效应。从分项贡献分析,新订单贡献达到0.76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79%,是推动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上涨的重要原因。自2020年7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20个月超过50%,美国出口持续强劲拉动了经济增长。 我们维持《美国PMI或将受俄乌战争拖累》中的观点,随着供应链问题导致库存订单积压、国际局势恶化,美国经济的风险因素增多,短期内可能会快速恶化。 图13:中美PMI 图14:社融脉冲显示PMI短期下行压力 3.近期观点重述 3.1关键经济指标预测 表2:关键经济指标预测 3.2关键政策预期 (1)美国货币政策:预计美国本轮加息至少两年八次,也即2022-2023年每个季度加息一次,一次25BP,总共至少200BP。 (2)国内货币政策:国内降准一次,今年还有至少40BP的降息空间。 (3)国内财政政策:2022年赤字率2.8%,低于长城证券之前的预期。 3.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国企改革不及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新冠疫情再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