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月28日-3月4日)行情回顾 新材料指数下跌4.25%,表现弱于创业板指。OLED材料跌2.17%,半导体材料跌2.29%,膜材料跌4.67%,添加剂涨0.43%,碳纤维涨0.58%,尾气治理跌4.91%。涨幅前五为三孚股份、碳元科技、松井股份、海优新材、上纬新材;跌幅前五为双星新材、奥福环保、金宏气体、永太科技、凯赛生物。 新材料周观察:成核剂市场空间广阔,国产化替代加速 成核剂是一种通过改变树脂结晶行为来提高制品透明性、表面光泽、抗拉强度、刚性、热变形温度、抗冲击性、抗蠕变性等物理机械性能的新功能助剂,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食品、电子和医疗等领域的聚乙烯、聚丙烯等不完全结晶塑料的生产过程。随着国内需要添加成核剂的高性能聚丙烯产量的大幅增加和汽车轻量化与锂电隔膜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呈和科技招股说明书,2021年国内成核剂市场规模预计8,600吨,且预计未来两年以13%的行业增速快速增长,市场发展空间广阔。由于国内相关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市场目前主要被麦利肯等国外公司垄断,进口率超过70%。近年来,呈和科技、上海齐润和只楚化学等国内厂商通过不断研究探索,逐步掌握了成核剂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商业化量产,打破了进口品牌的垄断。呈和科技具备超过180种不同型号的成核剂、合成水滑石及复合助剂规模化生产能力,较之国内其他厂家,公司产品线更为齐全,拥有为下游优质客户提供一站式原料供应的能力。据卓创资讯和呈和科技数据,我国成核剂国产率自2017年的17.65%上升到2021年的27.09%,国产化水平逐年提升,随着国内厂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成核剂的国产化替代有望进一步加速。 受益标的:呈和科技。 重要公司公告及行业资讯 【利安隆】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4.45亿元,同比增加38.74%; 实现归母净利润4.18亿元,同比增加42.5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加37.40%。 【濮阳惠成】业绩快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93亿元,同比增加52.61%; 实现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加40.45%。 【新和成】业绩快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7.81亿元,同比增加43.31%; 实现归母净利润43.09亿元,同比增加20.92%。 受益标的 我们看好产业转移背景下功能膜材料的广阔市场,看好高端电子材料国产替代从0到1的突破,看好新能源浪潮中新材料的新机遇。受益标的:斯迪克、昊华科技、彤程新材、阿科力、利安隆、东材科技、长阳科技、洁美科技、瑞联新材、濮阳惠成等。 风险提示:技术突破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1、新材料周观察:成核剂市场空间广阔,国产化替代加速 成核剂强化树脂材料性能,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成核剂是一种通过改变树脂的结晶行为,加快结晶速率、增加结晶密度和促使晶粒尺寸微细化,达到缩短成型周期、提高制品透明性、表面光泽、抗拉强度、刚性、热变形温度、抗冲击性、抗蠕变性等物理机械性能的新功能助剂,主要适用于聚乙烯、聚丙烯等不完全结晶塑料。 成核剂是生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高熔融指数聚丙烯、新型高刚性高韧性高结晶聚丙烯、β晶型聚丙烯、车用薄壁改性聚丙烯材料”等高性能树脂的关键材料,根据需求添加特定成核剂后可以生产增透性、增刚性和增韧性等树脂,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食品、电子和医疗等领域。据卓创资讯统计,2017-2019年国内增刚成核剂需求量平均增速为13.27%,而同期聚丙烯产量平均增速仅为5.79%,反映了国内聚丙烯生产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需要添加成核剂的高性能聚丙烯的产量增幅要高于聚丙烯的整体增幅。同时汽车轻量化和锂电隔膜需求的快速增长也间接推动了成核剂的发展。据GIR调研数据,2021年全球成核剂收入约843.7百万美元,约折合人民币55亿元。据呈和科技招股书数据,2021年国内成核剂市场规模预计8,600吨,预计未来两年以13%的行业增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此可见成核剂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图1:成核剂通过影响塑料结晶行为强化其物理机械性能 图2:添加成核剂的高性能树脂可用于汽车、家电和医疗等多个领域 成核剂品类众多,产品性能不断提升。根据成核剂诱导产生的晶型的不同,可以分为α-晶型成核剂和β-晶型成核剂,其中根据а-晶型成核剂结构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无机类、有机类和高分子类。无机类成核剂主要为滑石粉、氧化钙和云母等早期开发的成核剂,价格便宜易获取,但对制品的透明性和表面光泽度差。有机类成核剂主要为羧酸金属盐、磷酸金属盐和山梨醇苄叉衍生物等,其中山梨醇苄叉衍生物是目前最成熟的成核剂,性能优异且价格便宜,已成为国内外开发最为活跃、品种最多、产销量最大的一类成核剂。高分子类成核剂则主要是高熔点聚合型成核剂,如聚乙烯基环己烷和聚乙烯戊烷等。β-晶型成核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少数具有准平面结构的稠环化合物,另一类由某些二元羧酸与周期表ⅡA族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与盐组成。β-晶型成核剂在提高制品的抗冲击性的同时保证了其热变形温度。此外,呈和科技自主研发的四氢苯酐β晶型增韧成核剂还解决了刚韧平衡的行业难题。 从α-晶型的无机类成核剂到β-晶型成核剂,历经40余年的发展,成核剂在增透性、增刚性、增韧性和耐热变性等性能方面不断提升。 表1:成核剂品类众多,增透性、增刚性、增韧性和耐热变性等性能不断提升 国外公司产品高度垄断全球市场,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成核剂的研究,以美利肯、艾迪科和新日本理化等为首的美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已趋于成熟。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性能聚丙烯的应用,对成核剂的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市场长期被美利肯等公司垄断。近年来,呈和科技、上海齐润和只楚化学等国内厂商通过不断研究探索,逐步掌握了成核剂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商业化量产,打破了进口品牌的垄断。根据公司公告和招股说明书,呈和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已具备超过180种不同型号的成核剂、合成水滑石及复合助剂规模化生产能力,较之国内其他厂家,公司产品线更为齐全,拥有为下游优质客户提供一站式原料供应的能力,公司计划通过募集资金新增6,400吨成核剂、10,200吨合成水滑石、20,000吨复合助剂的年生产能力。2019年,呈和科技成核剂销售量占国产成核剂国内市场份额的68.54%,是国内成核剂龙头企业。只楚化学拥有ZC-3山梨醇类增透剂700吨,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国外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及国内改性塑料加工企业。上海齐润拥有Maxstab RY 501和Maxsler RY 698等增刚剂和增透剂,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据卓创资讯和呈和科技招股说明书数据,我国成核剂国产率自2017年的17.65%上升到2021年的27.09%,国产化逐年提升,随着国内厂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成核剂的国产化替代有望进一步加速。受益标的:呈和科技。 表2:国内厂商通过不断探索逐步掌握了成核剂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商业化量产 表3:呈和科技成核剂产品可分为透明成核剂、增刚成核剂和β晶型增韧成核剂 图3:成核剂进口替代率不断提升 2、本周新材料股票行情:16.39%个股周度上涨 2.1、重点标的跟踪:继续看好斯迪克、利安隆、濮阳惠成等 表4:重点覆盖标的跟踪 2.2、公司公告统计:松井股份发布年度报告,联瑞新材、金宏气体发布业绩快报等 表5:本周业绩/经营情况公告 表6:本周增减持/解禁/回购/质押公告 表7:本周投资/融资公告 表8:本周其他公告 2.3、股票涨跌排行:三孚股份、碳元科技等领涨 本周(2月28日-3月4日)新材料板块的122只个股中,有20只周度上涨(占比16.39%),有100只周度下跌(占比81.97%)。7日涨幅前五名的个股分别是:三孚股份、碳元科技、松井股份、海优新材、上纬新材;7日跌幅前五名的个股分别是:双星新材、奥福环保、金宏气体、永太科技、凯赛生物。 表9:新材料板块个股7日涨幅前十:三孚股份、碳元科技等本周领涨 表10:新材料板块个股7日跌幅前十:双星新材、奥福环保等本周领跌 3、本周板块行情:新材料指数跑输创业板指0.49% 新材料指数下跌4.25%,表现弱于创业板指。截至本周五(03月04日),上证综指收于3447.65点,较上周五(02月25日)下跌0.11%;创业板指报2748.64点,较上周五下跌3.75%。新材料指数下跌4.25%,跑输创业板指0.49%;OLED材料指数下跌2.17%,跑赢创业板指1.58%;半导体材料下跌2.29%,跑赢创业板指1.47%; 膜材料指数下跌4.67%,跑输创业板指0.91%;添加剂指数上涨0.43%,跑赢创业板指4.18%;碳纤维指数上涨0.58%,跑赢创业板指4.34%;尾气治理指数下跌4.91%,跑输创业板指1.15%。 图4:本周新材料指数跑输创业板指0.49% 图5:本周OLED材料指数跑赢创业板指1.58% 图6:本周半导体材料指数跑赢创业板指1.47% 图7:本周膜材料指数跑输创业板指0.91% 图8:本周添加剂指数跑赢创业板指4.18% 图9:本周碳纤维指数跑赢创业板指4.34% 图10:本周尾气治理指数跑输创业板指1.15% 4、产业链数据跟踪:本周NAND价格上涨10.95% 图11:本周费城半导体指数下降5.61% 图12:12月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出货额同比增速下降 图13:本周DRAM价格下降0.46% 图14:本周NAND价格上涨10.95% 图15:1月IC封测台股营收同比增速下降 图16:1月PCB制造台股营收同比增速下降 图17:1月MLCC台股营收同比增速上升 图18:1月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2% 图19:1月光学台股营收同比下降8.56% 图20:1月诚美材营收同比增加9.51% 图21:2月32寸液晶面板价格同比持平 图22:1月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同比增加1% 5、风险提示 技术突破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