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重压力”之下,经济增速目标或兼顾底线与突破。今年“两会”总体定调上将是守住底线,寻求突破。地方层面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定的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算数平均值约为6.3%,低于2021年地方目标均值0.7个百分点,但与2020年地区增速目标均值6.5%相差不大,加权平均值约为6.1%,低于2021年0.7个百分点,略高于2020年6%的加权平均目标,现阶段的增速设定正在向疫情前的正常化回归。中央层面,全国“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较地方增速目标的均值偏低,实际增速大概率会大于设定的目标值。预计在潜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2021年经济增长高基数影响下,2022年的增速目标设定或较为谨慎,可能为5.5%左右,在实际运行中或高于这一设定值。 财政靠前、精准发力,货币“稳增长”与防风险并举。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的基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支出的强度,发力适当靠前。预算赤字率或较2021年小幅回落至3%左右,财政赤字规模仍将有所扩大。在去年普遍超收后,今年财政收入增速较去年或有所回落。财政支出重点投向逐步回归常态,农林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债务付息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或显著增加。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022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较2021年年中调整后限额或更高,预计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或为3.65万亿元左右。减税降费、扩大内需和风险防控或为“两会”讨论重点。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在“两会”的定调为“以我为主,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从“稳”字来看,2022年货币政策将维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从“进”字来看,货币政策将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做到以进促稳;此外,预计全国“两会”还将从支持实体经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风险防控三方面进行重点讨论。 四大领域或成为“两会”热点,关注相关投资机会。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稳增长”信号,结合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认为基建投资、科技创新、消费扩容以及保障房等或成为热点关注领域。基建投资方面,“两新一重”最受关注,传统基建建设、升级和新基建领域是主要投资方向,数字经济也有较大增长潜力;科技创新方面,将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激发企业创新投入动力;消费扩容方面,传统消费升级被多次提及,涉及的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以及家具等,新型消费如首店经济、首发经济等也是高频热词,下沉消费市场也是各地扩内需的重点领域;保障房方面,2022年“房住不炒”的基调不变,多地提出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2022全年预计将建设240万套,或实现154.8%的增速,继续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大。 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我国经济将在“三重压力”下继续向疫情前正常化回归。我们对2022年全国“两会”的经济目标进行预测,对财政的发力点及货币政策方向进行展望,并结合近期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重要会议的召开,提出“两会”可能的四大热点:基建投资、科技创新、消费扩容以及保障房建设。 1“三重压力”之下,经济增速目标或兼顾底线与突破 今年是疫情爆发的第三年,国内经济恢复面临“三重压力”,新的政策周期即将开启,同时国际政治形势日趋复杂,“两会”对于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将综合考量增长预期、国内信心、以及现阶段潜在增长率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总体定调上将是守住底线,寻求突破的。 具体数据的预测上,我们将从对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预测。 从地方层面来看,与2021年的目标相比,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调了增速目标,2个省市持平,仅甘肃省在表述上略微上调了增速目标。其中,湖北省下调幅度最大,较2021年下调约3个百分点,山西省和天津市增速目标下调1.5个百分点,福建、安徽、北京等9个省市目标降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13个省市目标降幅约为0.5个百分点。除北京、天津将经济增速目标设立在“5%以上”外,国内29个省市增速目标普遍定在5.5%左右及以上,其中8个省份在5.5%左右及以上,5个省份在6%左右及以上,四川、福建、湖南等7个省份在6.5%左右及以上,河南、湖北、安徽等7个省份在7%左右及以上,2个省份设定在8%和9%左右。具体来看,GDP总量排名前四的省份增长目标相对较低,GDP占全国比重第一的广东省将2022年的增速预期设立在“5.5%左右”,第二、第三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增速目标在“5.5%以上”,排名第四的浙江目标为“6%以上”,关注度较高的上海、重庆也将预期设立在“5.5%左右”。在全岛自贸区加持下海南省经济预期仍向好,目标设在最高9%左右。此外,22个省市公布了固定资产投资期望值,均值约为8.3%,较2021年的8%目标涨幅不大,仍较为谨慎。总体来看,2022年地方“两会”设定的增速目标较2021年相对偏低,2022年地方GDP增速目标的算数平均值约为6.3%,低于2021年地方目标均值(7.0%)0.7个百分点,但与2020年地区增速目标均值6.5%相差不大,以2020年各省市GDP占全国GDP比重作为权重来测算,2022年31个省市的GDP预期增速目标的加权平均值约为6.1%,低于2021年(6.8%)0.7个百分点,略高于2020年6%的加权平均目标增速,增速设定正在向疫情前的正常化回归。 从中央层面来看,全国“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较地方增速目标的均值偏低,实际增速大概率会大于设定的目标值。疫情爆发前,2018年“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为6.5%,低于地方均值目标0.8个百分点,低于当年实现的GDP6.75%的同比增速;2019年设定的目标为6%-6.5%,低于地方6.9%的目标均值,当年实际经济增速为6%;疫情冲击后经济逐步复苏,2021年“两会”将GDP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由于低基数的原因,该目标设定较为保守,低于地方目标均值7%约1个百分点,而实际GDP增速达8.1%,远超预期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之下,今年全国“两会”对于2022年经济增速的目标设立或以潜在增长率作为参考,“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处于5%到6%区间。预计在潜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2021年经济复苏加快的高基数效应影响下,2022年的增速目标设定上或较为谨慎,可能为5.5%左右,在实际运行中或高于这一设定值。同时,考量的分项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居民消费价格、能耗、粮食产量等。 表1:31个省市2021年与2022年经济增速目标对比 2财政靠前、精准发力,货币“稳增长”与防风险并举 2.1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今年,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的基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支出的强度,发力适当靠前。预算赤字率或较2021年小幅回落至3%左右,财政赤字规模仍将有所扩大。疫后经济持续复苏,财政预算收入持续恢复,在去年普遍超收后,今年财政收入增速较去年或有所回落。财政支出需要保持适当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预算内支出和专项债有望加力;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范围扩大;重点投向逐步回归常态,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支持力度,农林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债务付息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或显著增加;继续缩减党政机关方面的支出,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有效防范债务风险,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022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较2021年年中调整后限额或更高,预计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或为3.65万亿元左右。我们认为2022年“两会”财政政策讨论的重点将包括减税降费、扩大内需和风险防控三大方面。 一是,更大力度减税降费,重点在于精准支持。目前疫情呈现零星多发特征,经济总体上复苏加快,但部分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仍面临疫情、供应链等方面的压力,今年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大规模、阶段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更加精准聚焦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括延续到期的减税降费措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等,并要增强地方财力,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止乱收费。 二是,发挥“稳投资”和“促消费”作用。“稳投资”要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支持力度,拉动有效投资。专项债券今年将精准发力,聚焦短板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投向领域上与2021年一致,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九大领域,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此外,额度向中央和省级重点项目多的省市倾斜,债务风险较低的地区或获得更多额度。同时实行穿透式监测,推动实物工作量尽快形成;“促消费”方面,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打击偷税漏税骗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同时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通过直达机制推动财力下沉,拉动终端消费。 三是,风险防范力度加大,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债务余额来看,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7万亿元,较2020年末余额减少16.08万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在潜在下行压力加大和外部冲击下,防范债务风险爆发依然具有必要性。2022年将加强风险防控,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并将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有效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实施层面将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继续从严监管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和政府投资基金、PPP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图1:2013年以来预算赤字与实际赤字吻合度高 图2:新增专项债限额2021年维持高水平 2.2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稳中求进,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通过落实并适当延期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支小再贷款额度、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今年,在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风险上升背景下,预计货币政策在“两会”上的定调为“以我为主,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从“稳”字来看,2022年货币政策将维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从“进”字来看,货币政策将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做到以进促稳。在货币供应量方面,继续沿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表述。此外,“两会”或重点讨论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风险防控三方面。具体实施中: 一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2年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通过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三大领域将是重要发力点。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较上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目前来看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仍大,2022年1月,疫情多地散发导致小型企业PMI指数降至46%,连续9个月低于荣枯线,“两会”上或继续讨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将做好两项直达工具政策接续转换工作,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