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全国普查开展,土壤检测修复大有可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全国普查开展,土壤检测修复大有可为

公用事业2022-02-19余楷丽、杨心成国盛证券后***
全国普查开展,土壤检测修复大有可为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通知、2025年海域治理目标出台。1.二月十六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发布,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本次《通知》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需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本次全国土壤普查旨在查明、收集我国土壤基础数据,调查土壤覆盖面极广、种类多,有望于“十四五”期间大幅带动土壤检测行业需求大幅提升,同时拉动土壤修复行业景气度提升。检测方面,推荐关注拥有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的检测龙头华测检测。土壤修复方面,推荐关注(1)全国首批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重点推广示范永清环保;(2)土壤修复业务市占率常年位居前列的高能环境。2.二月十八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联合印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 对入海排污口,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全面推进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加强沿海城市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监管执法,有望打开污水处理需求空间,利好龙头水务企业。(1)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的洪城水业;(2)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商和供应商碧水源。 新增贷款超预期,单月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根据国盛宏观统计,2022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预期3.77万亿,去年同期3.58万亿;新增社融6.17万亿,预期5.45万亿,去年同期5.19万亿;社融存量增速10.5%,前值10.3%;。2022年以来信贷社融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中长期贷款时隔6个月首次同比多增,社融存量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均指向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宽信用正在路上。环保企业迎来市场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预期有所回暖的融资市场。 估值见底,关注稳定的运营类资产及基本面反转的公司。过去三年环保板块表现低迷,估值、持仓等仍均处于低位,环保REITs的出台提供新的权益性融资工具,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污染治理运营为重点发力行业,看好技术优势强、壁垒高的企业,1、成长性、确定性较强的垃圾焚烧公司,关注伟明环保(ROE行业领先、订单充足)、瀚蓝环境(增长稳健,估值优势明显);2、在手项目丰富,技术强壁垒高的危废处臵公司,关注浙富控股(危废新龙头、全产业链布局)、高能环境(受益融资改善的土壤修复龙头);3、价值有望重估的水务公司,关注洪城水业(江西污水市场潜力大,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 行业新闻:1)四部委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2)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板块行情回顾:本周环保板块表现较好,跑赢大盘,跑赢创业板。上周上证综指涨幅为0.80 %、创业板指涨幅为2.39%,环保工程及服务(申万)涨幅为3.52%,跑赢上证综指2.72%,跑赢创业板1.13%;公用事业涨幅为-1.21%,跑输上证综指-2.01%,跑输创业板-3.60%。监测(4.35%)、大气(2.37%)、水处理(2.48%)、固废(2.39%)、水务运营(1.46%)、节能(3.91%)。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及督查力度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 重点标的 股票代码 1本周投资观点 1.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 2月16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发布,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总体要求: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普查对象与内容: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其中,性状普查包括野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理化和生物性状指标分析化验等;类型普查包括对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挖掘观测、采样化验等;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利用状况普查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植被类型等。 普查时间安排: 2022年,完成工作方案编制、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设、普查试点,开展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启动并完成全国盐碱地普查。 2023—2024年,组织开展多层级技术实训指导,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开展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形成阶段性成果。外业调查采样时间截至2024年11月底。 2025年上半年,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数据;下半年,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全面开展。我国先后于1958-1960年和1979-1985年开展首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目前距离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已过去37年。本次《通知》明确,第 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需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 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本次全 国土壤普查旨在查明、收集我国土壤基础数据,调查土壤覆盖面极广、种类多,有望于“十 四五“期间带动土壤检测行业需求大幅提升,同时拉动土壤修复行业景气度提升。检测方面, 推荐关注拥有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的检测龙头华测检测。土壤修复方面,推荐 关注(1)全国首批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重点推广示范永清环保;(2)土壤修复业务市占率常 年位居前列的高能环境。 1.2《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发布 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海警局联合印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 主要目标:到2025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稳步推进,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滨海湿地和岸线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 入海河流水质改善行动。加强陆海统筹和区域协同,深化海河、辽河、淮河、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沿海城市重污染海湾入海河流整治,组织制定“一河一策”入海河流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加强总氮排放控制,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到2025年,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参与)推进再生资源规范化利用。 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参照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经验,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全面推进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建立“一口一档”的入海排污口动态台账。制定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方案,进一步清理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加强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对未稳定达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进行深度治理,“一口一策”持续推进三大重点海域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 建立健全入海排污口备案、监测、监管等制度。2023年底前,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完成入海排污口排查,制定溯源整治方案。到2025年,渤海基本完成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三大重点海域基本实现入海排污口分类监管全覆盖。(生态环境部牵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参与) 沿海城市污染治理行动。加强沿海城市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监管执法,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行依法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依证监管。(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参与)推进沿海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开展城镇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破损修复,加强管网清疏管养,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效能,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建设和运维。到2025年,沿海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利好资源回收企业。《方案》提出到2025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对入海排污口,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全面推进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加强沿海城市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监管执法,有望打开污水处理需求空间,利好龙头污水处理企业。推荐关注(1)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的洪城水业。(2)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商和供应商碧水源。 1.3融资好转,需求加力,板块反弹望持续 融资好转:根据国盛宏观组观点,(1)货币政策:“稳”字当头预示信用趋紧的节奏和力度会比较温和,稳杠杆也不会过快过猛、会避免引发“处臵风险的风险”,会注重“防范增量风险”。据测算,2021年M2增速区间为8.1%-9.2%,信贷增速区间为11.6%-13%、社融增速区间为10.7%-11.6%。结合会议表态,最终结果可能更接近测算的上限。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6万亿(2020年9月1.9万亿,2019年9月1.69万亿),预期1.93万亿,前值1.22万亿;新增社融2.9万亿(2020年9月3.47万亿,2019年9月2.51万亿),预期3.24万亿,前值2.96万亿;M2同比8.3%,预期8.1%,前值8.2%。反映的是经济疲软拖累融资需求,以及严监管、控地产、压表外的约束效应,全面降准后货币政策并未转向,下半年主基调仍是“稳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后续社融增速回落仍是大趋势、但回落速度将趋缓,持续关注降准、地方发债节奏、PPI走势等三大扰动。(2)利率走势:继续往后看,维持我们此前判断,我国利率债配臵价值凸显,但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可能尚未到来,应是经济基本面实质性转弱之际。短期看到春节前后,大概率是货币稳+信用紧,流动性也将保持充裕,再基于经济强、通胀起,利率可能以震荡为主。 需求望加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目标“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环境新的进步、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强调加强制度建设、补齐环保领域投资领域短板,将有助于缓解环保行业融资难题。与去年相比,目标更具体、覆盖方面更广。长江及黄河流域大保护、垃圾分类等催化下行业本身增长空间广阔。且经济增速下行期,环保的投资属性望体现。 环保专项债占比提升:2019年环保专项债总额546亿,2020全年共2324亿;2021年截至10月29日已达2128亿元(2021Q2开始密集发行);(1)比例倾斜:2019年环保专项债占比2.5%,2020年提升至6.3%;2021年截至10月29日,环保专项债占比继续提升至7.5%。坚持专项债券必须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重点用于包括生态环保项目在内的七大领域;(2)发行前臵:2020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力争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取向;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从二季度开始密集发行。 图表1:截止到2021/10/29专项债统计 目前环保板块机构持仓、估值均处于历史底部,行业确定性与成长性强,配臵性价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