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西南证券]:生育、流动与就业:疫情这两年:人口视角的三大变化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生育、流动与就业:疫情这两年:人口视角的三大变化

2022-01-26叶凡、王润梦西南证券绝***
生育、流动与就业:疫情这两年:人口视角的三大变化

摘要 2020-2021年,我国在新冠疫情经历了初期调查、全国扩散和严格防疫、国内疫情受控和海外爆发、国内散点疫情多地爆发四个重要阶段。 疫情冲击人口出生率,内含内外双重传导机制。从国内来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生人口数及出生率均有较大幅度下调,且人们结婚意愿也不乐观,适龄已婚妇女数量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后续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从海外来看,疫情全球爆发后,世界大部分国家出生人口出现显著下滑,但随着世界各国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死亡病例出现下降,居民生育意愿有所回升,然而目前尚不能评估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居民生育意愿长期影响。 疫情对人口出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心理影响、经济状况等内部外因素共同传导。疫情爆发对人们的生育安排及生育意愿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人们对住院分娩的担忧,居民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同时,疫情也对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失业率上升,养育子女的预期负担加重,人们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迫使部分家庭推迟结婚乃至生育计划。 疫情后周期人口流动逐步恢复,结构性变化较大。疫情爆发正值春运时期,全面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对人口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预计2022年春运人口流动较2021年将有所提升,但由于散点疫情仍在继续,人口流动与疫情前差距依然较大。疫情散发当地人口迁出规模降幅较大,受到控制之后出现较大程度反弹,预计2022年上半年散点疫情仍会多地爆发,但疫情管控将更为精准和及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时长或缩短。人口流向上,疫情影响下人们短途出行渐多,2022年人口流动或仍集中于周边地区,若一季度后,疫情有效控制,影响逐渐减弱,长途出行意愿或出现报复性反弹。另外,疫情对节假日出行也造成严重打击,但随着就地过年影响减弱,预计2022年国内春节旅游人次较去年或有所增多,交通方式上铁路出行将有所增长,民航出行或有所回升,公路和水路出行预计仍处于低位。 疫后就业复苏仍压力重重,结构性分化明显。总体来看,2020年就业人数经历了快速减少、小幅反弹和加速恢复三个阶段,2021年就业状况持续恢复,但与疫情前相比仍有待复苏。预计2022年疫情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减弱,但在三重压力之下,我国就业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措施或对就业稳定形成一定支撑。同时,不同维度之下就业复苏分化明显,第二产业的恢复速度明显更快,第三产业的就业虽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25-59岁人口就业指标恢复至疫情前,16-24岁青年人群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更加严重,目前小型企业用工意愿仍不强。 收入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有所回升但较疫情前仍有差距,经营性净收入受疫情打击最重,预计稳就业政策及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支持下,居民收入有望持续恢复。 风险提示:国内外疫情进展超预期,政策释放不及预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及后续散点疫情的持续,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人口视角出发,侧重于分析疫情对居民生活以及行为方面产生的变化:生育方面,在心理影响、经济状况等内部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疫情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家庭推迟结婚乃至生育计划;流动方面,疫情控制下人口流动有所恢复,但散发疫情对流动意愿仍有压制,且人口流向更趋周边化,疫后旅游仍待复苏且交通方式或有所变化;就业方面,整体情况持续改善但疫情负面影响的余波仍然存在,产业、行业、人群和企业类型等不同维度下就业复苏分化明显,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后续稳就业政策下有望继续改善,经营性收入增长或有所提速。 1新冠疫情在国内的演变 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以及疫情防控的几个重要阶段回顾: 初期调查阶段: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自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以来,国家各个层面开始对新出现的病毒展开一系列调查,在这一段时期内,专家组确认病原为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定期向世卫组织通报疫情,在此阶段国内也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 全国扩散和严格防疫阶段:2020年1月至2月,钟南山等专家组开始发声称新冠肺炎具有“人传人”的特征。1月23日,正逢春节前两日武汉开始封城,但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不断上升,2月12日新增确诊人数达到1.4万人,为疫情期间日增最高值。同时,国务院提出延长春节假期,各地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比如隔离病人、追踪和隔离接触者、旅行限制、取消群众集会等,以减少病毒传播。 国内疫情受控和海外爆发阶段:2020年3月至4月,随着防疫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疫情势头有效遏制,4月份武汉解封且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清零。但海外疫情在这一阶段开始爆发,多国陆续采取封城、封国措施。 国内散点疫情多地爆发阶段:2020年6月以来,国内疫情出现了数轮散点爆发,严格的防控措施下,很快便得到了有效遏制。在此阶段新冠病毒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异:一次是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的德尔塔变异毒株,2021年7月在国内南京爆发;另一次则是2021年11月在南非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2022年1月在河南、天津、北京、西安已有该变异毒株的本土感染病例。 图1:2020.1.20-4.30中国及全球新增确诊新冠病例数 图2:2020.5.1-2022.1.12中国及全球新增确诊新冠病例数 2疫情冲击人口出生率,内含内外双重传导机制 2.1国内生育意愿短期受挫,结婚率恢复仍不理想 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速自2002年以来持续放缓,生育率逐步下降,“少子化”趋势愈发明显。统计局数据显示,在疫情爆发之前,2014-2019年新出生人口和生育率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8%、-5.5%,呈逐渐下降趋势。疫情爆发之后,出生人口数及出生率均有较大幅度下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已处于较低水平,且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新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较2019年下降18.1%,出生率由10.4‰下降至8.52‰。从省份情况来看,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地区2020年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仅为48.2万人,同比降幅高达28.1%,超出其他省份。虽然明显下降的趋势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抽样方式不同造成的统计口径误差,但疫情仍对人们的生育安排及生育意愿产生了较大影响。新冠疫情加大了人们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人们对住院分娩的担忧,居民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 卫健委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显示,疫情对于2020年四季度出生人口的明显下降有着重要作用。2020年11月出生人口的相对变动(基年为2015年)较此前降幅迅速扩大,且12月份仍保持在低位水平,意味着年初的疫情对人们的生育计划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从孩次结构上看,一孩的出生逐年梯次下降,二孩政策的放开对于2016年底二孩的出生数量有一定提振,但此后的影响递减。在疫情影响下,一孩、二孩在11、12月的出生数量均出现显著下滑,尤其是对于二孩生育有着普遍抑制作用,二孩出生数量在2020年的各月开始出现普遍负增长,且年末降幅显著扩大。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生育数量同比降幅相对其他年龄组更为明显。但以上数据仅反映了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期对生育的影响。从结婚及离婚登记数据来看,2020年结婚、离婚登记普遍受到疫情影响,一季度为控制疫情蔓延我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大部分居民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结婚登记数量同比大幅下滑40%以上,但二季度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结婚登记出现反弹。2021年一季度由于低基数效应,结婚登记人数同比大幅回升36.9%,但从前三季度总体情况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累计588.6万对,与2020年的589. 4万对相比仍下降0.1%,与2019年登记结婚713.1万对相比大幅下滑17.5%,结婚率的恢复目前看仍不理想;离婚登记在2020年一季度同样因防疫措施大幅下滑41.6%,二季度开始有所上升,三、四季度离婚人数较疫情前水平仍有增加,但由于2021年1月离婚冷静期开始正式实施,一季度离婚登记出现同比大幅下降,随后二、三季度离婚率依然维持在相对低位。综上来看,疫情初期不仅对国内居民生育意愿有较大打击,同时结婚意愿的恢复也不乐观,适龄已婚妇女数量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后续新生儿数量的减少。 图3:2020年各月全国月出生人口比2015年同期下降幅度 图4:2018年-2021年我国结婚、离婚登记情况 2.2海外受疫情影响推迟生育计划,变异毒株影响有待验证 从海外来看,各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大幅减少、通胀持续上行等问题,部分国家新增确诊人数不断飙升,居民生活持续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中。The Human Fertility Database数据显示,美国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末新出生人口呈现显著下滑趋势,其中,12月出生人口下跌了9%以上。但自2021年以来每月新出生人口数量逐步恢复,2021年6月恢复至2019年水平,生育状况有所好转;从日本的数据上看,2020年5月新出生人口数量显著下滑,此后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中,2021年1月新出生人口为近年来最低位。虽然日本新出生人口自2021年2月开始加快回升,但较疫情前甚至2020年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少子化”的问题;2020年11月,意大利出生人口也出现显著下降,但2021年初开始反弹,3月份新出生人口超过2020年同期水平,但此后出现反弹后的回落,生育水平仍持续走低。总体来看,2020年3月至4月,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爆发,全球居民的生育意愿短期内受到较大影响,经过9个月左右的妊娠期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世界大部分国家出生人口出现显著下滑。2020年5月至9月,世界各国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死亡病例出现下降,居民生育意愿在此时有所回升,因此2021年2月到6月部分国家出生人口数量呈逐步恢复态势。随着2020年10月新冠病毒在印度出现变异,德尔塔毒株给世界重新带来威胁,死亡人数骤增。但目前仍未获得2021年7月之后美国等国的出生数据,尚不能评估德尔塔变异毒株导致死亡病例的激增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近期出现的奥密克戎影响也有待持续观察。 图5:美国2019-2021年各月出生人口情况 图6:2020年以来美国新增确诊新冠肺炎人数和死亡病例 图7:日本2019-2021年各月出生人口情况 图8:2020年以来日本新增确诊新冠肺炎人数和死亡病例 图9:意大利2019-2021年各月出生人口情况 图10:2020年以来意大利新增确诊新冠肺炎人数和死亡病例 2.3疫情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传导机制:心理与经济的共同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疫情对人口出生有着显著影响,其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心理影响、经济状况等内部外因素共同作用。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慌,孕妇在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时十分脆弱,妊娠期的免疫力水平往往更低,呼吸系统更容易遭到感染,且怀孕期间感染COVID-19的人更有可能经历早产和死产,因此有备孕计划的人群在恐慌下会推迟甚至取消怀孕。CDC数据显示,2020年1月22日至6月7日期间美国不同年龄段的孕妇因COVID-19住院的比例普遍来说比非孕妇更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指出备孕女性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但暂不建议妊娠期妇女接种疫苗。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妇女的生育计划可能会重回正轨,但目前疫苗对于妊娠的安全性还有待充分验证,可能会给部分人群造成一些担忧。 疫情对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尤其是给贡献了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倒闭,失业率上升,居民生活安定性下降,养育子女的预期负担加重,迫使部分家庭推迟结婚乃至生育计划。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疫情爆发的2月份猛增至6.2%,创下自2018年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新高,同时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累计值在2月同比大幅下降37.9%。目前来看,在有效的防疫措施下,2021年国内的经济活动正不断恢复,失业率也逐步下降至疫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