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政策不断,污水处理空间持续释放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政策不断,污水处理空间持续释放

公用事业2022-01-23余楷丽、杨心成国盛证券学***
政策不断,污水处理空间持续释放

环保设备迎来多项政策支持。1.一月二十一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3万亿元。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装置研发,有效提升市政污泥处理能力;加大工业污泥改造力度,提升资源化水平和效率。该《规划》鼓励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研发、危废处理深度资源化;通过对关键短板技术的突破提升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能力,有序推动行业整合以培养细分领域龙头,利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推荐关注1)ROE突出、设备销售营收增长迅速的伟明环保;2)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制商和供应商碧水源。2.一月二十二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检测网络基本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水环境质量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出对水环境的监控与检测,将逐步体系化、透明化,标准将更加严格。水环境监管政策趋严,污水处理服务、污水处理装备行业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利好头部污水处理公司及水处理设备制造商。推荐关注1)江西污水市场潜力大,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的洪城水业;2)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制商和供应商碧水源。 融资回暖、空间广阔,环保配置价值凸显。2019年以来利率下降、国资入主,环保企业债权融资改善明显,而再融资新规出台解决企业股权融资的难点,压制板块PE最重要因素消除。2019年环保专项债总额546亿,2020全年共2324亿,2021年截至10月29日共2128亿元;2020年以来环保专项债占比提升:2019年环保专项债占比2.5%,2020年提升至6.3%,2021年截至10月29日进一步提升至7.5%。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目标“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环境新的进步、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且长江及黄河流域大保护、垃圾分类等催化下行业本身增长空间广阔。 估值见底,关注稳定的运营类资产及基本面反转的公司。过去三年环保板块表现低迷,估值、持仓等仍均处于低位,环保REITs的出台提供新的权益性融资工具,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污染治理运营为重点发力行业,看好技术优势强、壁垒高的企业,1、成长性、确定性较强的垃圾焚烧公司,关注伟明环保(ROE行业领先、订单充足)、瀚蓝环境(增长稳健,估值优势明显);2、在手项目丰富,技术强壁垒高的危废处置公司,关注浙富控股(危废新龙头、全产业链布局)、高能环境(受益融资改善的土壤修复龙头);3、价值有望重估的水务公司,关注洪城水业(江西污水市场潜力大,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 行业新闻:1)四部委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2)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板块行情回顾:本周环保板块表现较差,跑输大盘,跑输创业板。上周上证综指涨幅为0.04%、创业板指涨幅为-2.72%,环保工程及服务(申万)涨幅为-3.36%,跑输上证综指-3.40%,跑输创业板-0.64%;公用事业涨幅为-0.68%,跑输上证综指-0.72%,跑赢创业板2.04%。监测(-2.78%)、大气(-2.68%)、水处理(-4.04%)、固废(-1.98%)、水务运营(-2.91%)、节能(-2.79%)。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及督查力度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 重点标的 股票代码 1本周投资观点 1.1工信部等:加码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 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主要目标:到2025年,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行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多元化互补的发展模式更加凸显。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在市政污泥处理领域,推广淤泥定向多级分选处理装备。 在工业污泥处理领域,推广含油污泥热解处理装备、含油污泥均质智能喷雾处理装备。在厨余垃圾、园林废弃物及粪污处理领域,推广智能化、分布式好氧发酵一体化装备。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推广陈腐垃圾筛分分选成套装备、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处理装备。 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在京津冀及周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等区域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创新平台,为前瞻性技术研发提供支撑。支持成立环保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搭建产品验证评价平台,开展检测分析、评级、可靠性、应用验证,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成套装备攻关。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针对环境治理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联盟,集中力量解决区域性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研发、制造、使用单位或园区合作建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 创新基地,搭建产品研制放大、熟化及产业化之间的桥梁。鼓励地方、园区建立科技成 果产业化孵化平台,集聚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降低产业化成本,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支持行业协会等联合地方、园区、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 权培训与交易、科技成果评价、市场战略研究和先进环保装备供需对接等服务。 环保装备制造业获政策支持。《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环 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3万亿元;同时,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装置研发,有效提升市政污泥 处理能力;加大工业污泥改造力度,提升资源化水平和效率。该《规划》鼓励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研发、危废处理深度资源化;通过对关键短板技术的突破提升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能力,有序推动行业整合以培养细分领域龙头,利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 推荐关注1)ROE突出、设备销售营收增长迅速的伟明环保;2)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制商和 供应商碧水源。 1.2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1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主要目标:到2025年,“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展望2035年,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建成,统一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高质量综合布局,风险预警能力显著增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基本实现,监测管理与业务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水环境质量监测。在全国重点流域和地级及以上城市设置3646个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开展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融合监测,支撑全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排名与考核。完善水质评价技术,研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特殊水体评价办法,开展汛期污染强度评估。推进重金属、有机物、生物毒性等自动监测试点,组织实施南水北调、黑臭水体、锰、大型火电厂和核电厂温排水等专项监测,适时开展国家关注的热点敏感地区水质动态监测。在抚仙湖等典型深水湖泊开展水质分层监测研究。 水生态监测评价。以促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为导向,构建指标框架统一、流域特色鲜明的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覆盖生物、理化、生境等监测内容。按照国家统筹、流域实施、部门合作的模式,组织开展全国重点流域及青藏高原地区水生态调查监测,推进河湖岸线、生态用水保障程度、水源涵养区和湿地等遥感监测,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水生态考核监测与评价。建立全国“三水统筹”监测管理平台,推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监测数据共享。鼓励各地开展小流域水生态调查监测,太湖、辽河、海河等流域开展环境DNA监测试点。 水环境质量检测要求加强利好污水处理企业。《规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检测网络基本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水环境质量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 《规划》指出对水环境的监控与检测,将逐步体系化、透明化,标准将更加严格。水环境监管环境趋严,污水处理服务、污水处理装备行业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利好头部污水处理公司及水处理设备制造商。推荐关注1)江西污水市场潜力大,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的洪城水业;2)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制商和供应商碧水源。 1.3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编制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到2025年,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一批效果好、能持续、可复制,具备全国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 合理规划布局: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合理安排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相关设施建设改造项目,推动再生水生产和利用平衡、湿地净化与调蓄能力匹配,确保再生水利用目标可达、重点项目可落地、政策措施可持续。 完善再生水调配体系:加强源头管控,接纳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不纳入试点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结合区域再生水利用需求,形成合理的再生水调蓄能力,统筹建设再生水调配体系。鼓励新建城区规划建设再生水管网,有序推动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应当纳入城市供水体系。鼓励工业园区、用水大户与再生水生产设施运营单位合作建设再生水管网,签订再生水利用合作协议。 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缺水地区应将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严控新水取用量。新建高耗水项目应尽可能安排在再生水调配体系周边。工业园区以及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水项目,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有效利用的,要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景观环境用水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鼓励将再生水用于河湖生态补水。 再生水获进一步政策支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建设、 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一批效果好、能持续、可复制,具备全国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鼓励 缺水地区将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生产用水重要来源,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景观环境用水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该《实施方案》鼓励提高再生水使用量与频率、有序推动在再生水利用、有望打开再生水需求空间,利好头部污水处理企业。 推荐关注江西污水市场潜力大,估值及股息率具备吸引力的洪城水业。 1.4融资好转,需求加力,板块反弹望持续 融资好转:根据国盛宏观组观点,(1)货币政策:“稳”字当头预示信用趋紧的节奏和力度会比较温和,稳杠杆也不会过快过猛、会避免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会注重“防范增量风险”。据测算,2021年M2增速区间为8.1%-9.2%,信贷增速区间为11.6%-13%、社融增速区间为10.7%-11.6%。结合会议表态,最终结果可能更接近测算的上限。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6万亿(2020年9月1.9万亿,2019年9月1.69万亿),预期1.93万亿,前值1.22万亿;新增社融2.9万亿(2020年9月3.47万亿,2019年9月2.51万亿),预期3.24万亿,前值2.96万亿;M2同比8.3%,预期8.1%,前值8.2%。反映的是经济疲软拖累融资需求,以及严监管、控地产、压表外的约束效应,全面降准后货币政策并未转向,下半年主基调仍是“稳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后续社融增速回落仍是大趋势、但回落速度将趋缓,持续关注降准、地方发债节奏、PPI走势等三大扰动。(2)利率走势:继续往后看,维持我们此前判断,我国利率债配置价值凸显,但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可能尚未到来,应是经济基本面实质性转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