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PV/BIPV优缺互补,行业呈多元融合化发展态势。光伏建筑根据光伏组件集成程度可以分为后置式(BAPV)和一体式(BIPV),虽然BIPV在成本、性能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其发展尚处早期阶段,能够在存量建筑上直接加装的BAPV仍是主流形式 。 对标海外 , 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BIPV装机量分别已达3/2.7/2.5/0.6GW,我国2020年仅0.7GW,未来BIPV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此外,从商业模式上看,BAPV更加具备光伏产品特征,相关项目主要以光伏制造企业牵头; 而BIPV与建筑整体建造过程紧密相连,更加依赖建筑企业EPC能力,为建筑企业带来新增长点。整体看,BAPV/BIPV优缺点较为互补,光伏制造企业与建筑企业均有望深度受益光伏建筑行业成长。 双碳下行业需求加速释放,龙头持续布局。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BIPV/BAPV建筑碳减排大有可为。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我们测算建筑BAPV/BIPV存量可安装市场规模超万亿,且每年新增建筑BAPV/BIPV可安装规模超1400亿,市场空间广阔。当前我国积极推动676个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国内BAPV/BIPV市场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在此背景下,建筑+光伏制造企业正打破行业壁垒,联合起来加速布局BAPV/BIPV市场,包括隆基股份+森特股份、龙元建设+天合光能、协鑫集成+上海钢之杰、东方雨虹+晶澳科技等,行业呈较快发展态势。 静态看:工业厂房BAPV/BIPV投资回收期分别8-9年/6-7年,公共建筑BAPV/BIPV投资回收期分别5-6年/4-5年。我们针对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这两类BAPV/BIPV常见建筑进行分析,同时每类建筑均细分为“传统屋顶”、“BAPV”、“BIPV”三种屋顶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1)1万平米的工业厂房,在25年使用期限内,BAPV/BIPV的初始建设成本分别为720/675万元,每年发电量分别为120/150万度,相对于传统屋顶来看投资静态回收期分别为8-9年/6-7年;2)1万平米的公共建筑,在50年使用期限内,BAPV/BIPV的初始建设成本分别为780/750万元,全生命周期建设成本分别为1260/1500万元,每年发电量分别为120/150万度,相对于传统屋顶来看投资静态回收期分别为5-6年/4-5年。 动态看:投资回收期有望缩短,行业景气有望提升。前期多因素制约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1)“隔墙售电”政策未全面实施,限制余电出售经济性;2)配电网消纳能力有待提升,制约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接入;3)缺乏项目融资与退出渠道。但短期看,近期硅料、钢材及其他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已企稳或开始回落,2022年光伏组件、钢支撑件等成本有望下降,缩短BAPV/BIPV投资回收期,提升项目经济性。中长期看,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投资建设,储能装置规模不断扩张、企业微电网配套完善,配电网消纳能力有望提升,同时国家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有望促BAPV/BIPV行业景气提升。 投资机会梳理:1)建筑企业:重点推荐龙元建设(充分调动在手资源,积极布局光伏业务)、精工钢构(钢结构行业领军企业,早期BIPV业务已有布局),关注森特股份(金属维护行业领军企业,联手隆基共推BIPV业务);2)光伏制造:重点推荐隆基股份(光伏龙头积极进军BIPV产业)、天合光能(率先布局分布式业务,积极把握BIPV机遇)、晶澳科技(组件老牌厂商积极布局BIPV业务)、亚玛顿(BIPV用超薄玻璃生产商);3)微电网企业:重点推荐苏文电能(光伏业务推进持续顺利,分布式光伏+户用储能订单获取能力较强)、安科瑞(积极推动微电网项目建设,持续受益分布式新能源发展)。 风险提示:BAPV/BIPV政策推动不及预期,组件成本降低不及预期,行业标准设立不及预期等。 重点标的 1.建筑光伏相关概念梳理 1.1.安装形式:后置式光伏(BAPV)和一体化光伏(BIPV)对比 光伏建筑为太阳能发电的新应用领域,该技术通过集成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外部结构实现建筑节能降耗,是实现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集成化程度差异,光伏建筑可分为:①后置式光伏发电屋面系统(BAPV,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一般指在现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建筑闲置空间发电,多运用于存量建筑改造;②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是与建筑物同时设计、施工和安装,并与建筑物融为一体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兼顾发电效益及建筑外观。 图表1:光伏电站分类 从建造方式看,BAPV一般采用特殊的支架将光伏组件固定于原有建筑结构,主要起到发电作用,不影响建筑物原有功能,属“安装型“太阳能光伏建筑。BIPV采用一次性建设和投资模式,在建筑施工时直接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支架配件、光伏发电组件单元板和其他电气设备。BIPV除具备发电功能外还需兼顾建筑物自身结构和使用功能,以替代建筑物原有构件,本质为建筑建材。 图表2:BAPV后置式光伏发电屋面系统 图表3: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 BAPV与BIPV优缺点较为互补,BIPV更具经济性。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对某钢结构厂房屋面项目测算显示,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屋面系统可节约材料成本约164元/平米,且BIPV设计寿命超过50年,综合经济优势显著。具体对比来看: 1)建筑外观:BIPV为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因此其设计被纳入建筑总体规划,建成建筑的外观整体性更强;BAPV为后期安装的光伏组件,外观整体性较差。 2)屋面受力:BIPV建筑的屋面为单纯屋面,结构受力清晰,安全性高;BAPV因需后期安装,屋面受力较为复杂,长期的风载作用和变形可能产生疲劳效应,影响结构安全。 3)防水性能:BIPV采用憎水性玻璃面板与主水槽、防水密封等形成屋面防排水系统,屋面构造、泛水包边、采光带等采用模块化组合构成,可实现较好的防水性能;BAPV本身不需要提供防水能力,只需要既有屋顶具备防水能力即可。 4)施工难度:BIPV系统作为建筑重要结构件,承担屋顶功能,对于防水、隔热等建筑性能要求高,安装难度较大;而BAPV直接在既有屋顶上加装,安装较为简单。 5)运营维护:BIPV屋面以单块电池组件为单元模块化设计安装,检修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屋顶功能是否完整,运营维护难度较高;BAPV可直接在屋顶上进行检修,拆装较为方便,运营维护难度低。 图表4:BIPV与BAPV综合成本比较 图表5:BIPV与BAPV对比 BAPV更具产品特征,BIPV更依赖总包能力。BAPV和BIPV虽均属建筑光伏系统,但前者更具“光伏产品”特性,相关项目主要以光伏制造企业牵头,由其负责提供光伏组件,建筑企业负责安装流程,业主主要系工商业及发电企业。而BIPV系统与建筑整体建造过程紧密相连,光伏制造企业因缺少EPC项目经验在BIPV领域多以分包方承接相关订单,建筑企业EPC实力突出,总包订单获取能力更强。 图表6:BIPV和BAPV商业模式对比 1.2.技术体系:晶硅、薄膜为主要组件材料 光伏电池片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底层核心组件,按使用材料差异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两大类,前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后者受益于光伏建筑发展渗透率有望提升。 1)晶硅电池:晶硅类太阳能电池经过数十年发展,技术体系已相对成熟,光电转换效率持续提升,且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边际制造成本显著降低。在当前光伏产业中,晶硅电池依靠规模效应带来的经济成本优势及高转化效率占据超过95%的光伏电池市场。其中,单晶硅电池以高光电转换效率、高制造成本为主要特点;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略低,但制造成本低廉,且无明显效率衰退问题,在2017年前市占率高达73%。2017年以来,新生产技术的引入促单晶硅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叠加PERC技术渗透率提升大幅提高单晶硅转化效率,当前单晶硅占据晶硅电池市场约90%份额。 2)薄膜电池:薄膜电池因光电转换效率偏低尚未形成较大市场规模,但其弱光性能较强,在部分非正南安装的BAPV/BIPV项目中发电效益显著优于晶硅组件,且因薄膜电池的温度系数更佳,在高温极端情况下仍能维持工作,较好地填补了晶硅短板。同时,晶硅电池片颜色以深蓝、浅蓝为主要色系,较为单调,无法满足光伏建筑色彩多样化需求,而薄膜电池具备颜色可调整优势,当前市场上采用薄膜技术生产的光伏组件已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色系。此外,薄膜电池重量较轻,使用薄膜类光伏组件可降低施工难度及支撑结构制造成本。 图表7:建筑光伏领域中晶硅与薄膜电池对比 综合来看,晶硅和薄膜两大技术体系在光伏建筑领域以互补关系为主。在特定光伏建筑项目(如非正南安装屋顶、光伏幕墙、定制化场景等)中薄膜技术更具优势:根据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于2018年对欧洲BIPV项目统计显示,屋面BIPV项目约90%采用晶硅技术,外立面BIPV约56%采用薄膜技术。 图表8:2018年欧洲BIPV屋面项目晶硅、薄膜技术占比 图表9:2018年欧洲BIPV外立面项目晶硅、薄膜技术占比 图表10:光伏电池主要技术体系分类及特点 2.行业概况:双碳下行业需求加速释放,龙头持续布局 2.1.发展现状:BAPV为当前主要形式,BIPV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逐年攀升,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2013-2020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由19.4GW提升至252.5GW,CAGR达44.3%,光伏装机规模迅速扩张。从新增容量看,2020全年新增光伏装机48.2GW,同增60%,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32.68GW,分布式光伏新增15.52GW。从占比看,2013年分布式光伏仅占新增光伏装机的6%,2020年该比例已升至32%,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 图表11: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12: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13:我国新增光伏装机结构 当前BAPV为建筑光伏的主流形式。从当前行业格局来看,BAPV仍然是建筑光伏一体化的主流形式,主要因每年新建建筑有限、标准也尚未健全,即使现在马上应用BIPV也需要等建筑建造3-5年至封顶阶段才会开始使用BIPV。而存量屋顶改造相对容易,且存量屋顶资源广阔,客观上更加适合当前阶段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 对标海外成熟市场,我国BIPV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海外发达国家建筑光伏起步较早,多国早在20世纪末就已推出多项激励政策及发展规划,如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均曾制定“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对未来数年内的建筑光伏装机规模进行了清晰的指标规划。截至2018年,根据BIPVBOOST机构发布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累计BIPV装机量最多的国家为日本,BIPV装机容量达3GW,其次为法国(2.7GW)、意大利(2.5GW)、美国(0.6GW),中国累计装机量仅0.1GW(2020年约0.7GW)。对比发达地区历史装机容量数据,中国当前的BIPV总装机量仅达到日本及欧洲地区约05-10年的水平,从发展轨迹看市场远未成熟,未来BIPV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图表14:国外推动建筑光伏的相关政策 图表15:欧洲累计及新增BIPV装机量 图表16:日本累计及新增建筑光伏装机量 图表17:2018年全球各地区BIPV累计装机量(GW) 光伏应用场景多样,其中屋顶兼具经济性及转换效率优势。光伏组件可与多种建筑部位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光伏建筑产品,如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遮阳板等。从发电角度看,屋顶的光照角度较好,因此屋面光伏系统一般具备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外立面幕墙虽具备较大的表面积,但光照角度差,发电效益偏低。根据《不同BIPV系统的收益及环境效益分析》中对光伏屋顶及光伏幕墙系统的比较测算显示,位处同一地区的光伏屋顶系统相较光伏幕墙系统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