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5年第17期(总第589期):我国出口竞争力(下):国别结构风险与应对* - 发现报告

宏观观察2025年第17期(总第589期):我国出口竞争力(下):国别结构风险与应对*

2025-04-13周景彤、范若滢、王静中国银行M***
宏观观察2025年第17期(总第589期):我国出口竞争力(下):国别结构风险与应对*

2025年4月14日2025年第17期(总第589期) 我国出口竞争力(下): 国别结构风险与应对* Ω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中银调研》●《宏观观察》●《银行业观察》●《国际金融评论》●《国别/地区观察》 4月2日,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挑起全球范围贸易战。4月4日,中国发布多条反制行动。全球外贸面临新一轮风险,我国出口的国别结构风险也明显上升。从上一轮美国对华关税影响来看,关税对我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重点体现在肥料、照相及电影制品、蚕丝、长纤、陶瓷制品、家具寝具等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上。进一步地,我们对我国出口竞争力在全球其他区域的表现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发现:在欧盟市场,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监管审查趋严;在东盟市场,中间品的竞争力较强,东盟工业化加速和消费升级为我国对东盟出口提供了广阔机遇;在拉美和非洲市场,原材料类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分别具有较强竞争力。 作者:周景彤中国银行研究院范若滢中国银行研究院王静中国银行全球发展部电话:010-6659 2780 签发人:陈卫东联系人:刘佩忠电话:010–6659 6623 结合上篇我国出口竞争力整体变化与商品结构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巩固并扩大我国出口竞争力优势。一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拓展新兴市场以部分替代美国市场的冲击与损失。二是推动出口结构转型,强化我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三是推动跨境电商做强做优,塑造外贸新优势。四是避免国际收支出现明显恶化的风险。 *对外公开**全辖传阅***内参材料 我国出口竞争力(下):国别结构风险与应对 4月2日,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挑起全球范围贸易战。4月4日,中国发布多条反制行动。全球外贸面临新一轮风险,我国出口的国别结构风险也明显上升。从上一轮美国对华关税影响来看,关税对我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重点体现在肥料、照相及电影制品、蚕丝、长纤、陶瓷制品、家具寝具等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上。进一步地,我们对我国出口竞争力在全球其他区域的表现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发现:在欧盟市场,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监管审查趋严;在东盟市场,中间品的竞争力较强,东盟工业化加速和消费升级为我国对东盟出口提供了广阔机遇;在拉美和非洲市场,原材料类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分别具有较强竞争力。 结合上篇我国出口竞争力整体变化与商品结构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巩固并扩大我国出口竞争力优势。一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拓展新兴市场以部分替代美国市场的冲击与损失。二是推动出口结构转型,强化我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三是推动跨境电商做强做优,塑造外贸新优势。四是避免国际收支出现明显恶化的风险。 一、从区域维度看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 我们使用UNComtrade数据库中HS6分位数据,计算我国出口商品在美国、欧盟、东盟、拉丁美洲、中亚5国1、中东6国2、非洲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分析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区域结构性变化。首先利用HS 6分位下的出口额和出口量计算出不同商品的出口价格,然后以2019年为基期、以2023年为当期,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弹性=(出口量2023−出口量2019)/出口量2019(出口价格2023−出口价格2019)/出口价格2019 一般情况下,若商品需求价格弹性>0,商品价格提升后,需求量将增长,这类商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定价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可替代性较弱;若商品需求价格弹性<0,则反之。表1给出了我国出口商品在不同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及份额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东盟、拉美、中亚市场中,高需求价格弹性商品的占比高于美国、欧盟、非洲市场。 (一)美国:关税对出口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虽然近年来对美国出口占我国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但美国仍为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5246.4万美元,占我国出口比重为14.7%。 一是动力电池、智能手机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在美国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从需求价格弹性来看,在出口至美国的3991种商品中,共有1332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占比约为33.4%,主要包括动力电池(2023年出口金额为147.1亿美元,下同)、智能手机(80.1亿美元)、办公机器零件(64.9亿美元)、高附加值的汽车及其零部件(57.5亿美元)、飞机等交运设备座椅(40.1亿美元)、耳机音箱(35.4 亿美元)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2658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0,占比约为66.6%。 进一步地,我们以2023年出口金额为权重,将HS6分位的弹性数据加总至HS2分位,计算商品大类的加权平均弹性。按照HS2分位看,水果坚果、杂项食品、矿物燃料、无机化学品、皮革制品、短纤、铜、锌、锡及其他贱金属及其制品、杂项制品加权平均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商品价格提升并未影响对美出口销量;肥料、照相及电影制品、蚕丝、长纤、陶瓷制品、家具寝具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商品价格提升对美出口有明显抑制作用(表2)。 二是关税税率的提升对不同种类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别。从自华进口占美国进口份额来看,上一轮中美贸易战后多数商品份额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美对华加征额外关税。从表2中可以看出,加征关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未加征关税商品明显不同,这表明是否加征关税对商品需求有较大影响。其中,玩具、家具、石料玻璃、木制品等商品门类下,关税税率提升导致商品从具有比较优势变成没有比较优势,即加征关税商品的平均需求价格弹性小于0,而未加征关税商品的平均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手机、塑料橡胶、交运设备、汽车等商品门类下,关税税率提升虽削弱了商品 比较优势的幅度,但加征关税商品的平均需求价格弹性仍大于0,因此相关商品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二)欧盟:新能源产业链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 2024年,我国出口至欧盟商品金额为5164.6亿美元,占我国总出口比重为14.3%。近年来,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商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领先于我国出口整体结构变化,高技术制成品比例明显提升,汽车出口快速发展,电力机械和半导体芯片份额提升较快。 一是锂电池等商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欧盟自华进口的4346种商品中,共有1379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零,占比为31.7%,主要包括谷物粮食、饮品、食品工业残渣、水泥石灰、矿物燃料、肥料、毛皮、纸板纸浆、棉花、雨伞、钢铁及钢铁制品、铜及其制品、汽车及其零部件。其中,有777种商品2023年自华进口份额3较2019年提升,主要包括锂电池及锂电池电子液、肥料、毛皮、汽车及其零部件,此类商品在欧洲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易被其他出口型经济体取代。 二是清洁能源产品出口具有一定增长潜力,但监管审查趋严。欧洲是全球变暖最快的大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的2倍。2022年俄乌冲突使欧洲陷入严重的能源危机。在气候与能源双重危机下,欧盟在能源领域大力改革,频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近年来,欧盟对清洁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电力机械需求猛增,尤其是风电光伏设备和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这给我国相关产品出口带来重要机遇。 同时,近年来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监管审查趋严。光伏风电产品方面,2024年4月欧盟委员会根据新的《外国补贴条例》(ForeignSubsidiesRegulation),对我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调查;同月对我国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和上海电气在罗马尼亚的光伏项目展开反补贴调查。2024年5月欧盟通过的《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IndustryAct),可能将我国产品排除在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公共招标之外。电动汽车方面,2024年7月欧盟宣布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以保护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削弱我国电动车企在欧洲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欧盟“碳关税”CBAM也将影响我国出口的钢铁、铝产品。 (三)东盟:中间品竞争力较强 近年来,东盟占我国出口的份额明显上升。2020年,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我国对东盟出口5865.2亿美元,占我国总出口比重为16.4%。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的中间品是我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产品。 一是我国中间品出口在东盟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在东盟自华进口的3908种商品中,共有1574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占比达40.3%,主要包括非食用原料、种子饲料、矿砂矿渣、矿物燃料、无机化学品、鞣料浸膏、橡胶及其制品、毛皮、纺织纤维、钢铁、铜及其制品、贱金属及其杂项制品铝、钟表零件等中间品。其中,有1203种商品2023年自华进口份额4较2019年提升,占高弹性商品种类的76.4%,主要包括非食用原料、矿砂矿渣、铜、铝。这验证了我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程度加深,我国出口商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得以充分体现。 拓展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我国优化外贸环境、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有力抓手。在全球关税政策日益收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布局,带动中间品出口蓬勃发展。东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根据《大华银行企业展望调查报告2024(中国内地篇)》,参与调研的中国内地600家大中型企业中,约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未来1年至3年内拓展海外业务是其首要任务之一,45%的企业表示将在未来3年内发展东盟业务,在众多海外市场中居首位。 二是工业化加速和消费升级为我国对东盟出口提供广阔机遇。一方面,当前东盟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消费升级的阶段,5600美元的人均GDP大约与2011年的我国相当,城镇化率类似于2012年的我国,平均人口年龄结构类似于2003年的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类似于2003-2010年的我国,工业化加速和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东盟国家正受益于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制造业升级使东盟中间品进口需求旺盛。多向迁移、非经济因素扰动以及分化式转移成为全球新一轮跨境产业链变迁的特征,全球FDI低迷增长而东盟FDI流入量逆流而上,超越我国成为发展中地区FDI 流入最大的目的地,FDI流入份额从2021年的14.4%上升到2022年的17.3%,存量规模较2015年增长一倍之多。在此背景下,东盟国家制造业生产蓬勃发展。得益于跨境价值链贸易等互补关系,预计我国中间品对东盟出口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四)拉美:原材料类商品具有较强竞争力 近年来,拉丁美洲成为我国重要出口目的地,占我国出口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该比重为6.1%,2024年已提升至7.7%。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五个国家进行分析。2021-2023年,上述五国GDP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70%以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我国出口至拉美五国的上游产业原材料具备市场竞争力。在拉美五国自华进口的4199种商品中,共有1572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零,占比达37.4%,主要包括含油子仁、蔬菜水果坚果、药品、染料、橡胶、木浆、书报、蚕丝、贱金属、武器弹药及其零件。其中,有1198种商品2023年自华进口份额较2019年提升,主要包括工业制粉、蔬菜水果坚果、烟草、矿物燃料、有机化学品等。2023年,我国出口至拉美五国的上述产品份额均在20%以上,这说明此类商品在拉美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易被其他出口型经济体取代。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资源优势明显,该地区国家持续采取措施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出口产品多元化,间接提高对我国上述原材料产品的进口需求。同时,拉美地区近年来成为我国制造业出海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投资领域逐步从基础设施延展到“新基建”领域,2023年这些领域投资占比近60%,这持续拉动我国对拉美地区出口原料、建材、半成品的趋势性增长。 (五)非洲:劳动密集型商品竞争力较强 近年来,对拉丁美洲出口占我国出口比重呈波动上升态势。2019年该比重为4.2%,2024年已提升至5%,成为我国重要出口目的地之一。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南非、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