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许可【2011】1288号 前言:关税互制现状 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基准关税,并针对中国商品叠加34%税率,综合税率达54% - 66%,重点打击电动汽车、半导体、光伏等战略产业。4月8日,美国政府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从54%大幅提高至104%,截止至4月10日,美国政府又将中国输美商品的税率增加至125%,但暂停自4月9日对其他国家“对等关税”法案,为90天以期进行贸易谈判。 同时,此外美国政府在4月3日还宣布,从美东时间5月2日起终止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输美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包裹将征收30%的关税或者25美元每件的关税(6月1日后将上升至50美元每件)。 作为反制,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于3月4日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4月9日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目前美棉进口关税为99%。 一、关税互制对油脂油料企业的影响分析 大豆到港成本方面略微增加: 中国是全球大豆最大的消费大国,对海外进口依赖高达90%,但是全球大豆主要供应国是巴西和美国,巴西和美国的供应时间段不同,相互衔接,形成全年连续供应。巴西供应时间段每年的5-10月份,美国供应时间段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份。早在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的贸易流就开始增加巴西大豆采购占比,美豆采购占比降低。目前是巴西大豆出口高峰期,加之2015年巴西大豆产量高达1.7亿吨,有丰富的供应,因此巴西大豆贴水短暂会受到中美贸易争端的刺激上涨,但是涨幅将会受限于产量增加。 植物油方面:植物油除了食用之外,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生物柴油的转化,尤其是以东南亚棕榈油转化生产率较高。中美关税白热化,令市场担忧全球贸易制度的破坏和全球经济的衰退,同时OPEC+将会在5月份增产石油,EIA原油库存增加,东南亚棕榈油增产和库存拐点即将到来,等多重压力之下,国际原油期价崩塌,带动植物油板块下跌。 三、美巴大豆供应时间不同,5-10月份是巴西大豆供应时间窗口 六、巴西大豆到港高峰油厂开机率回升油粕供应充足 七、油脂油料库存充足 九、油脂油料企业如何消化和应对关税互制的不利影响 ,油厂内外盘套利,买原料,抛售成品豆粕和豆油,人民币汇率管理。 第二、油脂贸易商,点价延后,一口价为主,少买基差,管理库存,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卖出套期保值为主或者通过期权参与期货市场 第三、饲料贸易商,二季度供应旺季,一口价为主,少买基差,盘面上,单边方面豆粕不追涨,急跌买入,极速拉升卖出,可以关注豆粕7-9的正套机会。 一、关税互制对纺织品企业的影响分析 1、本次中美互加关税对中国进口棉影响甚微 我国每年的棉花产量在600万吨左右,但最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其每年棉花消费量在700~800万吨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每年的棉花消费缺口大约在150~200万吨左右,这部分需要进口他国棉花进行补充,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已深度冲击美棉出口格局。中国对美棉累计关税在99%,进口成本大幅攀升,直接导致2024/25年中国进口外棉的市场份额加速向巴西、澳大利亚转移。本年度中国对美棉签约量为6.97%,同比下滑约33%。自2023年度起,随着巴西棉花产能持续释放(2023/24年度产量达336万吨创历史新高),美棉已退出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国首位, 本棉花年度(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我国棉花进口主要来源国为:巴西(35.9万吨,占49.1%),澳大利亚(17.6万吨,占24%)美国(10.6万吨,占14.5%)。对美棉进口的缺口以由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补充,从进口棉的角度看待,本轮互加关税对国内棉花供应的影响甚微。 中国棉花进口分国别统计图数据来源:中储棉信息中心 一、关税互制对纺织品企业的影响分析 2、外贸需求方面 自从2022年“疆棉法案”实施后,美国海关增加对进口纺织品的溯源,新疆棉产品出口美国的订单受限,国内纺织企业逐步开辟非欧美地区的丁冰,并且也将国内纺织产能逐步向越南、柬埔寨等国做转出口贸易,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是通过转口贸易或者出口坯布再加工等方式从其他国家出口到欧美市场的。2024年我国出口到越南的棉坯布占比为16%,泰国占比9%,菲律宾占比8%,孟加拉国占比3%。本次“对等关税”对东南亚国家的加税幅度过大,尤其是越南、柬埔寨等传统纺织出口国的关税力度均增加30%以上,但是在4月10日美国政府给出90天的贸易协商期,此举实质是针对中国产业链转移的“二次围堵”,最终关税力度将取决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协商期内能否构建新的利益平衡机制,对东南亚等国的加税力度还需等最终落地的结果。国内企业应加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及印度等新兴市场转移产能,并通过转口贸易、出口坯布至东南亚深加工等方式维持对欧美市场供应。 一、我国玉米进口依存度及国别分析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先增后减,进口国别多元化。 2018年之前,我国进口玉米总量常年维持在500万吨以下。2018年开始国内爆发非洲猪瘟疫病,在超额养殖利润刺激下养殖规模快速扩张,玉米饲用消费大幅增长,驱动随后几年进口玉米数量逐渐增长。其中,2021年进口玉米量达到峰值的2834万吨。随后,生猪价格高位回落,养殖利润大幅收窄甚至转负,养殖企业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养殖成本,其中通过低价替代品降低原料成本成为降本的重要环节之一。高价玉米被小麦、稻谷、高粱、大麦、糙米、麸皮、木薯等能量原料所替代。替代品挤占了玉米饲用消费市场份额,2022年以来玉米价格高位回落,进口玉米数量也明显下降。 2024年我国玉米进口量降至1377万吨,进口依存度仅为4.5%。其中,进口巴西玉米647万吨,占比47%;进口乌克兰玉米465万吨,占比34%,进口美玉米207万吨,占比仅为15%。当前,巴西已成为我国进口玉米的头号国家,市场预计巴西24/25年度玉米出口量将达到4400-4600万吨。 综上,近两年我国玉米进口依存度持续下降,2024年进口依存度不及5%。同时,近两年我国进口玉米国别多元化,当前巴西、乌克兰是我国玉米主要进口国,暂停美玉米进口对玉米进口预期、国内玉米供给影响十分有限。数据来源:WIND、中国粮油商务网 国际食糖贸易流主要以出口国为主导,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是重要的食糖进口市场,而巴西、印度和泰国等则依靠低成本优势占据国际食糖出口端。贸易流向受关税、汇率、运输成本和贸易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上升趋势明显,各国纷纷通过提高关税和设置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这为国际食糖贸易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由于中国和美国均为食糖进口国,二者在食糖方面的贸易往来基本为零,所以此轮中美对征关税对国内白糖产业链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征收关税所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强或从侧面压制终端用糖需求,同时近些年生物能源盛行,巴西和印度两大食糖主产国均有将甘蔗用于生产乙醇的政策,尤其是巴西的生物能源政策实行已久,每榨季约有半数甘蔗被制成乙醇。而乙醇作为原油的替代品,若油价受关税政策出现大幅走弱,生产厂商出于利益考虑或会将更多的甘蔗用于生产乙醇,从而增加国际食糖的供应压力。 整体来看,由于国内白糖基本面与美国关系不大,所以郑糖受此关税政策的影响及其有限,后市仍主要关注巴西新榨季的生产情况以及国内糖浆及预拌粉进口禁令何时解除。数据来源:云塘网、WIND THANKYOU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报告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分析师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期货品种买卖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情况下,我公司不就报告中的任何内容对任何投资所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投资者据此投资,投资风险自我承担。我公司可能发出与本报告意见不一致的其他报告,本报告反映分析师本人的意见与结论,并不代表我公司的立场。未经我公司同意,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或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 格林大华期货有限公司研究院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北京IFC国际财源中心B座29层办公电话:010-56711700客服电话:400-653-7777公司官网:www.gldhq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