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力市场:电改洪流中的引航者 ——电力改革系列报告(二) 邵婉嫕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15722shaowanyi020696@gtjas.com刘鸿儒(联系人)期货从业资格号:F03124172liuhongru028781@gtjas.com 报告导读: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电价波动正成为影响大宗商品生产成本的关键变量。我国电力市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不同省份在供需结构、市场发育程度及交易规则设计等方面均存在明显梯度差。在电力改革系列报告(一)中,我们对全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历史与成果进行了梳理,本篇报告将开启区域电力市场系列研究,率先聚焦广东省电力供需基本面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系统解读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行特征与发展规律。 供给侧来看,广东地区电源结构多元且丰富,可分为省内电与外来电两大类。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省内发电量占比达79%,火电依旧为主要电源,其中煤电占比为41%,气电占比13%,其次为核电,占比同样达到13%,而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合计占比9%。省外电源主要由云南和贵州通过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其中以水电为主,因此外来电量与西南地区来水情况密切相关,受气候影响显著。 需求侧来看,全社会用电量位居全国首位,其增长率与GDP增速高度一致,近5年相关性系数超过80%。在用电结构方面,各产业用电占比总体稳定,其中第三产业用电比例略有上升,而第一、二产业略有下降。在用电节奏上,广东省电力负荷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和日内弱峰化现象:夏季日均统调负荷较冬季高出50%以上,而日内负荷曲线整体呈现扁平化特征,夏季实际峰谷差率仅约25%。 从电力市场建设来看,广东电力市场发展迅速,已建立起涵盖“中长期+现货”全周期的交易体系,市场参与主体日益丰富。在规则设计上,中长期市场采用全电量结算模式,而现货市场则通过偏差结算进行调整,即假设中长期合约全部履约,现货市场仅对未完成履约部分进行补充调节。为维护市场稳定,广东的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均设有相应的价格上下限。 从市场交易情况来看,市场化交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的440亿千瓦时跃升至2024年的3948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5%。中长期交易仍占主导地位,交易规模占比超过九成,其中年度交易占比超七成。 从价格走势来看,当前电力市场正处于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下行周期。电力供需格局边际宽松、新能源加速入市,以及一次能源价格回落,共同推动年度中长期、月度中长期、电力现货、绿电等各类交易品种的电价中枢下移。 在电力改革系列报告(三)中,我们将对出现多次“负电价”的山东电力市场进行梳理。 目录 1.电力供需:呈双增态势,短期平衡受气候影响...........................................................................................................................31.1电力供给:电源类型多元化,西电东送给予补充...........................................................................................................31.2电力需求:需求季节性显著,日内负荷变动较平稳......................................................................................................42.电力市场结构:市场化电量占比提升,中长期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52.1发展历程:快速响应顶层政策,电力市场愈发成熟......................................................................................................52.2电力交易规则:中长期全电量结算,现货市场偏差结算.............................................................................................62.3电力交易情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价格下行趋势显著.............................................................................................73.总结...............................................................................................................................................................................................................9 (正文) 1.电力供需:呈双增态势,短期平衡受气候影响 1.1电力供给:电源类型多元化,西电东送给予补充 广东地区电源结构呈现“火电为基、多元协同”的布局特征。截至2024年底,统调发电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按各类电源装机量累加计算),各电源类型构成呈现以下特点: 1)传统火电保持主体地位:煤电装机7211万千瓦,燃气发电装机4993万千瓦,二者合计占比达55%,仍是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其中燃气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凸显清洁化转型趋势。 2)新能源装机高速突破:近年来,分布式光伏与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有力推动了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光伏装机达4112万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8%;风电装机1801万千瓦,占比约为8%。 3)核电形成稳定支撑:依托大亚湾、台山、阳江等大型核电机组,核电装机达1614万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7%,提供稳定基荷电源。 4)调节性电源持续完善:储能、抽水蓄能、生物质发电等调节性电源合计占比约10%。 资料来源:广东电网,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资料来源:广东电网,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近年来,广东各类电源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呈系统性下行趋势(火电尤为明显),反映电力供需格局边际走向宽松,叠加市场化交易电价波动影响,传统机组盈利能力面临结构性压力。从发电结构来看,其来源主要可划分为省内电与外来电两大部分。 2023年来看,省内电源占比达79%,其中火电仍占主导地位,供应量约占总发电量的54%。具体来看,煤电占比41%,气电占比13%。受益于核电站的稳定运行及高利用小时数,核电稳居省内第二大电源,占比同为13%。从清洁能源结构来看,水电、风电和光伏合计占比9%。在新能源持续发展的推动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占比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外来电占比达21%。广东外来电供应主要通过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实现,该通道整合了云南、贵州及两广交界区域的多流域水电资源,并联动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形成互补供电体系。其中水电为外来电主体电源,以云南澜沧江、贵州乌江及红水河流域梯级电站群为核心,通过特高压直流工程实现跨区域输送;火电作为支撑,依托黔西北、滇东等煤炭富集区的坑口电站,平抑枯水期水电出力波动。总体而言,“水电为主、火电托底”的外来电结构使得外来电量受丰枯水期切换影响,供电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同时,历年降水量的波动亦对送电规模产生显著影响。 资料来源:iFinD,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资料来源:广东电网,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1.2电力需求:需求季节性显著,日内负荷变动较平稳 从用电需求来看,2024年广东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912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近年来,用电需求持续增长,与GDP增长趋势高度吻合,相关性系数超过80%,近两年GDP弹性系数约为1.7。用电结构来看,各产业用电占比总体保持稳定,第三产业用电比例小幅上升,第一、二产业略有下降。2024年,一产用电占比1.78%,二产58.02%,三产23.21%,居民用电16.99%。 资料来源:iFinD,广东电网,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资料来源:iFinD,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从时间维度上看,广东省电力负荷呈现强季节性-日内弱峰化的特征。季节维度上看,由于夏季时段空调制冷负荷占比约40%,从而形成“夏峰冬谷”典型曲线,夏季(6-8月)日均统调负荷达118.5GW,较冬季(12-2月)78.3GW差值超五成。 从日内特性来看,负荷曲线整体呈现扁平化特征。历史数据显示,典型日负荷曲线在早间10点至晚间8点维持高位。然而,即便以夏季口径计算,实际峰谷差率仅约25%,相较于山东、山西等市场化较为发达的省份,负荷波动幅度更小。 资料来源: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资料来源: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2.电力市场结构:市场化电量占比提升,中长期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 2.1发展历程:快速响应顶层政策,电力市场愈发成熟 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广东电力市场在政策引领、市场机制创新和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从传统模式向市场化、现代化转型,成为全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先行者和标杆。广东电力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15—2016年):电改落地与市场初步探索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9号文),正式拉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同年11月,广东被确定为首批售电侧改革试点省份,标志着广东电力市场改革正式启动。12月,广东经信委发布通知,明确第一批12家售电企业名单及11个试点产业园区,为售电侧改革奠定了基础。 2016年,广东电力市场进入全面展开阶段。1月,广东发布通知,开展广州开发区售电体制改革试点。3月,广东明确售电公司参与直接交易的交易模式、规则及电费结算细则,并率先引入售电公司参与月度集中竞争交易,售电公司正式成为市场主体之一。当年,广东市场电量达440亿千瓦时,市场交易活跃,为后续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探索阶段(2017—2019年):现货市场筹备与试运行 2017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通知,选择南方(以广东起步)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广东随即启动现货市场筹备工作,积极探索相关规则和技术支持体系。 2018年8月,广东率先发布“1+8”现货市场规则体系,标志着我国首个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正式问世。同年,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正式启动模拟运行。 2019年5月,广东在国内率先启动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进一步验证了现货市场的规则和技术体系,为后续长周期试运行积累了经验。 3)发展阶段(2021—2023年):现货市场成熟与区域市场推进 2021年11月,广东电力现货市场进入长周期连续结算试运行,标志着现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2年7月,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试运行,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率先在南方区域落地,广东电力市场在区域市场建设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 2023年12月,广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成为我国第二个“转正”的电力现货市场。 4)成熟阶段(2024年以后):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区域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 2024年,广东建立了“年+月(多月)+多日(周)+日前+实时”全周期、全电量竞争的“中长期+现货”市场交易体系。同年,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开展5次结算试运行,为长周期结算运行奠定基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2.2电力交易规则:中长期全电量结算,现货市场偏差结算 现阶段来看,广东电力市场主要开展电能量市场交易以及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后续将根据电力市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