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3524060CCSL73 团体标准 TITS0142XXXX 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 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Urbanintegratedtransportationmonitoringandsafetyemergencycommandand dispatchCenterPart1:Overalltechnicalrequirements (征求意见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年07月17日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发布20实施 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发布 TITS0142XXXX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总体要求2 5系统架构3 6系统功能5 61公路网运行管理6 62公共交通运行监测6 63道路运输运行管理6 64水路运输运行管理6 65内河航道运行管理6 66水上交通安全管理6 67应急指挥调度工程施工安全管理6 68安全生产综合监管6 69应急指挥调度7 610出行信息服务8 611综合枢纽疏运保障9 7信息资源9 71信息内容9 72信息采集11 73信息整合13 74信息共享13 8基础条件17 81基础设施17 82智能中枢17 附录A19 I TITS0142XXXX 前言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CITS)提出并归口。 TITSXXX《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第2部分:基础数据元; 第3部分:系统数据接口本部分为TITSXXX的第1部分。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北京市机动车调控管理事务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高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南京智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II TITS0142XXXX 引言 为使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够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说明和描述,特制定本 标准。 为了保持标准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各使用者在采标过程中,及时将对本标准规范的意见及建议函告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北京市机动车调控管理事务中心),以便修订时研用。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济路8号北投大厦4层413室,邮编:101117,邮箱:liujianfengjtwbeijinggovcn电话:86(10)80818323。 III TITS0142XXXX 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构成及分类、总体系统架构与功能、各个分系统组成及其功能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6062006 智能运输系统数据字典要求 GBT 208392007 智能交通系统通用术语 GBT 267672011 道路、水路货物运输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元 GBT 267682011 道路、水路货物运输基础数据元 GBT 291082012 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术语 GBT51402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 JTT980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要求JTT1007(所有部分)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JTT1117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信息交换技术规范 JTT11401交通运输安全应急资源数据元第1部分:公路JTT11402交通运输安全应急资源数据元第2部分:水路JTT11412017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JTT1310综合交通电子客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JTT1421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客运信息数据交换 TITS00302015城市交通综合运行监测与协调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综合客运枢纽multimodalpassengertransportationhub 1 TITS0142XXXX 将两种及以上对外运输方式与城市交通的客流转换场所在同一空间或区域内集中布设,实现设施设备、运输组织、公共信息等有效衔接的客运基础设施。注对外运输方式是指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 来源:JTT10652016,21 312 集成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控制和系统工程等技术,具有运行监测、安全应急与疏散、乘客综合信 息服务、协同联动支持、载运工具停泊管理和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支持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效组织运行、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系统。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EPS: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PacketSystem)V2X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 EPS: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PacketSystem)V2X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 AIS:船载自动识别系统(ShipborneAutomaticIndentificationSystem)ADS:航空定位系统(AutomaticDependentSurveillance) 4总体要求 41监测对象 综合交通的监测对象包含如下方面: a三大路网:城市路网、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b四大市内交通方式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或共享单车; c三大城际客运方式:民航客运、铁路客运、公路客运; d交通枢纽; e静态交通;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intelligentsystemsforintegratedpassengerhub f货物运输。 42建设原则 421职责导向:根据属地交通运输管理职责和体制,合理确定城市级交通运输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的业务需求,明确业务目标和运行模式,促进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确保工程有效运行并发挥实效。 422业务协同:以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确定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为引导,着眼于构建全国统筹协调 2 TITS0142XXXX 的交通运输安全畅通运行保障体系,加强省级交通运输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中心顶层设计,明晰交通运输各级部门之间、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保证部省、省际间相关业务协调联动,并充分融入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 423标准统一:严格遵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交通行业组织制定的工程相关信息资源、信息交换、地理空间信息、信息服务等其他标准规范,保证部省、省际、省内各业务间信息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联动,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424架构开放: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架构统筹协调和有效融合,共建共享相关资源。 425资源集约:相对集中地部署各类资源,充分集成现有的各种动态监测、通信传输、数据处理、信息服务、机房、监控场所等信息设施设备,并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日常值守与应急处置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提高行业信息化的规模效益。 43建设目标 实现“五大功能、六个统一”,即决策支持与评价、调度与应急指挥、政务办公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网络安全和运维保障等五方面功能,以及统一门户入口、统一地图服务、统一信息资源、统一基础条件、统一安全防控、统一标准规范等六方面建设统筹要求的总体框架。 5系统架构 结合现有的城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的建设模式,从综合交通的角度来动态监测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邮政快递、城市道路等多种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及其大型交通枢纽的实时运行状态,依托已有物联网感知系统、已有视频监控系统和已建的单个交通模式交通运行监测的信息化系统来进行综合交通运输态势的感知与监测。 51物理架构 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物理架构主要由应急指挥场所、移动安全应急平台、硬件平台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支撑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系统组成。物理架构见图1所示。 3 TITS0142XXXX 图1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物理架构 52总体架构图 综合交通运输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的总体框架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痛点和需求,以系统性的解决业务问题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共享的理念,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数据流、信息流、控制流为主线,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四层框架,如图2所示。 图2总体框架 521智能感知 4 TITS0142XXXX 通过视频、雷达、雷视一体机、称重传感器、桥隧边坡传感器、气象检测器、路测RSU、车载智能终端、移动执法终端等感知设备采集交通各类要素的静动态数据,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交通各类业务系统数据采集和交互,让数据、软件和AI算法在云边端自由流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感知、信息实时交互,提升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状态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的自动化感知能力,为各系统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522智能联接 通过有线、无线4G5GWiFi、骨干传输网OTN、IOT物联网、音视频融合通信网、网络安全感知等网络安全联接技术,打造全覆盖、低时延、高可靠、高带宽、无损的网络安全通信能力,实现所有交通对象的广泛覆盖和可靠联接,多业务一网承载和业务安全可靠高质量运行。 523智能中枢 由基础设施服务、ICT平台组件服务、业务支撑组件构成,融合技术、聚合数据、赋能应用,使能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场景的行业创新应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5231基础设施服务 基础设施服务,包含中心基础设施服务和边缘基础设施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库、容器、微服务、数据备份、业务灾备等资源服务,边缘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计算、存储、容器等资源服务,资源服务可以为资源云化方式或池化方式,满足ICT平台组件服务、业务支撑组件服务、智慧应用组件服务等资源运行需求。 5232平台组件服务 平台组件服务包含大数据、融合数仓、人工智能、视频管理、融合通讯、物联网和GISBIM等平台能力组件,组件之间解耦开放,平台支持引入新的组件技术。平台组件可以通过平台组件组合或者云服务化的服务组合的形式提供,满足不同层级规模客户需求。 5233业务支撑组件服务 业务支撑组件服务包含集成管理平台引擎、统一身份认证、可视化引擎、数字孪生仿真、视频智能分析引擎、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服务网关等,属于业务通用公共组件服务,实现业务技术集成、身份认证权限管理、业务可视化渲染呈现、物理世界数字孪生映射仿真推演、视频智能分析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交换和数据资源服务。 524智慧应用 面向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业务场景,为政府决策者、行业监管者、企业运营管理者、公众出行旅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速ICT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帮助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安全、效率、管理和体验的全面提升。 6系统功能 5 TITS0142XXXX 功能定位于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决策支持中枢以及协同监管中枢,具有综合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感知、可分析、可监管、可服务”能力。 “可感知”主要实现对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力运量、环境气象等总体运行动态的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