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Clim候ateP政olic策yan与dGr绿eenF色inan金ce融Qu(arter季lyUp报date) GLAB封面文章 绿色产业政策:是非功过? 百家灼见 绿色产业政策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实践兼论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碳足迹数据库对中国的启发以电力碳足迹为例 研究分享 HowcanChineseExportFinanceInstitutionsaccelerateandleadoncleanenergynance 中国出口金融机构如何推动并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融资? 农业转型金融标准:现状与展望 010 2025年02月 季报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险峰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 中诚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中碳科技湖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徐晋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殷红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黄小薏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富达基金董事长 黄世忠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 梅德文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 北京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中心主任 主编: 马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黄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 执行主编: 何晓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 本期副主编:吴明华邵丹青 执行编辑:张静依文字编辑:张欣 本期导读 亲爱的读者 您好 在全球气候危机不断加剧、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任务艰巨,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暴露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多重挑战下,绿色产业政策愈发受到关注,并重新回归政策议程。 绿色产业政策不仅被视为通往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路径,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等多重使命。然而,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绿色产业政策仍面临诸多分歧与挑战。政策本身设计与执行的复杂性、经济成本与减排效益的不协调、补贴竞赛与关税壁垒等问题,不仅可能致使公共资金被无谓消耗,资源分配出现扭曲,还可能触发国际贸易领域的紧张局势。本期“封面文章”探讨了绿色产业政策的实施背景、各国或地区推行绿色产业政策的动因,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并总结了优化政策设计与执行的建议,以期为读者全面理解绿色产业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期“百家灼见”栏目包含两篇文章。第一篇探讨了绿色产业政策的理论逻辑与国际实践,分析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和全球绿色竞争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中国绿色产业政策设计与实施的启示和建议。就绿色产业政策而言,健全的碳足迹数据体系对于政策的评估与实施至关重要,第二篇文章通过分析国际碳足迹数据库的特点,以电力碳足迹为例,探讨了我国碳足迹数据库的建设方向,为我国相关政策和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参考。 本期“研究分享”栏目包括两篇研究报告。第一篇介绍了中国出口信用机构在清洁能源融资中的实践与进展,探讨了这些机构在全球清洁能源融资中的角色与潜力,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建议。文章以英文和中文两个版本呈现。第二篇分析了制定农业转型金融标准面临的挑战,梳理了国内外农业转型金融标准的现状,并展望了标准未来的完善方向。 最后,在“央行与监管机构政策追踪”栏目,我们总结了自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央行和监管部门推出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希望本期内容能够一如既往地为读者带来理论思考和实践启发! 《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编辑部 2025年2月 征稿启事 尊敬的读者: 您好! 诚挚地邀请您向本刊投稿,分享您的观点、经验和案例,与我们一起探索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和创新。 请将您的稿件发送至邮箱:mgfnsdpkueducn,并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投稿”。我们将安排专人负责稿件的收集和反馈。请勿一稿多投。 稿件要求: 1主题聚焦于气候政策、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碳市场等相关领域; 2形式以观点文章、研究文章、案例分析等为主;3字数在40006000之间; 4请注明您的姓名、单位、职务及邮箱。 期待您的投稿,并期待与您的交流和合作! 《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编辑部 目录 GLAB封面文章2 绿色产业政策:是非功过?2 百家灼见9 绿色产业政策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实践兼论其对中国的启示李晓萍郭雅萌9 国际碳足迹数据库对中国的启发以电力碳足迹为例黄卓晖蒋小谦18 研究分享27 HowcanChineseExportFinanceInstitutionsaccelerateandleadoncleanenergyfinance27 中国出口金融机构如何推动并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融资?贾子群MaxSchmidtIgorShishlov44 农业转型金融标准:现状与展望邵丹青李少欣54 央行与监管机构政策追踪2024年10月2025年1月61 版权67 封面文章 绿色产业政策:是非功过?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逐步推行以绿色为导向的产业政策且已成为趋势。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调整经济结构、引导资源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绿色导向的产业政策涵盖补贴、标准设定、行政法规、市场机制等多种手段(Criscuolo等,20221)。本文聚焦于绿色补贴政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2,补贴政策包括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多种措施。 尽管产业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较为普遍,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于产业政策的实施持审慎态度,并且学术界对于产业政策始终争议不断。然而,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产业政策在发达国家呈现复兴的态势。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后,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绿色产业政策被视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和促进就业增长的关键举措。 当前,欧盟和美国均致力于推进绿色产业政策。欧盟通过“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GreenDealEGD)”配套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GreenDealIndustrialPlan,GDIP)”,大幅增加了对绿色产业的支持;美国则通过《通胀削减法案》 (InflationReductionActIRA)等立法措施,为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行业提供财政补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各国政府对低碳技术的财政支持显著提升,美国和欧盟在绿色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30。自2020 年到2022年,将绿色产业政策目标深度整合至预算编制并执行绿色预算措施的OECD成员国数量,已从14国增加至24国(OECD,20243)。 尽管如此,经济学家对于绿色产业政策的潜在效应及其实施路径的见解仍存在诸多分歧。在全球政治光谱普遍向右偏移的宏观背景下,绿色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愈发成为一个值得深入剖析和持续关注的议题。 一、为什么实施绿色产业政策? (一)气候危机严峻而碳定价机制效力不足 气候系统的恶化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一旦突破临界点,系统的恢复将变得极为困难,甚至可能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当前,气候临界点逼近的现实风险正日益凸显。世界气象组织 (WMO)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揭示,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海洋状况等多项气候变化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气候系统正趋近乃至跨越多个全球性的阈值。Copernicus的最新报告也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首次突破了工业化前水平的15,标志着全球变暖危机正在急剧升级。许多专家认为,鉴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态势,一切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行政法规等,都应纳入考量范畴。 传统上,碳定价机制被视作减少碳排放的最有 httpswwwoecdorgentopicsgreenindustrialpolicieshtml httpsclimatecopernicuseucopernicus2024firstyearexceed15degcabovepreindustriallevel 效率的手段,但是最有“效率”并不意味着最有“效果”。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结构、能源禀赋以及政治决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碳定价政策的制定和广泛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囿于公众接受度低、行业游说力量强大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碳定价政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列入“政治上不可行”的选项。此外,碳税的累退效应进一步恶化了这一困境,高碳价往往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治理能力相对有限,难以实施有效的再分配政策来缓解这一负面效应,从而使得公众对碳定价政策的抵触情绪更为强烈。即便在发达国家,政府提高碳价也多次激发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影响政府更迭。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碳定价机制仅覆盖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左右,且碳价格普遍偏低。 全球仅有5的碳排放价格水平能够达到实现《巴 黎协定》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自1990年代以来,受碳定价政策影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下降率仅为02,远低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水平 (ErrendalEllis和JeudyHugo,20234)。 鉴于碳定价机制面临的现实障碍以及气候问题的紧迫性,许多经济学家提议应更加重视包括财政补贴、行政调控在内的各类产业政策。例如,Stiglitz2024认为,市场并非万能的,仅凭市场机制(例如碳定价)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应当重新提上议程。与此同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国际机构,也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不断调整其政策立场,从早期主要聚焦于碳定价机制的单一政策路径,逐步发展到当前积极倡导结合碳定价、财政补贴等多元化政策工具的综合施策框架。 (二)更容易获得民众支持 在众多产业政策工具中,以补贴为主的政策因其较高的公众接受度和实施便利性而备受推崇 (Muth,20235)。一方面,实施绿色补贴的程 序相对简单,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直接向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碳定价需要建立复杂的市场机制,如碳交易市场,涉及配额分配、交易规则制定等多个环节,实施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绿色补贴能够直接降低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的成本,而碳定价则会增加生产和生活成本,因此绿色补贴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和企业的青睐。例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Bown和Clausing(20236)指出,在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和共和党势均力敌(5050的席位分配)的背景下,推行新的碳税或碳市场机制几乎不可能,而补贴等产业政策则更加具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绿色产业政策往往被赋予多重目标,包括增加就业、减少对关键供应链的依赖、振兴制造业、加强国家安全等,这些目标在政治层面上更容易推行。此类多重目标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和欧盟“绿色协议产业计划” (GDIP)的官方文件中均得到了明确体现(TheWhiteHouse,20237;TheEUCouncil,20248)。根据美国政府的宣传资料,IRA实施的清洁能源投资创造了33万个就业岗位,其中 75的私营部门清洁能源投资流向了家庭收入低于中位数的县。正如Bown和Clausing(20236)所指出的,美国IRA着重于创造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旨在确保低碳转型获得持续和广泛的政治支持。这些绿色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摇摆州,反映出选举策略的考量,同时也构成了对抗特朗普政府可能出现的气候政策倒退的有效防线。除了国内经济因素,IRA的出台还受到了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影响。Bown和Clausing(20236)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在多项清洁能源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美国担忧中国可能利用这一领域的市场优势,以出口限制作为经济或政治施压的武器。因此,美国IRA采取了具有明显地域倾向的歧视性政策。总之,绿色补贴类措施因其兼顾就业、国家利益等多重考量,往往更容易获得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