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hratings.com研究报告1 城投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现状观察 联合资信公用评级三部|张婧茜 —以青岛、宁波为例 一、引言 国发〔2014〕43号文的出台明确了“开前门,堵后门”的地方债务监管基调,加之传统的基建带动地产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城投公司依靠自身造血能力获得可持续现金流的要求迫在眉睫。2023年7月“一揽子化债”方案以及2024年11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等一系列化债举措实施后,短期内城投公司流动性压力得以缓解,长期来看,城投公司债务化解仍需依赖自身转型增强造血能力。 城投公司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是转型为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即以股权、基金投资等方式参与地方产业引导和企业培育。该模式下,城投公司依托与地方政府较强协调关系、资金优势,通过直接控股或间接基金投资参与投资地方政府所倡导产业,“以投代招”推动相关产业落地。不同区域城投公司依据其所在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财政实力、行政层级等,参与股权投资的情况存在分化。青岛市与宁波市均作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港口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且在人口、经济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本文以青岛市及宁波市城投公司为例,研究二者在参与股权投资中展现的不同形态以期探讨城投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现状。对于参与股权投资规模较大且数据获取性强的企业,本文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在股权投资的主要投向与区域主导产业的联动性,并分析相关的信用风险。 二、区域经济及产业情况 青岛市及宁波市作为中国首批计划单列市,二三产业占比高,重点产业中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汽车存在一定相似性;分化主要体现在青岛更侧重智能家电、海洋装备、食品饮料及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宁波更突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得益于吞吐量排位全球第一的宁波舟山港及优越的经济腹地,宁波在财政实力方面具备较强优势。青岛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是中国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口。 区位方面,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之间,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战略地位明显。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处长三角南翼,是连接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重要枢纽,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人口方面,2023年,青岛市及宁波市常住人口分别为1037.15万人和969.70万人,均小幅净流入,增幅分别为0.28%和0.82%,均具备一定的人口虹吸效应。 产业布局方面,青岛市及宁波市均以工业立市,二三产业占比高,且均以三产为 主。其中,2023年宁波市二产占比较青岛市高出12.4个百分点。青岛、宁波重点产 业及产业集群均包括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汽车等,有一定的重合;分化主要体现在青岛更突出智能家电、海洋装备、食品饮料及纺织服装产业等传统制造业,与区域内上市企业产业呈较强关联性,宁波更突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未来产业方面,青岛市与宁波市均重点涉足互联网、空天信息技术领域。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青岛及宁波上市公司均以制造业为主,符合产业结构特征,宁波市上市公司数量更多、市值更大;从细分行业看,区域内均存在上市港口企业及上市金融企业。 港口资源方面,宁波舟山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和舟山市,其作为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承担着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的中转任务。2023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为13.24万吨,同比增长4.9%,集装箱吞吐量3530TEU,同比增长5.8%。青岛港位于胶州湾,是中国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口,拥有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主要货种包括原油、铁矿石、煤炭和粮食等。2023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为6.84万吨,同比增长4.0%,集装箱吞吐量为2877万TEU,同比增长12.1%。按照吞吐量排名,宁波舟山港及青岛港分列全国第一及第四名,且宁波舟山港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浙江省作为直接经济腹地,其腹地高经济活力对宁波舟山港吞吐量形成良好支撑。青岛港直接经济腹地山东省经济平稳增长,腹地经济整体实力很强,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货源支持。 金融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底,青岛市和宁波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为2.71 万亿和3.41万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为3.01万亿和3.81万亿。银行资源方面, 截至2024年11月底,青岛市辖区内共有银行55家,其中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002948.SZ、03866.HK)及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02958.SZ)资产规模相对较大,截至2023年底,资产规模分别为6079.85亿元及4679.37亿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79%及13.21%。截至2024年11月底,宁波市辖区内共有银行61家,其中宁波银行(002142.SZ)资产规模明显较大,截至2023年底,资产规模为2.71万亿,资本充足率为15.01%。 产业政策方面,近年来,《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及《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陆续出台,主要聚焦支持山东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鼓励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投资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支持西海岸新区建设海洋特色鲜明的科教产业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青 岛市近期出台的政策聚焦鼓励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空经济产业、充电基础设施建 设产业等。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和《宁波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产业政策,明确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施产业平台提升、工业投资攻坚、企业“四上”1培强、科技创新加速、品质管理创优、数字融合赋能、未来产业培育等七大行动,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宁波市近期出台的政策鼓励能源、生物医药及软件等产业发展。青岛市更侧重于传统制造业,从政策提倡的导向来看,其区域产业转型压力可能更大。 表1青岛市及宁波市产业布局及政策支持情况 项目/区域 青岛市 宁波市 三次产业结构(2023年) 3.1:33.4:63.5 2.3:45.8:51.9 产业布局 重点产业: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 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 重点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 产业集群: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 工装备、高端化工 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智能成型装备等 未来产业: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 未来产业: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 先进功能装备、空天信息、先进前沿材料、氢能、区块链等 上市公司数量 A股:65家H股:5家 A股:120家H股:2家 上市公司市值 A股:0.64万亿元H股:1116.44亿港元 A股:1.22万亿元 H股:43.79亿港元 1“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和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 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统称 上市公司按照市值排名前十大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家用电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酒类)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港口)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家用电器)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网) 青岛百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疗保健)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网)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网)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 件)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港口)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元件及 设备)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精细化工)雅戈尔时尚股份有限公司(纺织服装)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网)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 网)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电网) 国家级开发区(部分) 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海洋强国战略)自贸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政策支持(省市) 《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 《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青岛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 《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2023—2027年)的通知》《宁波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 《宁波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波市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意见》《宁波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宁波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注:上市公司数量数据时间节点为2024年12月9日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经济发展方面,2019年以来,青岛市及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均逐年提升。青岛市2023年GDP达1.58万亿,增速方面,2021年增速最高达8.3%,2022年增速有所回落。2019年,宁波市经济呈“后来居上”的态势。其中,宁波市2023年增速回升较快主要受益于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及消费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宁波市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增 长8.5%,均高于GDP平均增速。2023年,青岛市三产占比为3.1:33.4:63.5,宁波市 三产占比为2.3:45.8:51.9,两市均以二产及三产为主,其中青岛市三产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更大。 财政实力及债务负担方面,2019—2023年,青岛市和宁波市综合财力均波动下降,均主要受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影响。2023年,青岛市综合财力超过220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2占比分别为60.17%、23.87%和15.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较大。2023年,宁波市综合财力超过280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占比分别为63.65%、32.16%和4.19%,亦主要依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相对较小。整体来看,2019—2023年,宁波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均大于青岛市,青岛市上级补助收入规模更大。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更高,2019—2023年,宁波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高于82%,位于82%~86%之间,青岛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位于69%~76%之间。两市财政自给率指标均表现较佳,2019—2023年均超过75%,同期,宁波市财政自给率处于76%~89%之间,其中2021年最高达88.62%,2022年最低为76.80%;青岛市财政自给率处于75%~81%之间,亦于2021年达最高80.17%,2022年最低为75.07%。债务负担方面,青岛市债务率体现了更快的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区域数据库 图1.1青岛市及宁波市经济总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区域数据库 图1.2青岛市综合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