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农银理财]:2024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 - 发现报告

2024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

金融2024-12-29周炎炎、张超、李愿、程龙、杨希、吴霜、唐曜华、陈子卉农银理财静***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

目录CONTENT 摘要/6 第一部分 行业新气象:银行理财转型五年成效显现/7 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开启理财新时代/8 二、理财公司渐次开业,成为市场主力军/9 三、业务转型蹄疾步稳,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10 1. 公司化经营基础不断夯实/112. 专业化运作水平不断提升/123. 投资收益交付保持稳健/154. 服务实体经济成绩斐然/16 目录CONTENT 第二部分 发展新策略:新形势下银行理财的挑战与应对/18 一、理财面临的新形势/19 1 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建设金融强国机遇蕴藏/192 宏观环境更加纷扰复杂,理财规模出现波动和分化/193 产品供需结构仍不平衡,投资能力有待继续提升/224 理财同业竞争加剧,降费揽客措施频现/23 二、银行理财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思考/25 1 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252 加强多元投研能力建设/263 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274 深化行内外分销渠道布局/295 集团共筑财富管理品牌/306 科技赋能提升经营效率/30 专题—理财公司和乡村振兴/31 1 研究和探索/312 实践和模式/323 挑战和应对/34 第三部分 案例新实践:农银理财立足稳健专业打造一流资管机构/36 一、积极响应客户需求,不断丰富理财产品线/37二、投资业绩保持稳健,回撤控制同业领先/38三、用心服务实体民生,践行大行责任担当/39 3 持续优化理财客户体验/40 四、专业水平历经检验,品牌形象持续提升/41 1 打造行业领先的理财投研能力/422 铸就风险管理与内控合规坚实防线/443 把握数字化转型契机铸就科技新高地/454 携手客户共赴资产管理新时代/48 摘要P R E F A C E 五年而立。自 2019 年首批理财公司成立至今,银行理财行业,向新而生的理财行业已经走过了 5 年时间。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业,5 年的探索发展并不长,但作为从庞大母体中孕育已久、转型而来的一个行业,5 年时间足以完成彻底的改造新建,纵观当下,理财公司作为资产管理机构体现出的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特色化水平,相比 5 年前已然今非昔比。 5 年转型实践,理财行业的监管体系、行业发展、公司运营等都呈现出全新气象,与此同时,在新的发展和竞争形势下也面临新的能力挑战。我们看到,30 余家银行理财公司已经形成齐头发展、同台竞争的良性局面,一方面致力于自身的转型和发展,另一方面,在监管引导下高效履行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投资者的多项使命,践行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关键时间点,农银理财联合《21 世纪经济报道》,重磅推出《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全面呈现行业转型 5 年来新气象、新面貌,分析理财公司持续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以优秀理财机构——农银理财的具体转型实践为案例,详尽展现理财公司的发展实践,为银行理财行业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掀开又一页新的篇章。 [第一部分 ] 行业新气象:银行理财转型五年成效显现 从 2019 年首批理财子公司获准成立算起,银行理财展业从行内资管部门向独立法人子公司的“变身”已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来,银行理财历经监管环境变化、金融市场起落、竞争格局重塑等多重考验,基本完成了公司化、净值化转型任务,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开启理财新时代 自 2018 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先后发布多项银行理财、理财公司相关监管制度,持续推动理财业务规范发展。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更加专注于理财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监管制度不断细化,理财行业整体合规度、透明度颇有提升,实现了与母行的风险隔离,逐步建立起健全统一的内控标准,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了理财行业法治观念和合规意识,推动行业形成良好正向循环。在系列规定出炉的过程中,“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伴随着数次因市场调整带来的理财净值波动,投资者对于这一理念的接受程度逐步提升。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这为银行理财公司的渐次设立奠定了基础。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开展理财业务,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职地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职责,遵守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为银行理财公司开展业务提出了根本遵循。 围绕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配套细则已经出台,未来预计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理财公司分级分类监管管理办法等也将陆续发布,从而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监管体系。 新规拉齐了各类资管机构展业的“起跑线”,遏制了通道业务和监管套利,监管部门对理财公司的业务监管和处罚也已经常态化,监管的威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中国影子银 行的快速扩张态势得到有效控制,为理财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净值型理财存续规模为 27.84 万亿元,占比为 97.61%,较2022 年末提升 2.14 个百分点,较 2019 年末的 10.13 万亿元增长 174.83%,占比大幅提升 54.34 个百分点。理财全面净值化时代就此开启。 二、理财公司渐次开业,成为市场主力军 根据 2018 年 4 月发布实施的“资管新规”,“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而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和信托公司这些主要的资产管理行业里,经营范围内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只有商业银行。因此,“资管新规”中“建立资管子公司”的要求,实际上是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意义,是让资管业务与自营业务进一步分离,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理财的独立性,在表外业务和表内业务间建立一道“防火墙”,防止表外产生的风险影响到表内其他业务,从而助力于理财业务打破刚兑、回归本源的目标。 金融机构下设独立子公司展业资管业务,也是海外市场的通行做法,国内券商、保险行业也已这样操作。以美国发达的资管市场为例,资管机构以独立型为主,产品多线布局,具备专业投研能力,监管框架成熟,各业务协同发展,效果较好。 2018 年 12 月,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发布,理财子公司正式成为一类全新的商业银行出资设立的非银金融机构,在产品准入、销售分销和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监管政策与公募基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例如,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销售门槛降低至 1 元,产品销售不限于母行,并可直接投资股票、可发行分级理财产品、可与合规私募进行理财合作等,大大拓展了理财业务的想象空间。 新老交接的过程较为漫长,但五年来效果显著。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只数 4.00 万只,存续规模 28.52 万亿元,较2019 年末的 23.40 万亿元增长 21.88%。其中,31 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只数 2.16 万只,存续规模 24.33 万亿元,同比增加 17.7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 85.29%,有 11 家理财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在万亿以上。银行直接经营的理财业务市场份额已让位于理财公司,理财公司已成为银行理财市场服务居民理财投资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共 31 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包括 6 家国有大型银行、11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8 家城市商业银行、1 家农商行以及 5 家合资机构的理财公司。2023 年底,浙银理财获准筹建,成为第 32 家设立的理财公司,至此国有大行和股份制行均已获得理财子公司牌照。 近期,各地监管部门陆续要求辖内未成立理财公司的城农商行压降理财规模,有些要求压降到 2021 年 8 月时点规模,有些要求 2026 年压降到 0,这充分说明理财业务严监管下,持牌经营是合规的基础,是必选项。考虑到设立理财公司的门槛,对于资本金、理财规模、团队配置等方面均存在监管要求。多数中小银行较难取得筹建资格,后续理财公司设立的速度或将进一步放缓。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将回归本源,通过代销参与理财业务。 三、业务转型蹄疾步稳,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转型沿着螺旋上升的道路持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整个行业逐步显露出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成为转型道路上的新气象,也为银行理财行业在整个大资管生态中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 公司化经营基础不断夯实 根据当初监管“成熟一家、批复一家”的原则,目前运行中的理财公司都经历获批成立和获批开业的双重检验,成立之初就具备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系统、人员等基础条件。首批理财公司成立时过 5 年,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更是在公司化运营和专业化运作的道路上不断完善和精进。 当前,大部分理财公司都建立了独立的官方渠道和信息披露机制,根据监管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披露产品发行运作、公司管理运营等相关的信息,根据这些官方披露的信息可知,理财公司的业务范围大同小异,在具体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运作方式上各有千秋,但背后仍有诸多相通之处。 查阅各大理财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相关材料发现,理财一般往往在董事会层面下设三个或四个专门委员会,主要覆盖战略、薪酬提名、风险管理等方面;在经营管理层下设若干个专业委员会,主要包括投资、产品、市场、项目等方向。 理财公司在具体部门设置上一般多达 20 余个,除中后台部门之外,业务部门设置重点 围绕投资资产类别展开,除了常规的固收、权益、现金等投资部门外,项目投资、跨境投资、多资产投资也是理财公司必备的投资部门设置。相比于投资相关的部门,理财公司在产品和市场相关的部门设置上显得相对“单薄”,一般设置有产品管理部和市场营销部(具体部门名称有所差异),这种特点与理财公司自身在资管业态中的定位相呼应,即理财公司甫一问世就从母体中自带庞大的规模,其更重要的任务是投资能力的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理财公司均在董事层和经营管理层同步设有风险管理相关委员会,具体名称有所区别,比如工银理财董事层下设风险控制与关联交易委员会,在经营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招银理财在董事层下设风险管理与交易委员会,在经营管理层下设风险合规管理委员会;兴银理财在董事层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在经营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理财公司对于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数据和科技能力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亦是当前市场的一大共识,理财公司们也都意识到这一点,成立之初就纷纷强调了对科技投入的重视,各个公司都设置了相关部门,有的公司还在部门之上设置了专门的委员会,比如中银理财在高管层设置金融数字化委员会,部门设置中成立了金融科技部;招银理财在经营管理层设置了专门的数据科技委员会,部门中设立了数据科技部等等。 2. 专业化运作水平不断提升 理财公司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资管细分行业,相比于之前作为银行资产管理部门的运作,理财公司最显著的转变之一在于其在投研能力的专业性建设,从理念规则、制度流程到组织架构上整体都实现了质的转变。 以大行理财公司中的工银理财为例,据了解,五年来,工银理财聚焦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主题主线,推动投研架构改革,打造以资产配置能力和组合投资能力为双支柱的投研核心能力体系,塑造“勤勉、专业、规范、互信、协作、高效”的投研文化,不断优化“以投资引导研究,以研究驱动投资”的高效互动关系,实现投资业绩显著提升。特别是在 2022年股债市场先后经历巨幅震荡的背景下,通过灵活控制杠杆、久期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