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报告20241221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报告·宏观深度报告 提振消费:5个方向与17个抓手——挖掘消费空间系列一 11月社零同比增速降至3.0%,消费压力仍然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促消费将成为明年的重点工作。本篇报告梳理消费偏弱的原因,并提出提振消费的5个方向和17个政策抓手。 一、消费偏弱的四个问题 (1)从居民收入来看,“工资-GDP”增速差下行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原因,2022年以来,“工资-名义GDP”增速差先上升后下降,社零的季度增速也走出了相同的趋势,而“工资-GDP”增速差又受到“服务业-工 业”增速差影响。 (2)从资产价格来看,不要低估财富效应,不要高估超额储蓄。房价下跌时通过收入路径、关联消费路径、现金流路径等3个途径影响消费,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房价涨跌对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消费信心的影响都 是比较显著的,不要低估财富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超额储蓄≠超额财富,2019年后居民部门超额储蓄快速增长,但居民资产增速在下降,2019-2022年从9.9%降至3.7%,不要高估超额储蓄。 (3)从消费对象来看,相比于前几轮低通胀时期,服务消费需求压力更大,第三产业平减指数出现了历史首次负增长。 (4)从消费群体来看,青年消费的减速可能是过去几年的主要拖累。2020年之前,青年群体贡献了近六成的消费增量,是消费增长的“领头羊”;2020年后,“领头羊”掉队,青年消费增速下降的幅度比其他群体更大,使得整体消费难以维持此前增速。 二、如何提振消费:5个方向和17个政策抓手 促消费政策可以着眼于5个方向的17个政策抓手,我们将17个政策抓手通过“政策时间(短期执行、长期推进)”和“政策难度”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图21)。短期内,直接消费补贴和生育补贴政策推出的难度最小、概率最大。一些针对特定群体增收的政策空间充足,但推出难度较大,如提高失业保险受益率。总体而言,提振消费政策必然是改革和刺激并重,通过短期补贴扭转消费下行趋势,通过改革体制机制中约束消费的部分,释放中长期消费活力。具体而言,这些政策包括: (一)直接的消费补贴:(1)“以旧换新”等商品消费补贴加力扩围(2)通过“消费券”补贴服务消费; (二)提高特定群体收入:(3)生育补贴将初婚初育纳入范围;(4)提高失业保险受益率; (三)增加社保补贴:(5)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6)在居民医保缴费端增加财政补助; (四)开展服务消费的“供给侧改革”:(7)基本民生类服务要增加供给数量;(8)发展享受型服务要提高供给质量; (🖂)改革体制机制中约束消费的部分:(9)错峰休假、落实年假;(10)稳住楼市股市,发挥财富效应稳消费的作用;(11)工业向服务业的经济转型,改善分配;(12)公共支出从投资向消费转型;(13)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补居民收入短板;(14)减少消费限制;(15) 土地改革,增加农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16)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财税改革;(17)新型城镇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服务消费。 风险提示:(1)如果部分改革政策加速推出,可能出现政策超预期效果; (2)如果部分刺激和补贴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短期内政策效果可能不 及预期;(3)美国加关税带来外需波动,国内政策应对也会发生变化。 2024年12月21日 证券分析师芦哲 执业证书:S0600524110003 luzhe@dwzq.com.cn 相关研究 《2025美联储还有几次降息?》 2024-12-19 《顺势而为,见“风”使舵——2025年度展望(八)之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下)》 2024-12-18 1/30 东吴证券研究所 内容目录 1.消费偏弱的四个问题4 1.1.居民收入:“工资-名义GDP”增速差为何下降?4 1.2.居民资产:不低估财富效应,不高估超额储蓄8 1.3.消费对象:服务需求不足更凸显11 1.4.年龄群体:谁在拖累消费?13 2.如何提振消费:5个方向与17个政策抓手15 2.1.消费补贴16 2.2.特定群体17 2.3.社保补贴19 2.4.服务消费的“供给侧改革”21 2.5.深化改革22 3.风险提示29 2/30 东吴证券研究所 图表目录 图1:社零增速趋势与“工资-GDP”增速差基本一致5 图2:“工资-GDP”与“三产-二产”两个增速差的同向变动6 图3:从31省市来看,两个增速差也是正相关6 图4:2022年广东省各行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7 图5:相比二产,三产的劳动报酬占比更高7 图6:二产比重与劳动报酬比重成反比8 图7:31省市劳动报酬比重与二产比重成反比8 图8:“财富效应”影响消费的三条路径9 图9:住房占居民总资产的比例9 图10:房价变动9 图11: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收入10 图12:财富效应影响消费10 图13:居民部门超额储蓄的累积11 图14:居民总资产增速下降11 图15:三大产业的GDP平减指数12 图16:GDP平减指数负增长时期,三大产业的平减指数12 图17:2020年前青年家庭消费增速更快13 图18: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收入14 图19:财富效应影响消费14 图20:不同年龄段的预期消费变动指数(4季度移动平均)14 图21:提振消费:5个方向和17个政策抓手16 图22:家电下乡时期三种主要家电内销量(12个月移动平均)17 图23:结婚登记中初婚占比长期下降18 图24:出生人口中一孩占比长期下降18 图25:我国失业保险受益率偏低19 图26:农村医保个人缴费负担上升20 图27:养老服务供需指数21 图28:医疗服务供需指数21 图29:电影票房收入(12个月移动平均)22 图30:我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不断上升23 图31:政府消费的国际比较24 图32:过去20年政府消费占GDP比例变化24 图33:经营收入是过去几年居民收入增长的短板25 图34:“土地驱动模式”示意图26 图35:98房改后,二三产业经营性收入比重下降27 图36:2020年城乡就业结构27 图3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7 图38:我国税收主要是生产税28 图39:我国税收主要缴纳人是企业28 图40:服务业的“集聚效应”29 3/3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近期,11月社零同比增速从4.8%降至3.0%,消费压力仍然较大,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将成为明年的重点工作,本篇报告我们将梳理消费偏弱的4个原因,并提出提振消 费的5个方向和17个政策抓手。 1.消费偏弱的四个问题 近年来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我们在此做一个简单梳理,并试图给出一些增量判断。我们的增量判断: 一是从居民收入来看,“工资-GDP”增速差下行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原因,而“工资 -GDP”增速差又受到“服务业-工业”增速差影响。 二是从资产价格来看,不要低估财富效应,不要高估超额储蓄。 三是从消费对象来看,相比于前几轮低通胀时期,服务消费需求压力更大。四是从消费群体来看,青年消费的减速可能是过去几年的主要拖累。 1.1.居民收入:“工资-名义GDP”增速差为何下降? 决定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的总量增速(GDP)、微观消费倾向之外,还有分配。通过拆解,可以将居民消费支出表示为三个因素的乘积:一是GDP,二是消费倾向,三是居民部门收入比重: 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GDP)×GDP =消费倾向×居民部门收入比重×GDP 我们用“工资-名义GDP”增速差来跟踪分配,这个增速差向上走,工资增速相对于名义经济增速表现更好,意味着经济增长中的居民分配开始改善;增速差下降,代表工资增速表现差于经济增速。 “工资-名义GDP”增速差基本能解释社零增速的变动。2022年以来,“工资-名义 GDP”增速差先上升后下降,社零的季度增速也走出了相同的趋势。 4/30 图1:社零增速趋势与“工资-GDP”增速差基本一致 疫情扰动 工资增速-名义GDP增速社零增速 6% 4% 2% 0% -2% -4% -6% 15% 10% 5% 0% -5% 14/03 14/08 15/01 15/06 15/11 16/04 16/09 17/02 17/07 17/12 18/05 18/10 19/03 19/08 20/01 20/06 20/11 21/04 21/09 22/02 22/07 22/12 23/05 23/10 24/03 24/08 -8%-10% 数据来源:Wind,东吴证券研究所;注:均为同比增速 那么,什么决定了“工资-名义GDP”增速差?我们发现是“三产-二产”增速差。这意味着,当我们的服务业增速跑赢工业增速时,居民工资增速就能跑赢经济增速;反 过来,当服务业跑输工业时,工资增速可能跑输经济增速,也就是微观感受跟宏观数据存在温差。 从31省市来看,两个增速差也是正相关的。这意味着,服务业相对增速更快的地区,微观感受会更好。比如2023年,上海的“三产-二产”增速差是4.8%(三产名义增速6.6%,二产2.8%),“工资-名义GDP”增速差是3.4%(工资增速8.8%,名义GDP增速5.4%);重庆的“三产-二产”增速差是-0.4%(三产名义增速5.5%,二产5.9%),“工资-名义GDP”增速差是-0.3%(工资增速5.2%,名义GDP增速5.5%)。 因此,我们得到第一个结论,服务业相对跑赢工业的话,居民工资就会相对跑赢经济增速,从而带动消费改善。 5/30 东吴证券研究所 图2:“工资-GDP”与“三产-二产”两个增速差的同向变动 6% 4% 2% 0% -2% -4% -6% -8% 工资增速-名义GDP增速三产增速-二产增速(右) 20% 15% 10% 5% 0% -5% -10% -15% 14/03 14/09 15/03 15/09 16/03 16/09 17/03 17/09 18/03 18/09 19/03 19/09 20/03 20/09 21/03 21/09 22/03 22/09 23/03 23/09 24/03 24/09 -20% 数据来源:Wind,东吴证券研究所;注:三产和二产都是名义增速 图3:从31省市来看,两个增速差也是正相关 14% 12% 10% 8% 6% y=0.7799x+0.0278 R²=0.3842 4% 2% 0% -6%-4%-2%0%2% 4% 6% 8% -2% -4% 2023:三产增速-二产增速 2023:工资增速-名义GDP增速 数据来源:Wind,东吴证券研究所 为什么“三产-二产”增速差可以决定“工资-GDP”增速差? 根本原因在于,相比于工业,服务业是人力密集型行业,分配更偏向于居民。从成本端来看,根据广东省2023年企业调查1,制造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14.1%,而13个服务行业的平均比重是25.5%,最高超过40%。从分配端来看,按照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我们测算了三大产业的劳动报酬在增加值中的占比,农业最高,接近100%,其次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为53%左右,最低的是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1注:该调查为2023年发布、2022年数据 东吴证券研究6所/30 为41%左右。 因此我们看到,当二产下降、三产比重上升时,劳动报酬在GDP里的比重会上升,也就是在居民、企业、政府参与的三部门分配过程里,会更偏向居民。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验证。纵向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占比在2011年达到顶点,随后下降,第三 产业占比上升,这一时间与劳动报酬比重上升的时间基本一致。从横向来看,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二产占比越高的地区,劳动报酬比重一般越低,横向看两者也呈现明显负相关。 图4:2022年广东省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