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万联证券]: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电气设备2024-12-15蔡梓林、冯永棋万联证券L***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证券研究报告|电力设备 强于大市(维持) 行业核心观点: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2024年12月16日 行业相对沪深300指数表现 固态电池是使用固体电解质来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实 现离子传输和电荷储存,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关键优势,是锂电池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企业布局加速的推动下,固态电池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化转折点即将到来,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要点: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电力设备沪深300 行业研 究 行业深度报 告 证券研究报 告 固态电池安全性高,有望突破能量密度上限。(1)安全性:固态电池 工作温度范围更宽,耐热性更好,且固态电解质具有耐高温、不可燃、绝缘性好的特性,安全性能大大提升;(2)能量密度:目前,液态锂电池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材料的潜能基本被挖掘得接近极限值。固态电 池在正负极材料和电池结构两个方面均有提升,能量密度能达到 500Wh/kg以上,有望实现能量密度极限的突破。 3206 材料体系迭代,从半固体向全固态转化。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难度大,半固体电池是过渡阶段。同时,固态电池技术进步,有望推动电解质、正负极材料体系的迭代。细分环节来看,(1)电解质:氧化物进展较快,硫化物上限较高。目前固态电池主要分为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 主流技术路线。其中,聚合物起步时间较早,技术水平较成熟,但上限突破难度很大;氧化物各方面的性能表现较为均衡,但制备成本较高; 硫化物商业化潜力大,但产业化研究难度也最大。(2)负极材料:硅 基负极是中短期的主要方案,金属锂是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传统液态 锂电池主要使用碳族材料(如石墨)作为负极,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硅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可以大幅提升电池性能,但受限于体积膨胀;金属锂具备高容量和低电位的优点,是全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终极 目标。(3)正极材料:高电压、高比容量正极材料是发展方向。固态 电池正极材料兼容性强,目前主要沿用三元高镍体系,在三元材料体系方面技术领先的正极材料厂商具备发展优势。长期来看,富锂锰基的高能量密度优势突出,有望成为未来的正极材料迭代的主要方向。 各国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落地。(1)政策方面,自2020年以来,日本、美国、韩国、欧盟持续推出固态电池产业相关政策,把固态电池产业化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我国陆续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十四🖂"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支持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2)企业布局方面,日韩企业聚焦于硫化物路线,欧美主要投资于初创企业。其中,日本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起步较早,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备领先优势;美国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主要由初创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包括SolidPower、QuantumScape、FactorialEnergy等,通 数据来源:聚源,万联证券研究所 相关研究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发布,电力市场建设加速 10月逆变器出口整体企稳,美洲地区表现较好 10月电力设备出口回暖,各地区表现分化 分析师:蔡梓林 执业证书编号:S0270524040001 电话:02032255228 邮箱:caizl@wlzq.com.cn 研究助理:冯永棋 电话:18819265007 邮箱:fengyq1@wlzq.com.cn 证券研究报告 过与欧洲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动固态电池产能建设;国内固态电池参与者众多,涵盖了整车企业、电池厂商、固态电池初创企业、锂电材料厂商等多个类型,在固态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布局。 产业化转折点将至,未来市场空间广阔。2025-2030年,固态电池技术预计进入快速突破阶段,材料体系有望加速迭代。目前,固态电池已从实验室研发阶段逐步过渡到工厂试点阶段,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发布也日益频繁。根据各大厂商公布的计划,预计从2026年开始,固态电池市场将正式迈入量产阶段,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显著提速。基于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和降本路径的研判,EVTank预计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开始放量,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有望达到 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投资建议: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材料体系迭代,有望带动锂电产业链升级。细分环节来看:(1)电解质体系方面:氧化物体系固态电池发展速度快,技术较为成熟,硫化物体系固态电池发展上限高,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关注在氧化物路线及硫化物路线布局完善,研发进展领先的下游电池厂商,以及具备固态电解质关键原材料生产能力的上游企业;(2)正负极材料方面:随着固态电解质的应用,锂电池有望兼容高比容量正负极材料,正极材料路线预计将从磷酸铁锂、高镍转向高镍固化、富锂技术路线转化,负极材料路线预计将从石墨烯向氧化硅、金属锂技术路线发展,建议关注高镍正极及硅基负极环节布局领先的个股。 风险因素:建议关注产业化进展不及预期、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路线替代、政策变动等风险。 万联证券研究所www.wlzq.cn第2页共26页 正文目录 1固态电池安全性高,有望突破能量密度上限5 1.1固态电池概念: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及隔膜5 1.2固态电池优势:具备高安全性能、高能量密度关键优势6 1.2.1高安全性:工作温度范围宽,耐热性好6 1.2.2高能量密度:兼容高比容量正负极,电池结构优化6 1.3固态电池主要挑战:界面、成本问题是制约产业化的关键9 1.3.1固-固界面:存在阻抗和相容性问题,影响循环和倍率性能9 1.3.2离子电导率: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9 1.3.3成本:材料成本、生产工艺和产业化程度造成成本较高10 2材料体系迭代,从半固体向全固态转化11 2.1固态电池发展路线:半固体电池是过渡阶段11 2.2电解质:氧化物进展较快,硫化物上限较高11 2.3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是中短期主要方案,金属锂是长期路线15 2.4正极材料:高电压、高比容量正极材料是发展方向16 3政策持续发力,市场空间广阔18 3.1政策方面:各国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落地18 3.2海外布局:日韩企业聚焦于硫化物路线,欧美主要投资于初创企业19 3.3国内布局:多元路线并举,企业布局持续加速21 3.4产业化进程:产业化转折点将至,未来市场空间广阔23 4投资建议25 5风险提示25 图表1:传统锂电池与固态电池构成对比5 图表2:锂电池分类6 图表3:液态电池过热相关反应6 图表4:固态电池、半固体电池、液态锂电池性能对比7 图表5:锂电池负极材料比容量、工作电压对比8 图表6: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电池结构和堆叠封装方式对比8 图表7: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界面对比9 图表8:传统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对比10 图表9: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价格对比(元/Wh)10 图表10:从液态锂离子到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逐步发展路线图11 图表11:三种固态电解质实物及性能对比12 图表12:三大固态电解质体系及材料特性13 图表13:国内外典型企业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14 图表14:固态电解质材料技术成熟度分析14 图表15:负极材料体系优缺点对比15 图表16:负极材料体系迭代方向16 图表17:正极材料比容量、工作电压对比17 图表18: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迭..代....方....向17 图表19:海外国家(地区)固态电池政策18 图表20:国内固态电池政策19 图表21:日韩企业固态电池布局一览20 图表22:欧美企业固态电池布局一览21 图表23:国内企业固态电池布局一览22 图表24:从液态到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发展路线23 图表25:固态电池厂商量产时间线24 图表26: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测趋势(GWh)24 1固态电池安全性高,有望突破能量密度上限 1.1固态电池概念: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及隔膜 传统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正、负极材料决定了电池的容量,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同时允许离子通过,电解液则是连接正负极的介质,充当锂离子传输的媒介。固态电池是使用固体电解质来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实现离子传输和电荷储存,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 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两端为电池的正负两极,中间为液态电解质。在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来回移动过程中,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便完成了。固态电池的工作原理与之相通,充电时正极中的锂离子从活性物质的晶格中脱嵌,通过固态电解质向负极迁移,电子通过外电路向负极迁移,两者在负极处复合成锂原子、合金化或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过程与充电过程恰好相反。 图表1:传统锂电池与固态电池构成对比 资料来源:《为全固态锂电池“正名”》许晓雄、李泓,万联证券研究所 根据电解液质量百分比含量,固态电池可分为“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三大类。 (1)半固体电池:电解液含量占比在5%-10%,半固态锂电池是固液混合电解质电池,其电解质采用固液混合方案,固态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同时存在,在电芯构成上也保留了传统液态锂电池的隔膜结构,为通往全固态电池路上的“折中方案”。 (2)准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占比在0%-5%,准固态电池相较半固体电池电解液含量更低,保留有传统液态锂电池的隔膜结构。 (3)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占比为0%,全固态电池由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极构成,电池内部正极、负极和电解质均采用固体材料,并去掉隔膜的电池类型。 图表2:锂电池分类 资料来源:36氪研究院,万联证券研究所 1.2固态电池优势:具备高安全性能、高能量密度关键优势 1.2.1高安全性:工作温度范围宽,耐热性好 液态锂电池过热容易失控,产生各类安全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过度充电、撞击、短路、泡水等因素会导致电池热失控,导致燃烧、爆炸等安全风险。当液态电池温度上升至90°C-120°C时,由于电池过热,锂电池负极表面SEI膜开始分解,嵌锂碳直接暴露于电解液并反应放热、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当电池温度上升至130°C时,电池隔膜会开始熔化,导致电池发生内短路,释放大量热量,导致温度剧烈上升;电池温度上升至200°C后,促进电解液气化分解,电池发生剧烈燃烧及爆炸。 固态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更宽,耐热性更好。固态电池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50℃-120℃,与普通锂电池相比具有更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同时,由于固态电解质具有耐高温、不可燃、绝缘性好的特性,在受热过热时,固态电池不易产生短路问题,安全 性能大大提升。 图表3:液态电池过热相关反应 资料来源:《锂电池安全性多尺度研究策略:实验与模拟方法》,万联证券研究所 1.2.2高能量密度:兼容高比容量正负极,电池结构优化 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接近极限。电池能量密度与电极材料相关,近年来,液态锂电池技术升级加速,正极、负极材料持续迭代,电池能量密度也不断提升。正极材料方面,材料体系从磷酸铁锂向能量密度更高三元发展,而三元电池内部,也从333到 523,再到811,不断改善。负极材料方面,早些年锂电池的负极普遍采用石墨,现在加入了硅,借助硅碳负极,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取得了一定提升。目前,液态锂电池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200Wh/kg以下,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200-300Wh/kg之间,材料的潜能基本被挖掘得接近极限值。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500Wh/kg以上,有望实现能量密度极限的突破。相较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极限更高。根据财经十一人数据,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范围约为150-300Wh/kg,半固态电池约350Wh/kg左右,全固态电池可以达到500Wh/kg以上,能量密度有望实现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