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深圳市标准化协会]: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领域标准规则衔接研究-以供应链物流为例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领域标准规则衔接研究-以供应链物流为例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领域标准规则衔接研究-以供应链物流为例

深圳标准理论研究项目 深圳市标准化协会2023-10-19 引言3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5 一、研究背景5 (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5 (二)供应链标准化建设7 二、研究意义10 (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领域高质量发展10 (二)促进全国供应链标准化和市场一体化11 (三)促进标准制度型开放和国际化水平12 第二章国内外供应链标准规则衔接现状14 一、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14 (一)供应链的定义14 (二)供应链发展的四个阶段15 二、供应链标准的研究现状19 (一)国际方面19 (二)国内方面29 第三章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物流标准化现状及存在问题36 一、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基础设施发展现状36 (一)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37 二、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物流标准化情况41 (一)广东物流园区标准化现状42 (二)香港地区物流标准化现状43 (三)澳门地区物流标准化现状46 (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组织的物流标准化建设情况46 第四章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标准化规则衔接的实施建议68 一、贯彻落实国家物流标准规划69 二、建立健全物流标准体系71 三、以标准化带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和社会化73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标准化衔接75 附件一:国际标准清单76 附件二: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物流委员会116 附件三: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标准研制清单186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范围最广、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大湾区供应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其经济发展、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版图、民族团结统一、提升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着力推进各区域协调统一发展,形成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规划并推进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总格局,全国区域发展协调同步性不断增强。十九大报告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系统化、全盘性和全方位的视角,提出今后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各层面区域战略的全局性、联动性和引领性,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开创中国区域性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推进区域性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要形成全面主动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探索大湾区标准规则衔接机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工作,以标准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推进粤港澳三地重点领域标准互认互通,对构建开放式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准发展平台,将标准化作为参考要素之一,有效有力地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域内市场一体化的微观阻力,提升粤港澳 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整体水平,为我国区域性平衡协调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助力构建全国全区域统一大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现代供应链的产业土壤和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货邮吞吐量已经远高于东京、纽约和旧金山湾区等世界知名地区,稳排在世界第一。大湾区内顶级港口扎堆,聚集了全中国80%以上的供应链企业,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产业集群,物流运输体系极其发达,经济发展潜力和居民消费潜力十分巨大,为供应链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腹地和优秀的产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和三个关税区特点,形成了开放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在实践中,由于物流供应链存在着制度和标准的不统一,难以避免出现实现有效衔接的劣势。因此,在探索“一国两制”背景下制度性软环境在行业标准、商事规则和仲裁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衔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背景 (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随着“十三五”战略的出台,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正式确立的标志。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纽约湾区。2019年2月 18日,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落实“一国两制”原则,充分发挥粤港澳独特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通过不断深化粤港澳地区合作共融,深化香港与深圳、澳门与珠海、广州与佛山的深度合作,加紧广佛同城化一体化,提升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参与深度国际合作,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然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具有优秀的城市群内涵,在经济发展转型之期,大湾区内部各城市已然形成互为依托、紧密结合的复杂关系。 同时,在全球湾区经济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跨越不同监管体系、政治制度、法律基础和商业制度的大区域经济体。因“一国两制”,大湾区内资金、人员、货物及信息等要素的自 由流通也确实会面临一定的制度性约束与障碍。虽已有“一地两检”等创新与探索,但内地在营商环境和管理制度、对外关税水准和要素开放程度等方面短期内难以与港澳或国际一致。 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背景条件下,探求寻求适合粤港澳三地同频发展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全新命题。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实践中较为典型和有效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提升制造业产能,主动承接国际各产业转移,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积极奠定了“世界工厂”地位。随着5G与新一代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传统供应链产业已发展到现代供应链新阶段。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着发展现代供应链的优异产业土壤。大湾区内顶级港口聚集,不仅伫立着中国80%的供应链企业,还拥有300多个各具特点、实力强大的产业集群,物流运输体系非常发达,居民消费潜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为供应链产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产业基础和富饶的发展腹地。 当前,粤港澳三地均已形成高度发达、互为联通的产业集群,呈现明显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主体竞争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要加快湾区供应链产业发展,“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以突出的供应链优势促进产业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基于市场机制探索跨越经济制度差异,降低区域制度性成本,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供应链谋求快速发展,努力建 设国际物流枢纽时,如何站在全球供应链角度上,着力提升区域物流能力,助推粤港澳经济同步发展,使其具备连接世界的能力,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枢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供应链标准化建设 衡量供应链管理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构成供应链的企业的能力和资源的结合度以及关注顾客的满意度。 按供应链要素分类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 为加快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要素的流动,为精确快速地采集传送信息,以标准化来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商业伙伴间的数据交流共享,切实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精确匹配,已成为现代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必要要求。 我国虽已认识到标准化是供现代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措施之一,且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较为滞后。尽管我国已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应用推广仍存在问题。除《商品条码》应用较顺畅外,其他标准的应用不乐观,以《储运单元条码》为例,应用正确率不足20%。其实在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中,标准统一的商品信息对供应链中成员的信息交换共享十分重要。当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都已建立独有的商品 信息数据库,但各企业数据库不仅定义、名称、类型等均不一致,尤其是信息交换方式不一致,导致信息流传递受阻,被动形成“信息孤岛”。 第二,供应链物流运输过程种的基本设备不标准。在其他先进国家,例如仓库货架、集装箱尺寸、集装箱中卡车和托盘的尺寸等都已经全面配套。但反观我国,有些企业采用欧美标准,有些采用日本标准,还有少量企业实行自定义标准。国家原不够重视,只有集装箱这一领域相对标准化,但集装箱的普及率仅40%只有。仅托盘非标准化的状态,就可能会带来仓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效率不对等。在整条供应链中,除了托盘这类“看得见的非标准化”,还存在着“看不见的非标准化”。或者说仅少部分环节标准化,但整个供应链的标准既不统一也不连续,仅有个别无法打开融通的局面。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是国务院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的里程碑式的指导性文件。该意见提到“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全过程,包括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为供应链创新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对提升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健全依据标准实施科学有效监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 应用标准化手段加强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与“发挥关键技术标准在产业协同、技术协作中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制度,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使商品资源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持续流动,加速创建规范性强、公平程度高、开放水平高的全国性质的市场体系。全国一盘棋的大市场化体系建设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成为统一的制度软环境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0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标准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旨在加强标准化工作效果,促进质量提升,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及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例要求,建设先进标准体系,要推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要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的工作机制。 同时,为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部署,深圳标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深圳标准发展“十四五”规划》并明确指出,要在绿色供应链和智慧物流等前沿领先领域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团体标准品牌,实现新业态新模式。该规划为深圳供应链标准化领域指 明了目标,为深圳供应链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全力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并在供应链等领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现代服务业标准试点项目,创先打造全国空白领域的标准示范引领。 二、研究意义 (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领域高质量发展 “一国两制”制度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加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作互通需要各城市具有自身定位,明确地合作共融和优势互补,这需要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世界三大湾区经济都主要是利用港口优势,由此可见,供应链物流建设对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构建供应链体系,能进一步拓宽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空间,畅联沟通渠道,高效流动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领域标准规则衔接尤为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各产业协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自由流通,而物流是体现提供商品流通的基本效用。因此,物流标准化是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先行的部分。2018年10月,世界著名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的建 成大大缩短了粤港澳三地的时空距离,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运输”“物流”和“交通”三词出现的频率依次是10次、16次和30次,由此可见,物流标准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面临着三大挑战,即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制度的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