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有后盾吗 ?马来西亚的混合方法分析 M Niaz Asadullah Monica Biradavolu Vijayendra Rao Kenneth Simler 政策研究工作文件 10968 Abstract 这篇论文揭示了马来西亚的一个悖论,可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收入贫困和不平等的显著减少,但该国普遍存在着不满情绪。论文首先通过多种数据详细记录了马来西亚“奇迹”的各个方面。然后,通过定性、开放式焦点小组讨论深入分析马来西亚公民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不满的根源。研究发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收入与支出的巨大“不平衡”、对双收入和多份工作的依赖增加、债务负担加重、压力增大以及族裔间的分化加剧等问题。文章认为,马来西亚悖论可能揭示了经济增长背后的更普遍问题。 这篇论文是由发展研究组(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下的发展经济学部门所产。它是世界银行为提供其研究的开放访问并为全球的发展政策讨论做出贡献的一项更大努力的一部分。政策研究工作论文也在网上发布于http://www.worldbank.org/prwp。作者可以通过vrao@worldbank.org联系。 该政策研究工作论文系列传播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成果,以鼓励就发展问题交换意见。该系列的一个目标是尽快发布这些发现,即使展示尚未完全打磨。这些论文应标注作者姓名,并据此引用。本文中表达的观点、解释和结论完全是作者的意见。它们不一定代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组织的观点,也不一定代表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成员或他们所代表的政府的观点。 有经济增长的背景吗 ? 马来西亚的混合方法分析 M Niaz Asadullah1Monica Biradavolu2Vijayendra Rao3肯尼思 · 西姆勒4 1 : 雷丁大学 , 英国 ; IZA , 德国 2 : QualAnalytics 3 : 发展研究小组 , 世界银行 4 : 世界银行 关键词 : 增长; 不平等; 贫困; 定性分析; 马来西亚D63, I32, O53.JEL: : 该文件的早期版本已在世界银行提交Acknowledgments 马来西亚办事处(2020年1月),伦敦国王学院(2022年12月),印度加尔各答马丁· 拉瓦利翁贫困与不平等研讨会(2023年12月),以及菲律宾马尼拉包容性增长会议(2024年7月)。我们感谢Shah Faiez、Emanuella Galasso、Peter Lanjouw、Sylvie Lambert、Apurva Sanghi、Rinku Murgai、Michael Woolcock和Paul Segal提供的评论,感谢Richard Record鼓励我们对马来西亚福祉进行定性研究,感谢Martin Ravallion建议探讨相对于绝对收入的相对收入偏好。我们特别感激两位匿名审稿人和编辑Sylvie Lambert提供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使论文有了显著改进。Stella Marie Ambrose、Fathin Amelina Fazlie、Kausalya Nagaraja、Jack Wong、Jo Ann Lee、Prem Anand Raj、Farihah Fahmy、Theresa Chan Siew Yoong、Wan Muhamad Nazhif WanYusoff和Maryam Lee出色地完成了焦点小组讨论的工作。本报告中的常规免责声明适用。 1. Introduction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阐明一个马来西亚特有的悖论,这一悖论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有所启示。马来西亚因其实现高GDP增长的同时伴随收入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显著减少而备受赞誉(Stiglitz, 2007;Ravallion, 2020a, 2020b;Rongen等, 2024)。然而,在2018年的标志性选举中,领导国家长达60年的国民阵线联盟被选出了权力,而反对党联盟(Pakatan Harapan)取而代之。2018年选举的结果与多项公共意见调查结果一致,这些调查显示公众对治理状况存在极大的不满。在2022年的选举中,反对党联盟继续作为“大联盟”的一部分保留了权力。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多样化的数据记录了马来西亚“奇迹”的各个方面。随后,我们借鉴来自全国不同地区56个焦点小组的定性、开放式讨论结果,深入挖掘并分析马来西亚公民对这些变化的看法、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的不满来源。我们发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人们不得不依赖双收入和多份工作;债务负担不断增加;压力增大;不同种族之间的分歧加剧;同时感到种族和地域上的排斥感。 我们argue认为马来西亚悖论可能揭示了经济增长阴暗面的一些更普遍的特点。为了解释我们的发现,我们借鉴了 卡尔·波拉尼(1944年)和弗雷德·赫希(1976年)的工作。波拉尼的著作《大转型》近年来再次引起了社会学家(例如Block和Somers,2011年)和经济学家(例如斯蒂格利茨,2001年)的兴趣。总的来说(尽管可能略去了他逻辑的深度和复杂性),波拉尼的观点是,经济生活,尤其是市场,始终深深嵌入社会和政治关系之中。他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如自由经济学家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并且“这样的机构若长期存在,将不可避免地摧毁人类社会的核心。” 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理论可能适用于旨在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但对于他所说的“虚构商品”——土地、劳动和金钱——则不适用。土地、劳动和金钱需要政府的监管保护,以创建民主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对于波拉尼而言,通过解除经济监管和政府控制来追求经济增长,会将个人和家庭从保护性的、互惠的社会机构中剥离出来,使他们处于受制于匿名市场控制下的不利地位,这些市场由富有且政治上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掌控,从而引发不满和社会动荡。1 此版本 : 2024 年 2 月 15 日 弗雷德·赫希(1976)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存在“社会增长的限制”。赫希的工作在经济学家中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他首次尝试理解经济的增长可能受到相互依赖的偏好所限,这些偏好会产生负面外部性,从而导致“社会稀缺”。2在《罗马俱乐部》报告引领下,关于物理和环境“增长极限”的担忧成为公众辩论的焦点(Meadows等,1973),Hirsch 认为除了可能的物理增长极限外,社会限制也可能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影响福祉。 希契的观点(再次强调总结复杂书籍时伴随的所有注意事项)如下:当经济增长达到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水平后,“对具有公共(社会)性质的商品和设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活跃”(Hirsch 1976,第4页)。这是因为“个人从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他人消费的程度”(Hirsch,第2页)。 相互关联的偏好也导致从对“性能”的竞争转向对“位置”的竞争,换句话说,对“地位商品”的偏好增加。3因为别人的消费把你排挤在这个零 - 此版本 : 2024 年 2 月 15 日 -sum game,普遍的增长导致“拥堵”和“社会稀缺”,而你的福祉“越来越依赖你在经济阶层中的相对位置”,这造成了“富裕的悖论”,即尽管大多数人可能在物质上更好,但他们仍然感觉更糟。消费者个人发现他们对社会稀缺商品和服务的访问取决于相对而非绝对收入。决定性因素是个体在购买力分配中的位置。(Hirsch,第6页)这一过程导致了幸福感的丧失;“……在满足以前主导的物质需求方面,富裕带来的挫折感正是其成功的结果。”(Hirsch,第7页) 赫施在书中提供了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们将突出两个重要的例子:(a) 教育变得越来越受到社会拥挤的影响,因为其价值现在取决于你的资质而非受教育年限,因为社会已经发展到几乎每个人都受过相当好的教育的地步。(b) 共有资源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是免费且易于获得土地、水资源和清洁空气,但随着经济增长,这些资源变得私有化并出现拥堵现象,以至于人们需要支付高昂的价格才能获得过去免费的如绿地和空间等。 经济增长中的长期经验研究传统分析跨国宏观数据,认为增长在多个维度上促进了福祉(例如,Barro, 1997)。在更复杂的分析中,Dollar和Kraay (2001) 分析了来自92个国家长达40年的面板数据,提出“增长对贫困人口有利;”贫困人口的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按比例上升。 平均收入。埃斯利(Easterly, 1999)分析了涵盖40年时间跨度的四轮面板数据的大样本国家的81项福祉指标,并发现,在不考虑国家固定效应的情况下,81个指标中有61个显示出强烈正相关关系,12个显示出负相关关系。仅考虑国家固定效应时,只有10个指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他推测,诸如“自然资源禀赋、沿海地理位置、族群分化、社会基础设施、气候和法律制度等固定因素可能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收入和生活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供了与现有文献不同的视角,通过记录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若干负面影响。在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收入上升的同时可能出现较低水平的幸福感,从而产生“受挫的成就者”(Graham 和 Pettinato, 2006;Brockmann 等人, 2009;Knight 等人, 2022)。富裕社会也可能有面临社会排斥和低生活水平的公民(Campbell 等人, 1976;Devarajan 和 Ianchovichina, 2018),并且有研究显示 GDP 增长与社会指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例如,Victor, 2019;Bleynat 等人, 2021)。早期的研究探讨了增长的社会成本(Crafts, 1997;Offer, 2006)以及公民不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例如,Rodrik, 1999;Cerra 等人, 2021)。 此版本 : 2024 年 2 月 15 日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并直接分析马来西亚公民的声音来为这一文献做出贡献。我们进行的重点群体讨论会(FGDs)的记录回答了五个广泛的问题,分别是:(a)代际流动性,(b)生活成本,(c)政府和私营部门的作用,(d)抱负,以及(e)相对于绝对收入的相对收入偏好。这种定性的生活质量评估覆盖了马来西亚的三个地理区域——雪兰莪州富裕且城市化的郊区、马来半岛东海岸相对较贫困的特尔纳鲁州以及位于东马婆罗洲岛上的沙巴州。在族裔多元化的雪兰莪州,我们还与占主导地位的三大族群—— bumiputera、华人和印度人——进行了交流。4 我们的论文既直接也间接地受到了马丁·拉瓦利耶的影响。我们基于他对马来西亚贫困和不平等的研究(Ravallion, 2020a 和 2020b),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测量研究(例如,Ravallion 和 Chen, 2003),以及他认识到幸福感可能由非经济性的主观因素驱动的认识(Ravallion 和 Lokshin, 2000;Pradhan 和 Ravallion,2000;Ravallion, 2012)。更为直接的是,马丁建议我们在焦点小组中加入一个关于受访者对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偏好的问题(他在乔治城大学的课程中使用过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这些回应, 此版本 : 2024 年 2 月 15 日 这个问题,以及随后在论文后半部分进行的小组讨论。我们的论文也受到了从底层出发运用定性方法理解生活水平这一日益增长的研究文献的影响(例如,Kanbur, 2003;Morduch和Schneider, 2017;Rao, 2023)。5 本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在第 2 节中,我们使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集,重新审视马来西亚奇迹的官方账户。在第 3 节中,我们分析了焦点小组的定性数据,在第 4 节中,我们利用我们的定量和定性发现以及 Polayi 和 Hirsch 的工作来得出一些关于为什么增长可能存在底面的见解。第五部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