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机器人专家交流20241106 摘要 •萨迪斯公司于2024年4月启动机器人项目,目标是开发与汽车相关的机器人和实现工厂劳动自动化。项目由23人组成的团队负责,隶属于凤凰智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前瞻研究部,预计总投入约2,500万元。 •公司已立项三个机器人项目,包括消费级小狗D1、工业级大狗D10、人形双足机器人R1和轮式人形机器人R100。截至2024年10月,所有项目均已完成概念验证(POC),并实现了顺畅行走。 •公司在机器人项目中主要花费集中在外购机器人本体上,包括十几台宇树02机器狗和两台宇树H1双足机器人,总费用接近100万元。选择宇树公司作为供应商可能是由于其技术优势或其他方面的考量。 •公司计划在2025年6月底实现机器人量产,但尚未明确具体数量。目前仅确定需要达到量产标准,即将产品放到流水线上进行大规模生产,每天生产几十至几百甚至几千台。 •公司尚未明确产品的具体目标、应用场景和市场定位,研发团队、产品团队和开发团队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清楚机器人需要设计哪些功能和指标。 •公司目前在机器人项目中尚未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因此还没有具体的投产数比或成本控制指标。现阶段,公司尚未设定产品目标,因此无法进行投入产出比或产量等方面的评估。 Q&A 请介绍萨迪斯公司机器人项目的启动背景、团队构成及未来规划。 萨迪斯公司于2024年4月启动机器人项目,创始团队由23人组成,隶属于凤凰 智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前瞻研究部。公司预计总投入约2,500万元,截至2024年 10月已立项三个项目,花费不到500万元(不包括人员工资)。机器人项目在公司内部保密,部门位于五云湖总部三号楼三层,使用特殊门禁卡。组织架构包括部长一名、产品设计组6人、硬件机械手组4人、应用软件和平台组13人(分为应用平台和软件8人及运控5人),以及AI组1人。产品计划方面,公司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开发与汽车相关的机器人,因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汽车;二是工厂劳动自动化。最终确定了四个SKU:消费级小狗D1、工业级大狗D10、人形双足机器人R1和轮式人形机器人R100。截至2024年10月,各SKU均已完成概念验证(POC),并实现了顺畅行走。 公司对各类机器人的投资分配情况如何? 公司最初计划投入2,500万元用于机器人项目,但具体花费分配并未详细说明。各个子项目逐步立项,并严格报销。主要花费集中在外购机器人本体上,包括十几台宇树02机器狗和两台宇树H1双足机器人,总费用接近100万元。其中每台机器狗价格在5至10万元之间,每台双足机器人大约80万元。 为什么选择宇树公司的本体作为第三方供应商? 选择宇树公司的具体原因不详,但可能是由于其技术优势或其他方面的考量。在采购后,有些本体被拆解用于进一步研发。 公司对量产目标有何具体规划? 公司设定的重大目标是到2025年6月底实现量产,但尚未明确具体数量。目前仅确定需要达到量产标准,即将产品放到流水线上进行大规模生产,每天生产几十至几百甚至几千台。这与传统汽车行业的量产标准一致,而非仅生产几百至几千台即算作量产。因此,目前没有详细的年度生产数量规划,仅明确必须实现流水线上的持续生产。 目前在机器人量产方面,产品的具体目标、应用场景和市场定位是否已经明确? 在决定量产的同时,实际上并没有明确产品的具体目标、应用场景和市场定位。这些关键问题尚未由市场团队进行梳理或决定。因此,目前研发团队、产品团队和开发团队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清楚机器人需要设计哪些功能和指标。由于缺乏方向,无法确定最终方案,只能凭直觉尽量生产一个可能有用的机器人。如果公司稍后有了明确决定,再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确定产量,更无法制定3年或5年的计划。 领导层为何急于推动机器人项目,而项目启动时间又为何如此仓促? 领导层急于推动这个项目,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整个项目在4月份才开始启动,一切都刚刚起步。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这个决策来自总公司,而不是由前瞻研究部部长牵头。部长级别在生产型企业中属于中层领导,相当于互联网企业中的经理,还不到总监级别。因此,总公司的高层具有更强的话语权。 总公司有哪些高层在推动这个机器人项目?是否与华为有合作? 对于具体是哪些高层在力推机器人项目,目前并不清晰。据了解,对该项目比较关心的是赛维斯公司的太子爷,但最终做出量产决策的是赛维斯公司的董事长张大张。然而,从项目开始到现在,并没有与华为进行任何会议或接触,也没有任 何合作迹象。 对比市面上的主流产品,目前机器人的性能和进展如何? 经过半年的研发,机器人的四足和两足腿部运动控制已经非常稳定,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上达到了及格线甚至略超及格线。在2024年北京机器人大会上,大多数展示的机器人表现不佳,经常摔倒或撞到人。因此,半年内实现腿部运控稳定已属不易。此外,中国所有机器人的手部功能普遍较弱,而S公司也刚开始手部研究。目前分三个部门分别采用模仿学习、深度学习和VR技术进行研究,相信一段时间后会有显著成果。总体而言,S公司的腿部和手部功能完成后,应能达到90分以上水平,有望进入中国第一梯队甚至名列前茅。 在大模型方面是否存在挑战?S公司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大模型方面存在重大挑战,这对于S公司来说也是相对困难的一点。为了推进相关项目,我们与成都的大模型团队进行了交流。然而,该团队仅做过微调训练,没有完整训练经验,这表明在大模型领域还需进一步突破。这一点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持续关注与投入资源以解决相关问题。 赛力斯在汽车AI架构设计中的表现如何? 赛力斯在汽车AI架构设计中采用了科大讯飞的技术,其前端使用了科大讯飞的硬解和软解模块,所有信息处理后直接上传到科大讯飞的AI云进行反馈。这种方式使得赛力斯的“你好小赛”功能背后依赖于科大讯飞的云服务。尽管如此,我们展厅展示的AI系统在性能上优于赛力斯,这也得到了他们工程师的认可,他们认为我们的demo效果更好。因此,赛力斯要成为行业内顶尖企业(95分以上)几乎不可能。 赛力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赛力斯公司可能会专注于其擅长的机器人硬件和软件技术层面,而不涉及更高层次的开发。他们可能只负责机器人硬件和软件基础部分,而将复杂部分交由其他公司处理。这种策略使得当有强大的机器人AI出现时,只需将其与硬件结合即可实现智能化功能。 国内其他汽车厂商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 国内许多汽车厂商,如小鹏和比亚迪,也在涉足机器人领域。小鹏机器人的双足调试由一位曾与我们部长共同创业过的人士完成。然而,这些企业是否比赛力斯更具优势尚未可知。总体来看,国内汽车厂商利用其经验进入机器人领域是一个趋势,但具体竞争优势还需进一步观察。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贵公司的进展如何? 我们目前采购的是榆树本体,并且需要外购手部零部件。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关键项目,由VP级别领导关注并参与决策。在10月初,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首次接触国内供应商,包括川渝及江浙沪地区的一些企业。虽然优先考虑省内企业,但如果产品不能满足要求,我们仍会选择其他供应商,以确保生产出最好的机器人。 贵公司与地方政府及大学有何合作? 我们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并得到了一定支持。目前凤凰智创国际正与四川一些大学合作申请国家级聚生智能机器人的项目。此外,公司还获得了特利斯和政府基金的投资。这些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项目进展。 目前机器人项目的算力情况如何?具体有哪些计划和实施细节? 在机器人项目中,算力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制定相关计划时,召开了详细的会议,并与汽车硬件组的同事一起排查了所有可能运行的应用和平台组件,对每个组件对CPU和GPU的算力需求进行了全面统计。具体来说,盲跑运控仅使用CPU,不需要GPU;AI运控则需要不到100套GPU;导航系统需要100多套GPU,而AI系统对算力要求更高,单靠NX芯片无法满足需求。为了应对这些需求,我们设计了一种外插板方案,即在SOC板上集成一定数量的CPU和少量GPU,通过外插引线连接到机器人的其他部分。这种设计可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算力模块。例如,如果产品在发布前需要增强导航能力,可以增加一块NVIDIANX板,该板可以同时支持导航和运控功能。我们的机器人分为几个级别:基础级别只包含一块CPU,不使用外插板,所有AI计算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中级别包括一块NX外插板,用于本地运行基础导航或运控功能;高级别则可能包括两块AGX外插板,以实现本地AI、导航和运控功能,从而无需依赖云端计算。此外,我们还提供开放型ROS环境,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根据自身应用需求,在第二个插槽上添加自己的算力模块,如NVIDIANX或AGX。 未来几年内是否有新的硬件升级计划? 是的,根据英伟达团队介绍,他们计划在2027年左右推出名为“雷神”的新型芯片,其接口与AGX相同,但算力可能达到1,000套次甚至更高。因此,我们也考虑在未来将该芯片作为潜在升级选项,以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整体计算能力。 当前机器人的成本结构如何?如何控制成本以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我们设定了机器人售价范围为1万至1.5万元人民币。如果选择增加NVIDIANX外插板,每块售价约5,000元,这将使总成本接近1.5万元。而AGX更贵,因此通常不会默认配置。我们当前测算,中配或高配版本基本上会配置一 块NX外插板,使得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管前期研发阶段不考虑成本问题,但VP建议我们专注于功能实现,并参考赛力斯M9车型成功经验,即高价产品也能找到其特定市场定位。因此,我们暂时不担心价格过高的问题,而是优先确保产品功能完备。在量产阶段,会通过优化供应链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寻找零部件供应商合作等。目前,一台完整机器人本体造价约80万元人民币,但随着量产推进,这一数字有望显著下降。 公司在机器人项目的考核方面是否已经有明确的标准?例如,投产数比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何? 目前公司内部对机器人项目尚未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因此还没有具体的投产数比或成本控制指标。现阶段,我们尚未设定产品目标,因此无法进行投入产出比或产量等方面的评估。 公司未来是否计划与华为合作,以提升在大模型和芯片领域的能力? 是的,公司确实考虑过与华为合作,因为我们在大模型和芯片领域目前并不具备顶尖能力。我们的部长等高层已经开始寻求其他大模型合作伙伴,并且已经接触了国内几家技术领先的公司,但尚未与华为进行接触。 英伟达在芯片生态系统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公司是否会利用这些优势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英伟达在芯片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视频算法项目上表现突出。例如,我们工程师使用英伟达N叉板子时,发现其内置的软件能够快速识别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内容,并标注出物体类别及相关信息。此外,英伟达还介绍了其飓风智能AI大脑“古路头”,该AI具有强大的算力和泛化能力,目前正在国内两家顶尖机器人厂商进行测试。如果测试顺利,将可能实现硬件适配,使得机器人无需额外训练即可执行复杂动作。这一技术进步将极大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 目前的大模型对机器人智能化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当前的大模型主要面临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经过大量训练后,机器人的某些部位可以实现特定领域内的泛化,但这种泛化仍然局限于特定硬件配置。例如,不同长度和重量的大腿或手臂需要重新适配和训练。理想状态下,真正智能的大模型应当具备更高程度的通用性,无需针对每个新硬件进行单独训练,只需通过观察人类动作视频即可控制整体机器。这种高级人工智能可能需要达到ATI (AdvancedTrueIntelligence)水平才能实现,但具体何时能够实现仍是未知数。 特斯拉在机器人领域的展示和实际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目前AI模型在实现这些效果上还需要哪些改进? 特斯拉每次展示的机器人动作通常是通过人类远程操控或摆拍实现的,而非完全依赖AI模型。要达到特斯拉展示中的效果,AI模型仍需大量改进。目前中国厂商与世界顶级目标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