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上海证券]: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点评:聚焦化债,隐债压力大幅缓解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点评:聚焦化债,隐债压力大幅缓解

2024-11-10张河生上海证券F***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点评:聚焦化债,隐债压力大幅缓解

证聚焦化债,隐债压力大幅缓解 券 研——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点评 究事件 报日期: 告 2024年11月10日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 分析师:张河生 Tel:021-53686158 E-mail:zhanghesheng@shzq.comSAC编号:S0870523100004 相关报告: 《美联储如期降息,过山车行情演绎》 ——2024年09月19日 《社融增速企稳,债市反响积极》 ——2024年08月15日 《社融增速回落,债市做多动能增强》 ——2024年03月18日 政策点评 举行了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 主要观点 地方专项债务限额提升6万亿,分三次每年2万亿置换隐债。我国对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要将其所有政府债务纳 入限额,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做好政府债券的发行、兑付工作。 由于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而当年限额为 42.17万亿,发债空间为1.43万亿。根据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发言,2024年已经安排1.2万亿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以及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所剩空间并不多,因此一次性增加6万亿债务限额。 为了便于操作,6万亿债务限额全部为地方专项债限额,当前地方专项债务限额为29.52万亿,此次会议后为35.52万亿,而且这6 万亿全部用于置换隐性债务,但是是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 万亿。 4万亿地方专项债额度置换隐债,2万亿棚改隐债执行原合同。新增的地方专项债也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化债,2024-2028年每年 安排8000亿新增专项债资金置换隐债,合计安排4万亿置换隐债。由 于2023年底隐债规模为14.3万亿,这两项操作置换了10万亿,还剩 4.3万亿隐债。 第三个就是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改隐债按原合同偿还,这部分 是2万亿。因此,14.3万亿隐债只有2.3万亿需要在2024-2028年依 靠地方政府自己去消化应对,计算下来平均每年消化4600亿,相较三 项政策前的2.86万亿大幅减少。 化债思路四个转变,腾出资源、时间精力谋发展。 政策点评 我国化债思路有四个方向的转变:主动化解、整体性除险、全部规范透明化以及防风险促发展并重。 近三年8.4万亿隐债显性化后地方燃眉之急得到解决,地方化债压力大幅缓解;而且由于法定利率低于隐债利率,置换隐债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财政部估算2024-2028年可以节省6000亿利息支出。地方政府的隐债绝大部分被置换后,用于化债的资源、时间精力就可以更多用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追求高质量发展等。 三个手段预防新增隐债。 隐债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预防新增隐债。通过更全监测口径、更强的预算约束以及更严格的监管问责等三个手段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相对G20与G7国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提升空间。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 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大幅低于G20与G7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与123.4%。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债务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聚焦化债,并未提及预算调整、新发特别国债与消费刺激增量政策。 此次会议聚焦化债,并没有涉及到年初公共预算调整,即没有增发国债或修改赤字率目标;同时也未提及新增发行特别国债,以及没有涉及到增量消费刺激政策。我们认为这次会议不足以大幅提升当前投资者风险偏好,但是并不代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会有增量政策,因此在增量政策预期持续存在的背景中,投资者风险偏好可以保持较高的状态,股票市场看多情绪得以延续,但是债市也不会因此出现大跌,未来有望呈现股债双牛格局。 风险提示 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出现波动;国内消费提振难度大; 国内一线城市地产销售好转可持续需观察。 政策点评 分析师声明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勤勉尽责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并保证报告采用的信息均来自合规渠道,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作者的研究观点,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此外,作者薪酬的任何部分不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 公司业务资格说明 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投资评级体系与评级定义 股票投资评级:分析师给出下列评级中的其中一项代表其根据公司基本面及(或)估值预期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指数表现的看法。 买入股价表现将强于基准指数20%以上增持股价表现将强于基准指数5-20%中性股价表现将介于基准指数±5%之间减持股价表现将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 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行业投资评级:分析师给出下列评级中的其中一项代表其根据行业历史基本面及(或)估值对所研究行业以报告日起12个月内的基本面和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指数表现的看法。 增持行业基本面看好,相对表现优于同期基准指数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相对表现与同期基准指数持平减持行业基本面看淡,相对表现弱于同期基准指数 相关证券市场基准指数说明: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港股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美股市场以标普500 或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为基准。投资评级说明: 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投资者应区分不同机构在相同评级名称下的定义差异。本评级体系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投资者买卖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应阅读整篇报告,以获取比较完整的观点与信息,投资者不应以分析师的投资评级取代个人的分析与判断。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引用或转载。如经过本公司同意引用、刊发的,须注明出处为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或其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和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或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或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关联机构无关。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也不应当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