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同时也是受经济发展、技术变革、社会文化等多元因素深远影响的行业领域。毕马威全球网络拥有全球视角和全球资源,多年来持续关注各行各业的动态和趋势。2020年10月,毕马威国际发布了《全球变局下,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报告,对发达国家国际教育生源预期降低、数字技术变革对高等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高等教育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在关注国内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同时,也结合毕马威国际发布的《全球变局下,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报告,简要阐述国际高等教育的现状、挑战和趋势等内容。 机遇之窗:解码中国高等教育产业未来蓝图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等教育实现高速增长,全球众多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规模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扩张趋势。自2001年起,全球高等教育开启新一轮的大规模扩张,受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驱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持续攀升。至2023年,全球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2.64亿人(图1)。目前,全球平均每三名年轻人中就有一人接受高等教育,欧洲和北美超过四分之三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充实个人生活、国家建设、社会福利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1 全球高等教育在成本与收益方面的矛盾持续升级 高等教育的回报率逐渐降低。根据2020年一项关于11个地区大众对高等教育态度的调查,61%的受访者表示学位的价值相较于十年前有所贬值,56%的受访者认为上大学的收益超出了其所需投入的成本;在英国,仅有44%的人持有相同的意见。更具体地说,英国的调查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从未来收入潜力的角度来看,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位并未能提供与之相称的价值,意味着选择攻读这些学位的学生,如果他们未曾踏入大学校门,其经济状况甚至可能会更为优渥。 教育回报率下降的同时,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债务却持续增长。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学费的上涨幅度远高于当地的通货膨胀程度。经合组织2020年6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3个受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1995年至2015年期间,计入通货膨胀后,学生的高等教育人均支出翻了一番。而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近二十年来,学生贷款已成为美国家庭中增长最为迅速的债务类型。在美国家庭全部债务中,2004年学生贷款占比只有3.8%,2021年已经升至10.1%。此外,人口老龄化和医疗保健政治化抢占了大量的公共资金和社会关注,导致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削减大学教育的公共支持资金。这些资金的削减,叠加高等教育学费的上涨,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债务负担。 全球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方面也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加速推进,企业越来越需要能够立即投入工作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招聘那些无需额外内部培训的毕业生。然而,现实情况是毕业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不少雇主坦言,他们需要的雇员技能是大学不直接教授的专业知识,而是诸如社交技能、情商、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和时间管理等软技能。 与此同时,数字革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以高性价比著称的在线教育模式的兴起。据预测,2018年至2024年间,在全球不同地区在线学习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7.5%至10.5%。面对这一趋势,多家传统大学由于组织结构的局限性或者文化层面的障碍,在此领域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入,但实际上其竞争对手已变得越来越强大,使得传统大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Ipsos, Fulbright Commiss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d King’s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ies: Perceptions impacts and benefi ts –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June 2020 Britton, J., Dearden, L., van der Erve, L. and Waltmann, B, The impact of undergraduate degrees on lifetime earnings,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February 29, 2020 Spending on tertiary education | OECD 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19 to 2022,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federalreserve.gov, Oct 2023 Arizton, E-learning market – Global outlook and forecast 2020-2025, January 2018 3低生育率下,单纯依靠国际教育无法支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美国本土入学人数持续下滑,但这一趋势一定程度上被国际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所抵消。 同样须依赖移民来维持人口增长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积极宣传入读本国大学将有利于移民申请。已脱离欧盟的英国宣布“对人才开放”,并为海外学生提供更长期的毕业后工作权。然而,国际学生的流动并非一成不变,当前的高流动水平恐难以为继。中国国内的大学体系正在迅速提升,成为另一个热门的求学目的地,而印度也计划对其中学后教育机构开展巨额投资。放眼全球,我们可能会看到教育需求从传统大学学习转向更多的职业和实用性教育。对于那些低生育率国家和地区中的大学而言,若继续依赖国际学生,则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其发展战略,同时致力于降低教育成本,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面临转型的挑战 近年来,教育行业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和灵活的学习模式的讨论层出不穷。起初,在线资源仅是面对面教育模式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存在。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课程的设计转变为“数字优先”的交付方式,并辅以必要的面对面人工辅导。数字技术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一变革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面文字形式,而是深度融合了视频、虚拟现实乃至全息影像等多元化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为各学科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并能够进行深度的学习分析,以支持学生的进阶学习。如果学生无需离家或脱产也能体验这种教育方式,那么高等教育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可以说,“客户时代”正对传统大学发起冲击。 2023年5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召开。大会发布了由全球大学创新网络(GUNI)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合作编写的世界高等教育报告——《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 报告认为全球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将主要聚焦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终身学习、国际化、教育公平与人文主义、制式创新和专业化治理等方面。结合毕马威国际先前发布的《全球变局下,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报告,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未来将出现以下相关趋势: 高等教育竞争无界化 高等教育机构将跨越自身传统市场区域,向其他领域的竞争对手拓展教育服务。同时,这些竞争对手也拥有相同的机遇进行反向渗透。根据目前发展趋势,这主要是指海外交付,目前境外机构通过线上提供的项目所受到的文化和监管阻力正逐渐减少,这也使得高等教育竞争无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耗时更短的课程和学位将更受欢迎 从学生需求看,未来乐于参与全程学位课程的学生将越来越少,更多学生将倾向追求微证书或微认证(micro-credential)、能力导向型教学(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微学位(nano-degrees)以及精选学位(curated degrees)等新兴学习模式。校园生活与教育本身将不再紧密,学费将照教学内容、校园体验等不同项目分别计费,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性地参与大学生活,从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这些概念在国际上比较超前,但尚未在高等教育中普及,也未被国内正式采纳和推广。目前,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微专业,旨在让学生有机会探索本专业的拓展领域或跨学科融合领域。 数字原住民一代会加速教育变革 “00后”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自降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数字生活就是一种原初生活。随着数字原住民群体的日益壮大,这些年轻人展现出卓越的数字化能力,无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输出,都显得游刃有余。因此,他们不仅更加开放地接受无界限的教育模式,而且对这种模式以及新型课程的需求也愈发强烈。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理论+实践”上的融合发展 未来,实践中学习的需求将持续攀升,将对传统大学模式构成严峻挑战。目前,许多大学在其标准业务与运营框架内融入了包含工作实践元素的高等教育,但此类模式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除了教学与健康科学类课程外,多数学位课程并未纳入长期的实习环节,而这恰恰是未来高等教育亟需填补的空白,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还是企业雇主而言,都存在着迫切的需求。 中学后教育的潜在发展方向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以创造理论学习和应用学习的新式融合。 终身学习的需求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数字化和新兴职业的变化下,求职市场供需错位的情况仍会存在。受职业需求变化的驱动,个人对于新技能的学习、技能的迭代升级以及职业培训的需求将日益增强。据估计,未来公众投入学习的时间总量将持续增长,而这一增长趋势主要由比大学生年龄层更大的成年人群体所引领,而非大学生本身。部分大学可能会探索并采用订阅式学习模式,即通过定期支付费用以获得访问一系列课程资源的权限,增强学生对特定教育机构的忠诚度,构建一种长期的学习伙伴关系。 让高等教育融入生活方式而不是被高等教育改变生活方式 虽然高等教育的人数持续增长,但追求沉浸式、仪式感、全日制和校内线下本科教育的年轻人群体在整个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将逐步减少。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不得不面对交通堵塞、停车位难寻、线下上课、手写考试答题、在拥挤的图书馆里找座位学习、然后再通勤回家等问题。然而,未来更多的学生将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兼顾兼职工作与家庭责任,他们渴望将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入个人生活之中,而非为了追求某种沉浸式教育体验而打乱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修订),高等教育不仅涵盖了包括大众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延伸到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领域。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既涵盖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学术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形式。和全球高等教育一样,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产业也在不断更新与重塑,面临转变与革新的挑战。 机遇之窗:解码中国高等教育产业未来蓝图 2.1.1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高等教育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在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进程通常被划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具体而言,当毛入学率低于15%,则认为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当毛入学率等于或大于15%时,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而当这一比例超过50%时,则认定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遍较高,多数在6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同样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视为重要衡量指标之一。2019年,教育部宣布中国如期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重要任务目标,直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1.6%。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断提高。直至2024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