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气候友好型表现评价研究
背景与意义
- 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吁,推动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
- 意义:通过系统性响应和评价,激励金融机构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升透明度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外经验
- 中国经验:
- 绿色银行评价:中国银行业协会开展的绿色银行评价,依据《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涵盖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与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
- 绿色信贷业绩评价:中国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绩效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
- 国际经验:
- 绿色债券评级:标准普尔的绿色债券评级。
- 奖项评选:如“十大绿色创新企业”评选。
评价指标框架
- 一级指标:目标战略治理、信息透明披露、气候风险管理、气候投融资业务、气候足迹管理。
- 案例性指标:气候投融资优秀案例评选和银行气候表现的公众印象。
模拟评价
- 案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政策建议
- 取得主管部门支持:确保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 专业委员会主导:组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审委员会,提升评价的专业性和透明度。
- 完善指标体系:不断优化评价指标、方法论和组织程序,使其符合国际标准。
- 逐步扩大范围: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扩展到全球金融机构。
- 加强数据收集:建立金融机构友好型表现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加强与绿色金融工作的衔接:确保评价活动与绿色金融工作的协同效应。
评价活动的意义
- 提升金融机构意识:增强金融机构对气候投融资的认识。
- 提高创新能力:推动金融机构提高气候风险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
- 提升透明度:提高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质量和气候治理水平。
- 监管支持: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形成社会氛围:提升社会各界对气候投融资的关注和重视。
数据来源
- 定性指标: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与信息披露。
- 定量指标: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贷款等。
通过上述研究,旨在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气候友好型表现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