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后疫情化危为机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执行摘要
全球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至今,已持续两年有余,尽管疫情高峰已过,但仍处于高位流行阶段。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7亿,日新增病例超过66万。疫情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化进程受阻,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经济复苏压力加大、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因此,绿色低碳转型被视作化危为机的重要手段,旨在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标准百姓福祉提升。
课题通过系统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影响,预测“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排放趋势,探讨绿色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研究支撑。
疫情对中国工业生产的影响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增速较上年下降近50%。汽车生产受影响最大,3月份降至50%;水泥行业次之,接近30%。4月前,各行业活动水平下降20%-50%;4月后,各行业基本恢复。从排放变化来看,北方地区采暖季延长2周,全国污染物排放量仍下降明显。1-3月,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4.5%、36.7%、20.5%,整体同比下降15%以上。各省污染排放同比下降幅度以湖北省为中心,向周边省市辐射并逐渐缩小,与疫情初期的扩散趋势一致。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的趋势和基本面未变,随着消费回暖、投资回升和出口增长,经济将回归潜在增长轨道。2020年,中国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年实际GDP增速为2.3%。2021年,随着疫情缓解和经济内生动力修复,中国GDP增速将有所补涨,全年预期在6%左右,各大机构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在7.5%-9%之间。
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景
“十四五”期间,中国GDP增速预计在5.2%-6.1%之间,年均增速约为5.5%。第二产业比重降至33%左右,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至60%左右。重点行业生产基数大、增长需求高、产业集中度低的特征未变,钢铁和水泥行业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电力、工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78.7%,连续第三年在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全球领先。在工业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和高耗能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发展的主线,推动碳密集型行业产业升级和改造,有利于工业排放提前达峰。
石化能源消费趋势
低碳转型情景下,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平台。一次能源需求预计在2025年达到56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达峰回落,202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需求中的占比降至51%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1%左右,取代石油成为第二大能源。2030年前后,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25%左右。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煤炭占比下降至39%左右。煤炭消费已进入峰值平台期,预计2025年后开始下降;石油消费增长趋缓,预计将在2025-2030年达峰;天然气有望持续增长至2040年左右。
空气质量改善
低碳转型情景下,预计2030年前末端措施仍可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而之后深度低碳能源转型将在未来中长期持续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2030年前,全国PM2.5年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约10%,考虑疫情及气象波动影响可能处于29-31微克/立方米之间;2035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下降27%,优于WHO第二阶段标准。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1%、29%、29%、29%。
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电力、钢铁和交通已成为中国减污降碳、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