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指数观察报告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最新指示,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等最新改革部署,民生智库就业促进研究中心提出构建综合性的、常态化、定期公开发布的中国就业指数,从发展带动、要素供给、就业服务三个支撑指标构建 指标体系,选取就业市场活跃、经济最具活力、人口聚集显著的50个代表性城市进行测算研究,从就业看到城市的产业发展、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分析城市就业工作的核心支撑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协同、城市就业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指数、发展带动、要素供给、就业服务 一、研究概况 (一)基于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变化、新挑战,提出就业指数研究构想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党的十 八大、十九大先后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2024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力解决结构性就 业矛盾;2024年9月份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和工作任务,提出了重点工作的方向和具体政策举措。 人口老龄化为就业带来新机遇新挑战。人口老龄化是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许多国家正在或即将经历的社会现状,人口老龄化对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机遇,重点体现在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用工需求的增长,延迟退休实施后,激发老年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人口老龄化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重点体现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社会发展会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就业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 化。传统行业以制造业为代表,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人工智能促进新型产业 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人员或人机互动岗位需求增加。人工智能重构服务业,推动劳动者技能需求转变,如规律性重复性技能需求减弱,沟通、管理、跨学科融合,人机协同等能力需求提升。 (二)综合当前现状和研究综述,确定“综合性指数” 定位 当前国内公开发布的指数主要包含三类,一是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数据形成的就业景气指数,二是对灵活 就业、生活服务业等细分劳动力市场的指数研究,三是作为PMI子指数的PMI从业人员指数。这些指数是以劳动力市场或细分领域指数为主,而就业跟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息息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命题,是城市整体建 设的结果,因此,中国就业指数探索构建一个综合性的、 常态化、定期公开发布的指数,从就业看到城市的产业发展、劳动力供给水平、公共服务,找到就业的核心支撑要素。 图:国内就业相关指数研究梳理 (三)中国就业指数综合把脉我国城市就业潜力、动力、活力 基于前期研究,民生智库提出了中国就业指数研究,目的是把脉全国城市的就业潜力、就业动力、就业活力,通过定期、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助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中国就业指数对应就业友好发展方式的核心要义,重点理顺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政策环境和就业的关系; 具体包含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就业友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就业和就业质量要兼顾,就业政策和产业、金融、人口政策协同发力。 图就业友好发展方式具体要求(智库解读) 二、指数构建 (一)从市场、社会、政府三方视角出发构建指标框 架 基于以上就业和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供给、政策环 境关系的梳理,从市场、社会、政府三个视角出发构建指标框架。市场视角对应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关系,衡量经济增长、产业更新和企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社会视角对应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的关系,衡量区域劳动力供给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政府视角对应政策环境和就业的关系,衡量区域就业政策和服务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图中国就业指数指标框架 发展带动衡量经济增长、产业更新和企业发展对就业 的带动作用。就业的根本要靠经济发展,经济增速较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增收盈利,推动扩大再生产,雇佣更多劳动力,带动就业增长,因此“发展带动”二级指标选取从宏观形势、产业环境和企业个体三个层面考虑,选取“经济支撑”“产业发展”“用工主体”三个二级指标。“经济支撑”指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对就业的带动力,具体指标为就业存量和就业增量两个维度;产业发展指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就业的带动力;用工主体选取最具市场活力的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分析用工主体的就业吸纳力。 要素供给衡量区域劳动力要素供给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就业市场的供给方,劳动力数量决定就业规模,劳动力的质量决定就业质量,因此 “要素供给”二级指标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选取三级指标及评价指标。“供给数量”指标分为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个维度,内部供给考虑城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外部供给考虑人口流入流出情况。“供给质量”指标主要考虑受教育程度,从当前供给质量和潜在劳动力质量两个维度选取指标。 就业服务衡量区域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对就业的促进 作用。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的区域特色亮点重点考虑当前政策对国家、省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以及结合区域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的特色亮点工作,选取就业政策覆盖度和重点群体两个指标进行评估。就业政策和服务的落实效果选取城市就业热度和供需双方就业预期两个指标进行评估。 基于上述研究框架,考虑各个维度指标侧重、数据可获取性,综合借鉴以往就业失业监测指标和就业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经验,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 15项细项指标的就业晴雨表指数指标体系,详见下表: 总指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细项指标 就业晴雨表指数 发展带动 经济支撑 城市从业人数城市新增就业 产业发展 优势产业带动力新型产业增长力 用工主体 私营及个体工商户吸纳力中小企业活跃度 要素供给 供给数量 当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人口流动状况 供给质量 教育程度-大专以上学历 表中国就业指数指标体系 总指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细项指标 潜在劳动力供给质量-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 就业服务 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覆盖度重点群体服务 就业热度 城市就业热度指数 就业预期 单位用工预期劳动者就业信心 (二)坚持官方数据、全量数据为主,大数据、调查 数据为辅,进行指数科学测算 数据来源坚持官方数据为主,大数据及市场数据为辅,坚持全量数据为主,抽样及调查数据为辅的原则,获取了各省统计年鉴、城市统计数据库、人社部门统计数据、企查查平台数据、公开政策、调查数据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加权计算和归一化处理,形成最后的观察结果。 (三)综合选取就业、经济、人口最为活跃集聚,且 具有全国代表性的50个城市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集中的体现,因此本次指数选取就业市场活跃、经济最具活力、人口集聚显著、体现不同发展程度的50个全国代表性城市,具体包含以下四类: 第一类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第二类27个省会城市:石家庄市、太原市、沈阳市、 长春市、哈尔滨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福州市、南昌市、济南市、郑州市、广州市、长沙市、武汉市、海口市、成都市、贵阳市、昆明市、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呼和浩特市、南宁市、拉萨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 第三类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 连 第四类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 评级,选择人口500万以上,人均GDP10万以上,将所有新一线城市纳入,共计14个城市:苏州、东莞、无锡、唐山、 常州、南通、盐城、嘉兴、绍兴、泉州、漳州、烟台、襄阳、佛山。 三、观察分析 (一)就业服务对城市就业友好水平影响显著 就业服务是总指数得分差距拉开的主要原因。就业服 务指数得分最大最小差值30.10,显著高于发展带动和要素供给,是总指数得分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就业服务指数得分在平均分以上,同时总指数得分也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占比86.3%,且就业服务指数表现前10的城市和总指数表现前10的城市,重合度高达90%。 图:50个城市三个支撑总体趋势 发展带动指数支撑力仅次于就业服务,表现较好的城 市拉高了整体平均水平。发展带动指数得分在平均分以上,同时总指数得分也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占比85%,略低于就 业服务对总指数的支撑力(86.3%)。发展带动指数中位数低于平均数,且表现在前20%的城市最大最小值差值为6.51,显著高于要素供给,说明发展带动指数表现较好的城市拉高了平均水平,绝大多数城市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要素供给表现相对均衡,要素供给指数平均得分78.19 分,50个城市中25个得分在平均分以上,中位数和平均数 基本持平,城市指数得分基本呈现正态分布。 表各指数统计指标对比 指标 发展带动指数 要素供给指数 就业服务指数 总指数 平均 79.64 78.19 78.35 78.73 中位数 79.01 78.23 78.1 78.1 平均数-中位数 0.63 -0.04 0.25 0.63 最大最小差值 12.87 17.52 30.10 15.37 前20%最大最小差值 6.51 4.83 8.07 5.33 (二)就业服务指数中就业政策覆盖度和就业热度是关键影响因素 就业服务细项指标中就业政策覆盖度和就业热度得分较低,城市差距较大,50个城市中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数量为40%。就业服务指数及关键指标表现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总指数得分均在平均分以上,其中85.7%城市总指数得分现在前12。表现较好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一线城市,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青岛、长沙、天津、合肥、重庆等。 图就业服务优秀城市工作亮点(部分) (三)发展带动指数中优势产业带动力和用工主体吸纳力是重要发力点 优势产业带动力、城市新增就业和私营及个体工商户吸纳力是差距最为显著的指标,指标得分波动较大,得分 在平均分以上的仅为15-16个城市。多元化产业结构及民营 经济活力是发展带动力的重要因素。梳理发展带动关键指 标表现好,发展带动及总指数表现较好的城市有深圳、广州、苏州、东莞,这些城市的共同点是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市场活跃度很高,具体来看城市第二产业的占比相对较好,优势产业中制造业从业人员最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增 长率都高于平均水平。 城市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优势产业 top1 优势产业top2 优势产业top3 优势产业top4 优势产业top5 私营及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 增长率 深圳 49.31 制造业 教育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 软件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 11.4% 表发展带动优秀城市分析 城市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优势产业 top1 优势产业top2 优势产业top3 优势产业top4 优势产业top5 私营及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 增长率 广州 25.34 制造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 教育业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10.0% 苏州 62.33 制造业 教育业 批发零售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 6.0% 东莞 66.19 制造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 织 教育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24.0% 50个城市平均 42.4 —— —— —— —— —— 2.0% (四)要素供给指标中人口流入“吸引力”和潜在劳 动者“培养力”发挥主要作用 相比就业服务和发展带动,要素供给指标各城市得分较为均衡,25城市得分在平均分以上,高于就业服务和发展带动的22、20。分析细项指标,人口流动状况和潜在劳动力素质得分差距较大,分别有18、19个城市得分在平均分以上,是要素供给指数得分拉开差距的主要指标。梳理两个关键指标表现较好的城市,人口流入吸引力表现较好的城市包含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杭州武汉、郑州、贵阳等省会城市,以及东莞等外来劳动力流入较大的城市。潜在劳动者“培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