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 - 发现报告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

房地产2024-08-20--严***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 从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展望未来产业园区新路径 编写团队 总负责人张祺 主编周斌、刘静德 李巧言、卢鹏舟、曾丽英、曾翔张爱、张青玉、张友彰、张文琦资料提供(按姓名字母排序)白夜、陈维隆、Cyran Tan 目录 2序章·新程:站在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新起点 01 1.1�苏州工业园区概览及历程1.2��从苏州工业园区说开去⸺ 中国产业园区的审视与期待 02洞见·演进:未来园区的四大面向14 2.1环境友好 低碳永续162.2创新孵化 活力培育222.3产业飞地 协同发展262.4高效精明 长期运营30 0334探索·工具:ESG导向的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框架 3.13.23.33.43.5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理念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愿景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策略路径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策略典型应用场景363738404 240 04策略·实践: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场景实践44 4.1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场景464.2产业创新培育相关场景584.3社群创生赋能相关场景644.4绿色资产增值相关场景724.5精明长效运营相关场景78 05见证·展望:盛裕在中国82 5.1盛裕可持续发展服务84�.�盛裕近期中国区重点项目865.3盛裕荣誉奖项(产业、办公及可持续相关项目)885.4可信赖的顾问90 序章·新程站在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新起点 1.1苏州工业园区概览及历程1.2从苏州工业园区说开去⸺中国产业园区的审视与期待 1.1苏州工业园区概览及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第一个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78平 方 公 里,其 中 中 新 合 作 区80平 方 公 里 。园 区 开 创 了中外政府合作开发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借鉴运用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先河,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30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通过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机制和上百项政策创新探索,逐步成⻓为中国⼤陆开放程度最⾼、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园区⾃2016年起连续八年摘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桂冠,被认定 为江苏省 首 个 且 唯 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苏州工业园区2023年宏观经济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大事记 ·1997年底:首期8平方公 里 基 础 设 施 建 设基本完成 ·1 9 9 2年9月 :时 任新 加 坡 内 阁 资 政李 光 耀 访 问 中 国 ,表 达 了 中 新 合 作 共同 建 立 工 业 园 区 的意 向 。此 后 ,中 新双 方 经 多 次 协 商 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9年:园区北部苏虹路沿线工业带雏 形 出 现 ,电 子 、机 械、食 品 等 制 造业初具规模 1园区缘起 2.基础建设 ·2 0 0 1年 :园 区 总 体 规 划进 行 了 首 次 调 整 ,园 区控 股 权 开 始 由 新 方 转 移到 中 方 ,园 区 二 、三 期 的开发正式启动 ·2005年:园区相继启 动 制 造 业 升 级 、服 务 业 倍 增 和 科 技跨 越 计 划 ,为 后 续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003年底:园区主要经 济 指 标 达 到 苏 州 市1 9 9 3年 水 平,相 当 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快速发展 ·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更新版规划对园区定位为“国际领先的高 科 技 园 区,国 家 开 放 创 新 实验区,江苏东部国际商务中心,苏州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 ·2006年:园区进行新一轮规划调整,由“工业园区”向 融 合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和现 代 服 务 业 的 综 合 性产业和城市功能区拓展。中 新 合 作 区 规 划 面 积扩大10平方公里 ·2 0 1 9年4月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举 行 开 发建设25周年成果汇报会,时任中共中央政 治 局 常 委 、国 务 院 总 理 李 克 强 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分别致贺信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江苏)自 由 贸 易 试 验 区,其 中 苏 州 片 区(面 积60.15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李克强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分别致贺信 ·2009年:园区迈入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取 得 了 地 区 生 产总值、累计上交各种税收、实际利用外资折 合 人 民 币 、注 册内 资“四 个 超 千 亿”的发展成就 ·2 0 2 3年1 1月2 8日 :国 家 发 改 委 确 定苏州工业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 5.迈向高质量发展 4.转型升级 1.2从苏州工业园区说开去⸺ 中国产业园区的审视与期待 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根据业界机构研究结果,产业园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仅国家经开区和 国 家 高 新 区 这 两 类 园 区,2 0 2 2年 即 分 别 实 现 地 区生 产 总 值14万 亿 元 和1 7.3万 亿 元,占 全 国GDP的12 %和14.3%1。除对于经济总量的贡献,产业园区也是国内经济活力、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方面发展最领先、最集中的热土。 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工业区动工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产业发展的开创性时期。作为一种集中企业和产业的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园区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新运作模式,承担了政策实验和制度创新的任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内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已达数万家,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2728家,各类国家级开发区634家(2021年数据)。产业园区对中国 然 而 ,历 经4 0多 年 的 发 展 ,产 业 园 区 作 为 中 国经 济 的 重 要 引 擎 ,自 身 也 逐 步 暴 露 出 诸 多 问 题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这 样 空 前 成 功 的 标 杆 范 例 背 后 ,也 存 在 着 大 量 园 区 面 临 生 存 困 境 的 局 面 。相 关 数据 显 示 ,2 0 2 3年 ,一 线 和 新 一 线 城 市 中 ,北 京 、上海 的 产 业 园 区 空 置 率 达1 5 %以 上 ,广 州 、成 都 则超 过2 0 %2。甚 至 有 研 究 指 出 ,国 内 产 业 园 区 整 体空 置 率 高 达 � � %�。这 一 园 区 过 剩 的 问 题 ,主要源于四大方面的挑战: 1.效益要求高,达标任务重 传统产业园区普遍依托土地、税收等要素红利来招商引资实现增长。随着要素红利的下降,一方面吸引优质企业日益困难,另一方面土地财政的缩水成为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之重园区为实现考核绩效达标,只能提高投资强度、税收、企业效益等招商门槛,进一步加剧了招商的难度和挑战。这种局面在人口流出、土地红利衰退突出、产业吸引力本身较弱的三四线城市尤为严重。 2.“双碳”硬约束,转型难度大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推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成为园区的“烫手山芋”。但动能转换并未一蹴而就,“腾笼”后如何换来“新鸟”是园区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同时,原本受污染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往往也意味着大规模的投入,诸多园区并未做好打造绿色环境吸引高端产业入驻的准备。 3.定位不精准,规划不科学 很多园区的前期规划往往采取传统模式进行,重视法定规划的编制而轻视发展定位、产业方向等经济层面的研究,导致产业定位不清晰、发展特色不突出,反过来也无法有效指导产业载体针对性、定制化的规划设计,导致建设运营后陷入同质化竞争。 4.运营能力弱,服务水平低 传统园区城投公司、管委会采摘“低垂果实”时代已经过去,尽管业界对园区从“重开发”转向“重运营”的思路有所共识,但后者需要长期化、精细化的耕耘能力和服务精神,真正具备这种能力的运营方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园区运营既要考虑“产”的要素,也要考虑“城”的要素,更要考虑“人”的要素,这意味着从“经营园区”向“经营城市”的思维转变。 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园区的活力决定着国家经济活力的长期面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要求园区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绿色发展:产业园区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牵住的“牛鼻子”,必须破解发展与碳约束的平衡难题,建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产业园区必须构建创新能力,才能锚定新的产业机遇,巧妙转换传统产能,实现更强健的经济韧性和竞争力。 人本赋能:在城市以人才为竞争核心的时代,产业园区终须打造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需要营造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产业生态网络和服务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过往的三十周年中,一次次的华丽转折和蜕变,既折射出中国产业园区的宏伟发展历程,又预示着未来即将开启的新探索和新征程。盛裕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希望以我们的实践和耕耘,协力构筑中国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洞见·演进未来产业园区的四大面向 2.1环境友好 低碳永续2.2创新孵化 活力培育2.3产业飞地 协同发展2.4高效精明 长期运营 2.1环境友好 低碳永续 中国于����年明确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标志着国家碳中和及绿色发展步入新征程。当前,中国每年贡献全球��%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强度也较高,为世界平均值的�.�倍�。另一方面,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远远短于欧美国家,需要在极为紧迫的时间内完成全球总量最大的碳减排任务,难度将远大于欧美 国家。过去��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已降低了��%,碳减排幅度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相较发达国家,需要在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下实现“双碳”目标。这既意味着复杂艰巨的挑战,又暗含广阔的绿色发展机遇。 中国$25,000相较水平欧盟$39,00065%美国$56,00045% ➀ 产业园区是实现“双碳”和绿色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截至����年,中国园区每年贡献了��%的碳排放,园区减碳对于国家实现“双碳”具有关键意义。园区空间包含了工业生产、建筑、交通、能源等多种典型碳排放场 景,彼此相互影响,园区的减碳和绿色发展需采取系统性、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涵盖产业结构、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多方面: 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是实现产业园区减碳的首要环节。包括改造升级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支持和引导低碳、高效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探索引入低碳技术和服务产业,打造绿色产业的创新平台,帮助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形成合作共生的绿色低碳园区。 建筑和交通 对于新兴的先进产业园区,来自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在保障建筑功能和环境舒适的前提下,通过新建建筑超低能耗设计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绿建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可最大程度降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交通领域通过推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化交通管理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体系。 基础设施 产业园区应充分发掘自然资源潜力,加强分布式光电、风电、储能设施等零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措施,实现多层次多能源的互补互济;打造生态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碳汇,构建韧性的负碳生态体系。 政策助力 实现“双碳”目标是长期渐进的过程,随着园区发展和政策变化,园区需要建立实时监测与管理碳排放的数字平台,识别和管理全产业链范围的碳减排潜力和效果,并搭建透明、规范的碳排放管理和披露机制,确保低碳发展成效的可靠性。此外,可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园区全产业链维度的碳减排,鼓励生态碳汇建设,应对国际碳市场。 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