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人银行2017:十年蝶变十年展望
前言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截至2017年,中国私人银行业经历了第一个辉煌的十年,规模迅速成长,12家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然而,各类私行机构也面临能力偏科明显、业务模式同质等挑战。
2. 十年,形成基因独特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2007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标志着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正式起航。在这十年中,中国GDP增长了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高净值家庭达到210万户。居民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助推中国形成了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财富管理市场,跃升为全球第二。中国私人银行机构在这期间也迅速发展,实现了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的跨越式增长。
2.1 规模顺势而起,迅猛发展、黄金十年
得益于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巨大财富管理市场。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达到126万亿人民币,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预计到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稳步增长至220万亿人民币。此外,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超过210万,预计五年后将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沃土。
2.2 客户自主性强,创富引领、逐高收益
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主要源于创办企业和资产变现获利。这些高净值客户多集中在40-60岁,且对投资收益有较高要求。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许多高净值客户认为通过其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能够获取特殊投资信息或稀缺投资机会。此外,高净值客户对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关注度较低,自主性强,倾向于直接投资实业、股票、房产等。
2.3 竞争格局未定,多元参与、各有所限
过去十年,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规模增速迅猛,但私行机构的渗透率仍低,吸引各类机构争相进入。尽管商业银行在私行业务上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分业经营限制了各类中资私行机构的能力发展,导致其在能力上偏科明显,整体财富管理市场呈现重固收、轻权益的特点。
2.4 造就同质模式,零售升级、产品驱动
中国私人银行机构往往选择了同质的业务模式,即零售升级、产品驱动。零售升级是指私行机构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先的零售银行服务、更好的服务网点环境、收益率更高及种类更为丰富的投资产品。产品驱动则是指依靠理财与投资产品的销售(其中主体是有隐性刚性兑付的固收类产品)拉动业务,专业投资顾问与大类资产配置服务缺乏或流于形式。
3. 思变,中国私人银行正站在转型关键路口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标志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宏观发展环境、高净值客户的结构与需求、私行机构的竞争格局和自身地位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私人银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路口,过去粗放式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迎接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机遇。
3.1 市场之变,财富多资产荒、新常态新预期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渠道,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成为新常态。优质资产和投资机会的稀缺性使得高净值客户更加关注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4. 展望,探索中国私人银行特色化发展道路
中国主流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应当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拓展全价值链的能力布局、建设准事业部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具体而言,中国主流商业银行在短中期需着力推行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
- 建设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落实针对私行客户的差异化价值主张。
- 加强产品平台能力和投资顾问体系建设,尤其是需要提升多资产策略和股权/权益类产品的研究和销售能力。
- **理顺和加强跨部门、总分行之间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