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工宝 灵活用工 及产品发展洞察 扫码关注慧工宝SaaS资讯抢先看 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 序 零工经济近几年频频被讨论。一方面国内裁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方面政府持续鼓励灵活就业。2021年,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零工经济” 从业者。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6年,“零工经济”从业者将达到4亿人。2022年,根据《中国灵活 用工蓝皮书》,全国已有逾6成的企业尝试灵活用工。 零工经济的发展势态不可阻挡,在此基础上,伴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共享经济的转变、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疫情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新零工经济”正在到来。 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知识技能领域在2017年的市场规模为1,382亿,在2020年已经达到4,010亿,同比增速30.9%。 知识经济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知识劳工,知识劳工一般指在知识经济中不从事物质商品的生产或物流,而是负责设计、研发、推广等环节的人。与传统的“打零工”相比,两者存在本质区别,“打零工”一般仅仅是劳务的共享,而知识劳工更强调知识技能的共享。 知识劳工具有灵活性、精专、价格竞争的特点。据《2022中国数字灵市场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显示,知 识劳工中大学本科占比43.3%,18-30岁占比62%,且主要集中在研发、新媒体运营、美工、设计师、文 案策划等需要知识、创意和技能等专业化的岗位。 未来,随着共享经济中知识技能分享的逐渐普及,零工经济会出现更多技能、知识、内容等无形产品的分享,专业技能服务、内容创作、知识付费等领域零工经济会迎来更蓬勃的发展。 01 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灵活用工兴起 产业化数字催生新就业形态 什么是灵活用工? 灵活用工这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主要是为了解决其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模式极为丰富,涉及的行业广泛,且有正当的权益保障和法规制度,这一有效战略很快在其他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和推广。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数字化,灵活用工逐渐引入国内,起初灵活用工的出现是为解决国内再就业问题,主要针对传统的用工模式。也正是因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灵活用工逐渐多样化,不同的企业在遇到不同的环境冲击时,也发展出不同的灵活用工策略,开始从企业微观的操作层面向战略层面转变。 同时,在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疫情的催生下,灵活用工背后的新技术、新应用、新行业与新的组织模式成为实体经济创新的推动力量。 传统的用工方式开始对工种有了切分和细化,越来越少的工作被包装成“职业”呈现给我们,工作被“切分”成了不同的个体项目,项目工作则依赖于按需的灵活用工人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灵活用工模式。灵活用工对于国家发展来讲成了一个关键的环节,用新的商业模式、扩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提升个人的市场价值。 02 灵活用工行业发展 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2年规模突破万亿级 垂直细分赛道市场规模基本超500亿 千亿级赛道数量可观 2021年中国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8000亿;预计中国零工市场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 零工市场在2022年已突破万亿级规模,并以2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至2025年逼近2万亿人民币规模。 目前,零工经济涵盖了交通出行、外卖服务、网络直播、专业技能服务、知识付费等领域。据统计,2021年全国外卖骑手总数突破1300万人,网约车司机数突破394万人,网络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近1.4亿个。2022年中国零工经济市场已突破万亿规模。然而与蓬勃发展的零工经济相比,制造业用工难的问题突出,零工经济发展是否影响了生产制造业,甚至会加速劳动者去技能化?事实上,零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制造业用工难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解决。 03 政策支持与发展预见 政府支持与发展预见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支持灵活用工行业发展 国务院: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 “要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劳动者合理有序经营” ——李克强总理国务院常务会议 “努力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从业人员规模达两亿左右” ——《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 从“十五”开始,非全日制结业、季节性等灵活就业类型就提上了日程,随后扩大就业成为了国家战略性政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规划,从“十三五”开始,灵活就业的促进性作为单独小节出现,而“十四五”出台后,围绕灵活就业规划的一系列保障性政策、促进性机制的发布可以看出灵活用工行业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战略性行业之一。 2022年7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强化困难零工帮扶服务、完善零工市场秩序维护、完善服务场地设施支撑、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扩大零工服务多元化供给、开展零工市场动态监测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政府支持与发展预见 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指导文件和政策支持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形态,伴随着国家对就业市场的的关注,各地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疫情以来灵活就业模式下灵活就业模式下的共享用工、灵活用工等模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密集发布政策意见,引导企业采取灵活用工等模式,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并逐步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放开户籍地限制,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在人力资源行业发展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和引导行业朝着更高质量、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灵活用工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2015.4--《就业促进法》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2020.7--《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 •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增加非全日制工作机会 2021.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严厉打击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2022.7--《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 •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健全培训项目和培训政策推介服务,引导零工人员参加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参加创业培训 政府支持及背书 中国零工经济发展的20个预见政策导向 1、政府越来越重视零工经济的“就业蓄水池”作用。 由于大学生、农民工等初次就业人员增加,以及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裁员导致的失业人员增加双重压力的影响,再加上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零工”作为过渡性就业。 2、国家加大政策力度促进平台经济发展,以缓解就业压力。 2021年,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到2036年,据阿里研究院预测,中国将有4亿人成为零工经济的自由职业者,约有1/2的劳动力将以零工的形式提供生产和服务电商直播。 3、电商直播将成为2022年零工经济的最大风口,尤其是兼顾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使命的农产品电商直播将得到重点鼓励。 在市场需求方面,不同级别城市对灵活用工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以一二线城市尤其显著,需求比例将整体超过20%。行业分布方面,灵活就业在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需求最为旺盛,其中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及交通运输的渗透率将超过20%。 4、从多方面切入给予工作者相应支持或补贴,将成为政府解决当前的零工工作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一大共识。 落实八部委文件的细化政策纷纷出台,如七部委《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尝试通过多元化方式(如商业保险),探索多样化保障方案。各地也纷纷出台细化落地政策。 5、各地在抓工作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同时,形成了政府、平台和工作者在权益保障问题上的新一轮博弈。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各地政府出台细化的、近似全覆盖的权益保障措施;平台对应各类权益保障要求,将工作者收入的一部分更名为各类社保、津贴费用;工作者得到了政府主张的工伤、养老、加班、高温补贴、最低工资等保障,最后发现羊毛出在羊身上,自己的收入减少了。 6、政府探索新的对策,开始改变政策一刀切的粗放做法 对新业态分层分类,按照不同的职业类型和不同就业方式制定差异化的权益保障政策。 7、政府制定系列措施提高工作者购买社保的覆盖率。 政府把工作者购买社保、加入工会的覆盖率作为考核各职能部门的硬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各平台的监督检查,但平台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者的意愿不强。 平台侧 8、头部平台企业收购兼并和跨行业整合的行为减少,更多围绕自身构建的生态系统进行投资和创新。 国家继续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政策,超级平台的数据、算法、技术、平台规则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9、零工平台进一步垂直化。 平台朝纵深发展,越做越精,挖掘度越来越深。这种变化使行业将越来越垂直、协作越来越完善。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差异化共存”成为商业主流。 10、以第三方人力资源网站为代表的撮合类平台,受应用场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 面向高技能人才招聘难的困局,以技能标准化为技术基础的高技能在线人力平台将迎来一波新的增长。 11、混合使用直雇和零工的线上人力平台将迅速增加。 越来越多的组织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协同办公软件,直雇团队将工作切割成相互独立的模块,并通过外包、U盘化团队、兼职、自由职业者等用工方式,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协作。 12、企业的人才供应链将突破传统的外包、派遣模式,寻求与外部工作者、人力资源平台合作。 未来人才供应链不仅仅包含全职员工,还包括各种零工——临时员工、独立承包人、顾问和自由职业者,通过合作模式共享外部人才。 13、网约平台工作者的权益保护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以生活服务业为代表的零工平台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虹吸效应,引发平台工作者权益“逐底竞争”的局面。 14、一些平台开始主动采取人性化经营策略,保障工作者的劳动权益。 迫于工作者流动性太高影响服务品质的现实,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平台认识到工作者稳定性是提升服务质量和商业竞争力的关键,并致力于改善平台与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国外一些平台公司,开始实施“优质工作”计划,建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通道,以此提升从业者的就业稳定性和个人成长。 劳动者 15、被动进入零工市场和主动进入零工市场的工作者人数均呈增长的态势。 被动型工作者以低学历、低技能、年轻化人群为主,往往是作为一种过渡性职业选择。主动型工作者以高学历、高技能、经验丰富的人群为主,追求自由自在的职业生活。 16、不依托平台的旧零工群体不断萎缩。 个体独立经营的自由职业者,需要独自建立从业的渠道,包括自主地寻找服务对象、获取资源,并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自由的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尽管在工作流程中,劳动者拥有足够的自主权,但高频率的工作决策会使得自由职业者陷入疲惫中,同时收入没有稳定的来源和保障。 17、越来越多旧零工转型成为依赖性自雇的独立经济体。 他们基于“平台+个人”的就业模式,或自己搭建平台,或依托他人的平台,谋求既有稳定的客户和收入来源,又能保持职业的独立性、自主性。 18、技能是零工工作者获得“实质自由”的关键,面向自由职业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声誉评价体系越来越受重视。 技能上的不可替代性可以强化零工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他们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时让零工享受着零工模式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同时,一大批有“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