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实践篇 商标声明 ,,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或者注册商标,在本手册中以及本手册描述 的产品中,出现的其他商标、产品名称、服务名称以及公司名称,由其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免责声明 本文档可能含有预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未来的财务、运营、产品系列、新技术等信息。由于实践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测信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档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华为不对您在本文档基础上做出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华为可能不经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 版权所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4。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手册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前言 FOREWORD 华为联合金融信息化研究所于2022年发布了《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为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两年来,中国的金融发展深受国家宏观政策和战略目标的影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发展的具体方向。金融发展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强调金融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商业银行目前依旧面临客群差异化服务、产品敏捷化创新、监管合规趋严、业务稳定运行以及成本结构优化等多方面挑战。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则代表金融科技在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的核心地位,旨在推动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编制委员会 顾问:潘润红 编委会成员: 曹冲黄程林尚海峰王丽彪饶争光来利顺柳元鑫王永强段连杰庄文君况文川张劲牛晓莉 编写组成员: 韩满胡晓磊明辉万物新徐国逢付祥陈森王金凤张伟王明迪毛邦炽杨磊刘毅杨华林丽鑫郝亮刘鹏翔柯海荣谢家声朱耀臻张凯王帅强赵义斌鲍思佳从平平薛春雨苗正张莉赵婷章澜 指导单位: 北京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主编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长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电金信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来看,银行业具体表现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尤其依托金融级高可信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创新和高效运营的能力。这种生产力对银行业务发展意味着更快速的产品创新、更安全的资金融通和更开放的金融服务生态。同时,这也对科技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金融机构重塑核心现代化核心,不断调整和升级技术架构,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应用。 从“金融监管”视角来看,金融科技的颠覆创新模糊了传统金融边界,同时赋予了金融业新的风险特征。“长牙带刺”的监管体系将持续让金融机构在人力、资金、技术方面感受压力,发展合规科技(CompTech)支持高质量金融体系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数据+金融科技平台”,逐步推进建设监管沙盒,完善机构端与监管端的数字化动态连接,以降低合规成本,提升金融稳健运营水平。 从“客户服务”视角来看,新生代客户偏好数字化服务,加之数字经济的冲击,更对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支撑业务架构的银行核心带来更多维度的要求。同时,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与复杂性。为了更好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更多商业银行启动了核心系统架构转型。 因此,为支持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建设,应对面临的业务建模、架构选择、技术集成、安全合规等难题,华为与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再度联合编制《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实践篇》(以下简称白皮书),在核心系统转型升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的韧性架构、全栈可信、开放集成、工程工艺、平稳迁移、敏捷智能的六大新质体系,以及覆盖规划设计、平台搭建、应用上云及运行维护的“四阶十步”核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法论。同时,华为公司基于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力,联合神州信息、长亮科技、中电金信等国内头部核心应用软件厂商,构建分布式新核心系统的联合解决方案。白皮书为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建设提供了行业方法论参考,旨在促进核心业务与分布式系统现代化能力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核心系统全面创新升级,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目录 CONTNENTS P01 第一章现代化金融核心挑战与趋势 P52 3.3应用上云,规范上云流程,敏捷业务创新 P021.1深化数字化转型,核心面临新挑战 P041.2重塑现代化核心,科技引领新趋势 P52 P52P53P54 3.3.1应用上云评估 3.3.2应用上云架构和规范 3.3.3应用上云整体规划 3.3.4应用集成与服务治理 P06第二章现代化金融核心目标与关键设计 P56 3.3.5敏捷业务创新 P07 2.1现代化金融核心建设目标 P57 3.3.6数据迁移实施 P07P10 2.1.1业务架构 2.1.2技术架构 P59 3.4运行维护,建设运维体系,保障业务连续 P11P15 2.2现代化核心深化转型十大挑战 2.3构筑现代化核心六大新质体系 P61 P62 第四章华为金融分布式新核心解决方案 4.1分布式新核心解决方案 P17 2.3.1韧性架构体系 P64 4.2全周期的咨询与应用集成卓悦服务助力核心转型 P21 2.3.2全栈可信体系 P664.3华为与核心厂商联合解决方案 P22P25P27 P32 2.3.3开放集成体系 2.3.4工程工艺体系 2.3.5平滑迁移体系 2.3.6敏捷智能体系 P66P68P71 4.3.1神州信息新核心联合解决方案 4.3.2长亮科技新核心联合解决方案 4.3.3中电金信新核心联合解决方案 P36第三章现代化金融核心建设方法与路径 P75第五章现代化金融核心实践案例 P38 3.1规划设计,清晰整体目标,承接战略蓝图 P76 P78 5.1某国有大行核心系统建设实践 5.2某股份制银行核心系统建设实践 P38 P40P40P41 P45 3.1.1业务规划 3.1.2科技规划 3.1.3技术验证 3.1.4架构规划 3.1.5实施方案 P81P83P84 5.3东部某农商行核心系统建设实践 5.4中部某城商行核心系统建设实践 5.5西部某农信核心系统建设实践 P463.2平台搭建,构筑韧性平台,沉淀共性能力 P86总结与展望 P46P47P48P48 3.2.1多活基础设施 3.2.2数字化底座(IaaS) 3.2.3技术平台(PaaS) 3.2.4分布式数据库 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实践篇 第一章 现代化金融核心挑战与趋势 为加快落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银行数字化转型已逐步由“内向型提质增效”向“外向型生态融合”演进,通过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商业银行面临客群差异化服务、产品敏捷化创新、监管合规趋严、业务运行稳定以及成本结构优化等多方面挑战。当前,领先机构正在通过重塑现代化核心系统,加强多维数据综合应用和核心交易融合创新,重构分布式架构和一体化运维体系,打造自主创新、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方式,提升金融稳健经营水平,以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 1.1深化数字化转型,核心面临新挑战 在数字金融的战略指引下,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由“夯实基础”进入“业务赋能”的深化阶段。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对公数字化转型发力产业金融加速资金融通提高FPA(客户融资总量),零售数字化转型服务中长尾客群提高AUM(月活跃用户),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方式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信贷不良率等,数字化转型“先驱者”已经用经营结果证明了技术赋能业务激发增长“第二曲线”的可行性。但随着数字化新经济下的生活、生产模式再升级,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高效的业务效率、更低的成本等方面,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支撑关键业务的核心系统也面临着新挑战。 1、架构侧:无法敏捷协同数字金融经营模式转型。 金融核心系统对业务处理的一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倾向于使用集中式架构来承载核心系统,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 集中封闭的架构体系逐渐暴露出风险集中、性能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本高昂等缺点,难以适应开放生态理念下的数字金融经营模式,严重影响金融业务创新和市场响应速度。例如,某银行核心系统集中式架构改造前并发交易量最大设计值为2000TPS,按照往年“双十一”和春节交易峰值增长30%-50%的情况来看,系统已无法满足当年正常展业需求。 2、需求侧:业务需求传导低效始终困扰金融机构。 核心业务系统要敏捷响应市场变化,需要确保业务需求的快速实现,然而多数金融机构仍面临需求传导不畅和失真等问题。比如,需求编写环节缺乏结构化、标准化规范,往往是“一句话需求”,导致IT人员需向业务人员反复确认需求意图;受理需求环节缺乏从业务需求到IT系统清晰的承接方法,例如从业务流程到数据服务、数据库表的承接关系不清晰,导致业务需求无法快速实现。 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实践篇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实践篇 3、开发侧:创新产品上市速度低于期望。 新发展路径,目前已陆续进入核心系统的转型升级阶段。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发 1.2重塑现代化核心,科技引领新趋势 06 06 数字化时代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从需求提出到上市的普遍期望时间为2-3周,但是目前只有少数金融机构能够达到此要求。综合来看,掣肘研发上线速度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核心应用支撑的产品可配置化程度低,约60%以上的产品需求需要定制化开发,影响开发速度;二是核心应用自身标准化和自动化开发水平较低,历史建设遗留资产层层嵌套结构复杂,技术栈庞杂不统一往往也导致核心研发速度越来越慢。 4、运维侧:传统面向资源型监控体系难以支撑现代化核心。 传统核心系统主要面向于资源的监控体系,主要关注软硬件状态、可用性和可靠性,往往忽略了用户体验、弹性伸缩、交易一致性、准确性等多元运维要素,其管理理念、平台工具以及人员团队能力已无法满足现代分布式核心的运维要求。在分布式架构下基础设施和应用节点数量约增长4-6倍,需要监控数据量也相应增加2-3倍,同时过去“分钟级、小时级”异常处理能力也无法满足当前核心应用“秒级”的故障处理要求。因此,建设一体化、立体化、链路化、智能化的核心运维体系迫在眉睫。 5、监管侧:对业务连续性导向趋严趋细。 金融机构普遍采用从外围到核心的创 生故障影响大范围广,容灾能力应达到RP0=0,RTO分钟级的最高等级。因此必须升级核心系统基础架构与技术架构,并通过构建异地多活架构、实施分布式云原生技术等有效措施,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达到监管要求。 6、成本侧:单客核心的运营成本逐渐走高。 核心应用的成本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人员团队三类支出。在人工成本难以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可通过采用单节点成本相对较低的分布式软、硬组件搭建技术底座,以替换相对单价昂贵、弹性较差的集中式架构组件,进而降低单客运营成本。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运营调研为例,在集中式架构下以上三类(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人员团队)支出占比约为4:3:2,单客的运营成本约为80-100元;而经过分布式架构转型后软硬件支出占比将大幅下降,将支出占比优化至1:1:1,并可降低单客成本至约50-60元。 现代化核心的建设本质是全面重塑银 行核心业务能力,这不仅涉及到银行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也关系到其对外服务能力、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重塑现代化核心意味着迎接新常态、新挑战和新未来。在技术上,核心系统应具备易维护、可拓展和持续运维的能力;在业务上,应具备业务差异化变革和敏捷创新的能力,两者共同激发了核心系统的现代化升级动力。通过分析同业实践案例,现代化核心建设在理念、架构、科技、运维、韧性和工艺方面都呈现新趋势。 1、新理念:重构行业差异化竞争力的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的现代化核心系统转型升级不仅是技术的升级迭代,更应具备实现未来中长期业务战略所需的能力。核心系统的设计理念要从“以产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