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驱动的配电网拓扑识别方法研究
背景
-
配电网拓扑识别的重要性:
- 配电网可观测性弱,导致拓扑识别困难。
- 大规模和频繁的拓扑变化,传感器覆盖率不足,手动维护导致信息不完整。
- 分布式能源(如储能、分布式发电、可控负荷等)的发展加剧了拓扑变化频率。
- 拓扑识别用于故障检测和控制优化。
-
现有研究现状:
- 现有的拓扑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数学优化方法和数据驱动方法。
- 数据驱动方法中常用的算法包括混合整数二次规划、贝叶斯学习方法、分布式子梯度算法和深度学习等。
- 近年来,数据驱动方法的比例迅速增长,从2012年的6.8%增加到2023年的59.4%。
-
存在的问题:
- 拓扑类别数量难以确定。
- 同步相量测量设备(如μ-PMU)普及率低。
- 数据质量不高,由于采集不及时、不完整或不准确。
- 在大规模拓扑识别中计算负担需要降低。
框架与方法
-
两阶段拓扑识别框架:
- 第一阶段:历史数据识别
- 使用历史未标记数据和历史标记数据。
- 采用分裂期望最大化(Split-EM)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 第二阶段:实时拓扑识别
- 利用节点测量值进行分类。
- 通过贝叶斯递归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
-
数据结构与来源:
- 历史未标记数据:包含节点测量值和拓扑类别。
- 历史标记数据:包含节点测量值、功率注入和拓扑类别。
- μ-PMU设备提供精确的相量测量数据。
-
基本数学模型:
- 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和条件分布计算拓扑概率。
- 使用期望最大化(EM)算法进行迭代优化。
- 分裂EM算法适用于已知拓扑类别数量的情况。
-
概率密度计算:
- 对三相平衡系统和不平衡系统的概率密度进行计算。
- 利用高斯分布和线性变换简化计算过程。
-
实时拓扑识别:
- 基于贝叶斯递归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
- 根据历史标记数据生成实时拓扑分类器。
- 通过迭代更新提高拓扑识别的准确性。
实验案例
-
测试系统:
- 采用IEEE 33节点系统进行实验。
- 生成节点电压幅值和相角数据,并添加随机测量误差。
- 数据样本包含100个记录,每个记录包含四种不同的拓扑状态。
-
实验结果:
- 两种场景下的实验结果:
- 所有节点电压相角均被测量。
- 所有节点电压相角未被测量并设为0。
- 结果表明分裂EM算法能够有效识别拓扑变化,且计算复杂度较低。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配电网拓扑识别方法,通过两阶段框架实现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拓扑识别。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