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2023年5月,C919正式开启商业运营,航空新时代自此拉开帷幕。我们在此前行业动态报告《C919适航取证提速,中长期或将重塑航空产业格局》(2022.09)中讨论了大飞机进展和系统构成。本篇报告我们从交通工具和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了不同交通工具的客运变化,并尝试分析了民航客运需求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大飞机的市场需求进行了测算。我们认为,大飞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有望带动相关产业实现集群式突破。目前正处于0~1的拐点阶段,建议重点关注,具体观点如下: 大飞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自2007年大飞机科研立项到2023年东航启动C919首次商业运营,再到2024年国航/南航接收C919并开展客运服务,国产大飞机已经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也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大型客机研制和商业规模化运营能力。大飞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较多支持政策,如2024年6月,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大飞机相关研究基金;7月,上海市印发《关于支持民用大飞机高端产业链发展,促进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我国大飞机产业正在加速迎来发展黄金阶段。 民航是客运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发展与经济呈正相关性。民航飞机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交通工具,并且应用场景较为聚焦。我们对高铁、普通列车、民航三种主要长途客运工具进行分析可知:1999~2020年,民航客运量占比由6%增至16%,民航是客运出行尤其是长途客运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观察民航客运需求:2000~2019年,全球、美国和中国的民航旅客运输量增速与人均GDP增速的关系整体呈现出正相关性,并且我国民航客机的数量也在随着人均乘机次数的增长而增长。根据民航局发展规划,预计到2035年,我国民航年人均乘机次数将超过1次,航空人口规模超过4亿,年旅客运输量达到15亿人次,三项指标较目前均有翻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我们通过数据测算,预计到2035年,我国民航客机需求数量在9000架左右。 干线客机是民航客运需求的重点;非一线城市成为需求的新增长点。截至2023年底,国内航空公司巨头如国航、东航、南航的机队结构中,干线飞机数量占比均超过97%,或说明干线飞机在我国民航客运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商飞预测,单通道干线客机未来20年约占中国新机交付总量的70%。同时,2010~2023年,非一线城市的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比从62%增长到76%,正在成为民航客运需求的增长力量。同时,我们还对比了C919和同类型飞机的优劣,并对重要的分系统(机载系统和发动机)进行了分析,仅考虑C919在手订单,对应发动机和机载系统的市场空间就超过5000亿元,长期空间值得重视。 建议关注:本篇尝试从交通工具与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国产大飞机进行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1)从交通工具角度看,高铁和民航的客运发展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且民航客运的发展弹性或更大;2)从历史数据看,全球、美国和中国的民航客运需求和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正相关性;3)我们预计到2035年,我国民航客机需求总数量在9000架左右,单/双通道干线飞机将占据主导地位;4)根据中国商飞预测,2023~2042年全球预计将有超过4万架新机交付,对应市场价值约6.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21%;5)非一线城市成为民航客运需求的主要增长力量;6)大飞机C919的新技术应用和价格具备国际比较优势。 风险提示:生产交付进度不及预期;供应链的稳定性变化;行业政策变化等。 1大飞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1我国大飞机产业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 C919历经多年发展已进入商业规模化运营阶段。我国民用大飞机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但整体过程较为波折,主要经历了运七测绘仿制(20世纪60年代)、运十自主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外技术合作(20世纪80~90年代,用市场换技术)和大飞机事业重启(2007年)四个发展阶段。我们将重点放在第四个发展阶段,历程如下: 1)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 2)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成立,总部设在上海,成为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 3)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总设计师吴光辉表示,“C919首飞不单是一架飞机的起飞,也并非一个飞机型号研制成功那么简单,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和民机事业的起飞,中国由此实现了民机技术集群式突破,形成了大型客机发展核心能力。”2017年首飞成功之后,C919正式进入试飞取证阶段。 4)2022年9月29日,C919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1月29日,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大型客机生产许可证。 5)2023年5月28日,C919顺利完成中国东方航空MU9191航班(上海虹桥-北京首都)飞行任务,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 据中国东航报道,目前C919执飞的定期商业航线共有5条,分别是上海虹桥往返北京大兴、上海虹桥往返成都天府、上海虹桥往返西安咸阳、上海虹桥往返广州白云和西安咸阳往返北京大兴。从2023年5月28日商业首航至2024年8月3日,东航C919机队累计执行商业航班达3133班,承运旅客近42万人次,已进入商业规模化运营阶段,这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大型客机研制和商业规模化运营能力,民机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1:中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历程:历经十余年发展,C919已实现商业规模化运营 1.2大飞机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有望开启航空新时代 大飞机是航空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可以彰显出一个国家的高端制造水平,推进大飞机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形成航空产业集群。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在视察中国商飞时就曾提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大飞机产业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从2007年大飞机科研立项至今,国家给予了资金支持并颁布了较多产业支持政策。具体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推动C919大型客机示范运营和ARJ21支线客机系列化发展”。 2)《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研发”。 3)2024年1月,中国商飞领导在上海两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今年预计C919产能将继续逐步扩大,稳步增长,实现’多快好’生产;同时,计划在3~5年内,投入几百亿元用于扩大产能”。 民航运输业逐步复苏,为大飞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预计2024年,中国民航业将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1360亿吨公里、6.9亿人次和76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约14.4%、11.3%和3.3%。其中,国际客运市场将加快恢复,预计2024年底每周达6000班左右,恢复至2019年的80%,加速恢复的民航市场或将为我国大飞机产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图2:“十四五”以来,大飞机产业主要相关支持政策梳理(节选) 2民航需求:交通工具与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研判 观点:民航飞机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运载工具,包括了载人与载物。相对于eVTOL等飞行器比较多元的应用场景,民航飞机的应用场景要更加聚焦。同时,相较于载人,载物的运载工具有更多选择,如随着技术发展而逐渐发展的运输型无人机等。同时,截至2022年底,全球客机有22028架,货机2571架,全球货机数量仅为客机数量的1/9。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对客运需求的分析上。首先,我们对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输情况进行了分析,判断未来哪种交通工具更具有发展潜力。其次,我们从国内和全球视角,研究了民航客运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对全球和我国的民航客机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核心结论如下: 1)从交通工具角度看,高铁和民航的客运发展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且民航客运的发展弹性或更大; 2)从历史统计数据看,通过曲线拟合可知:全球、美国和中国的民航客运需求和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正相关性; 3)我们预计到2035年,我国民航客机需求总数量在9000架左右,且单/双通道干线飞机将占据主导地位; 4)根据中国商飞预测,未来20年(2023~2042年)全球预计将有超过4万架新机交付,对应市场价值约6.5万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将接收其中的超过9000架新机,对应市场价值约1.4万亿美元(占比21%)。 2.1民航是客运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民航和高铁冉冉升起,公路客运逐渐退出主导地位。根据交通运输部《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交通运输服务包括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城市客运6类。而跨区域人员流动的运输方式只有前4类(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我们分析了我国不同交通工具所承载的旅客运输情况:1)1999~2013年,公路旅客运输量占据了我国90%以上的客运市场份额;2)2014年以来,公路旅客运输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路旅客运输量占比客运市场总量已经不足50%(2013年时占比为93%),而这其中约40%的份额主要被铁路和民航所替代,包括私家车的保有量增长较多或也有一定影响(2013年,我国汽车和新能源车累计数量为1.4亿辆,而2023年则增至3.6亿辆)。3)高铁和民航的客运发展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为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颁证民航运输机场为259个。根据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我国目标到2035年,铁路规划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达到7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达到400个左右。相较2035年的发展目标,高铁和民航仍有50%以上的增长空间,且民航客运的发展弹性或更大。 图3:1999~2023年,中国4种跨区域运输方式的客运量情况(公路份额在减少,铁路和民航份额在提升) 高铁和民航是长途客运的主导力量,且两者发展并不冲突。根据《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的规定,长途客运通常指单程运行里程超过400公里(高速公路直达客运超过600公里),交通工具一般以铁路和民航为主。具体看:1)铁路客运方面,我们将铁路客运进一步拆分为普通列车和高铁,2010~2022年,我国高铁客运量(G字头和D字头)从1.3亿人次/年增至12.8亿人次/年(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总客运量的比例对应由7.8%增至76.2%),发展十分迅速;而同期对应的普通列车客运量由15.4亿人次/年降至4.0亿人次/年。高铁逐渐成为铁路客运的主要力量;2)长途客运方面,主要有高铁、普通列车、民航三种交通工具,我们通过对三者的客运数据分析发现,1999~2022年,普通列车客运量占长途客运量的比例由94%逐渐降至21%,而对应年份的高铁客运量占比由0%逐渐增至66%,对应年份民航客运量占比由6%增至13%,一定程度上或说明:i)高铁和民航的发展速度均较快,逐渐替代了普通列车的客运份额,成为长途客运的主导力量;ii)高铁和民航的需求并不冲突,均在增长。 图4:长途客运出行结构:高铁和民航已经成长为主导力量 2.2民航客运需求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性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官网公报,中国民航业的生产指标主要有:“运输完成情况、航班效率、机场完成情况”三大类,其中民航飞机数量与“运输完成情况”指标较为相关。我们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观察我国民航客运的发展,采用民航旅客运输量、民航旅客运输量增速、人均乘机次数、人均GDP、民航客机数量等统计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对我国民航客机未来需求进行分析讨论。 全球、美国、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增速与相应人均GDP增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1)从图5可知,1980~2019年,全球民航旅客运输量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