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 总量研究 从收入分配现状看国内消费不足 ——《共同富裕》系列第六篇 要点 作者 分析师:高瑞东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120002010-56513108 gaoruidong@ebscn.com 分析师:刘星辰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2030001 021-52523880 liuxc@ebscn.com 相关研报 为何高能级城市消费走弱?——《见微知著》系列第十七篇(2024-08-14) 改革的深意:构建适应生产力跃迁的生产关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第二篇 (2024-07-22) 改革开放是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第一篇(2024-07-19) 保障性租赁住房:经济影响与政策意义—— 《共同富裕》系列第五篇(2022-01-06) 要素改革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美日德三国经验——《共同富裕》系列第四篇(2021-12-17) 从六国经验,看中国消费何时崛起——《共同富裕》系列第三篇(2021-12-02) 为什么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共同富裕》系列第二篇(2021-11-09) 为什么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学习体会(2021-08-26) 引言: 今年以来国内消费走弱引发众多讨论,我们此前也曾专门解释过高能级城市消费走弱,是经济新旧动能切换下的结果。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其底层逻辑源于收入分配不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解决消费不足的根本路径。基于此,我们将陆续从国内现状、历史沿革、国际比较等视角,去理解收入分配问题的底层逻辑。本篇报告主要聚焦国内收入分配现状。 核心观点: 当前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循环的阻碍愈加突出,改革的紧迫性明显提升。国内收入分配不均体现在:一是,国民收入中,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占比明显偏低,企业部门收入份额过高,政府在再分配环节没有发挥明显的调节作用;二是,近年来城乡、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改善,但行业间、经营主体间收入差距明显走阔。前者与我国前期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衍生出的要素配置扭曲等制度性因素有关,后者则源于产业结构调整、资本金融化、民营企业发展困境。 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系统推进,但从当前消费市场下沉、区域结构优化等特点来看,已经初步看到了前期改革落地的成果。伴随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预计未来大众消费表现向好,而随着低能级城市向高能级城市的追赶,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将更多受益于消费市场的开拓。 一、收入分配不均是导致内需不足、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 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其底层逻辑源于收入分配不均,表现为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收入差距扩大等因素导致储蓄率偏高。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 /GDP比重仅为39%,不仅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也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从世界银行统计的人均GDP来看,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12614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美国,1985年的日本,1995年的韩国,当时美日韩对应的居民消费 /GDP比重均处在50%-60%,远高于目前的国内水平。从储蓄率来看,2022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38%,而日本在1985年、韩国在1995年的居民储蓄率均在16%左右,即便与储蓄倾向较高的日韩等东亚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储蓄率依然偏高。 在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重担便转移至投资和净出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由于投资效率较高,且人口红利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发展模式下,借助资本和劳动要素释放,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在2010年之后,随着资本报酬边际递减、劳动年龄人口达峰、逆全球化加速,这种经济循环模式开始暴露出弊病,依托大规模财政刺激的负面效果显现,债务风险、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等问题时有发生。若要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供给侧提高劳动生产率,需求层面,更需要推动收入分配等制度性改革,提升居民消费,否则难以跳脱出当前历史困境。 图1: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处在较低水平图2: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100% 90% 80% 70% 60% 50% 40%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30% 居民消费/GDP 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印度越南 50 40 30 20 10 0 -10 居民储蓄率(%) 美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德国 印度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注:数据更新至2023年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注:中国数据截至2022年,其余数据更新至2023 年 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前后,曾多次出现因收入分配不均而爆发的经济危机。例如,1930年美国大萧条便源于当时工业生产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之间的冲突。当时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下,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但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使得劳动者报酬被压低,社会分层仍保持着金字塔型结构, 处于金字塔下层的劳动者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消费能力难以追上生产增长的步伐,使得生产能力供过于求成为常态,生产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导致经济萧条。1929—1933年期间,美国经济总量萎缩了30%,失业率从3%猛增到25%。 后续美国顺利走出大萧条,源于罗斯福新政推出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制度改革。一方面,通过扩大公共支出,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以抵消私人部门的需求下滑,从而扩大就业和带动经济复苏。但凯恩斯主 义解决的主要是短期问题,但并没有从制度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仅靠扩张性政策拉动投资,将会带来下一轮的供给过剩。因此,真正摆脱危机的方式仍然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一时期,罗斯福开始建立起社会保障和劳工保护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建立了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制度,形成了一套收入再分配的机制,通过这些方式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缩小收入差距,才真正摆脱资本主义危机。 我国也较早意识到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早在2007年便明确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改革目标。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2022年,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 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二、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如何? 从目前情况来看,相较国际水平,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依然偏低,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从各国可支配收入分布来看,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企业部门收入份额明显偏高。2022年,中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为60.8%,低于发达国家 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2022年美国、日本、韩国分别为85.2%、72.6%、66.2%,印度达到78.7%。同期,中国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为 22.6%,远高于上述国家,2022年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分别为4.0%、 5.2%、8.9%、13.9%。 图3:从各国可支配收入分布来看,中国居民收入份额占比处在低位,企业部门收入份额远高于其他国家 90% 初次收入分配占比:居民部门 美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40% 初次收入分配占比:企业部门 美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20% 初次收入分配占比:政府部门 80% 30% 15% 70% 20% 10% 60% 10%5%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50%0%0% 100% 90% 80% 70% 60% 50% 可支配收入占比:居民部门 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 30% 20% 10% 0%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10% 可支配收入占比:企业部门 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 30% 25% 20% 15% 10% 5%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0% 可支配收入占比:政府部门 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 美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2022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注:美国、印度、韩国数据更新至2023年,其余为2022年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初次分配环节中,中国居民部门享有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2022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为52.7%,低于美 国、日本、韩国的62.1%、73.3%、59.8%;中国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为4.7%,同样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的15.8%、7.0%、7.5%。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能反映出市场机制配置要素的情况。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表明我国市场要素配置向劳动倾斜力度不足;而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与利息收入占主体,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占比较低有关。可见,提高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鼓励企业分红、适当减少利润留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收益,是未来提升居民部门收入的主要途径。 除了制度性因素之外,近年来经济结构性调整背景下,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不佳,使得企业储蓄意愿加强。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图4:对比美日韩,中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占比较低图5:对比美日韩,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 80% 70% 60% 50% 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占比 25% 20% 15% 10% 5% 国民收入: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 美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美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40%0%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