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行业具备市场规模大、技术壁垒高、品牌属性强的特点,2023年全球规模超万亿元,硫化技术及产品配方构成进入壁垒,消费品属性带来品牌溢价。中国轮胎企业在人工成本端、智能制造端优势显著,短期凭借人口红利已实现规模快速扩张、中期正凭借智能制造优势加速全球化进程,长期有望凭借技术实力获得品牌溢价,兑现成长属性、剑指全球消费巨头。本篇为《轮胎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制造篇》,中国轮胎企业凭借自动化实力、加速全球化拓展。 乘海外通胀东风,中国轮胎出海加速。2023年全球轮胎行业总产值超1,800亿美元、产量近20亿条,近20年来未有技术变革,已形成“三巨头+八集团”竞争格局。中国轮胎近年来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多项测试参数不输甚至赶超外资头部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实现全球份额由2000年的3.1%提升至2023年的15.3%。当前受益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下海外产能退出,及欧美通胀下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需求提升,中国轮胎出海加速。 “双反”构成需求最大波动性,全球化可有效应对。2023年全球轮胎替换市场占比70%以上,为主要需求来源,替换市场销量来自汽车保有量,需求韧性较强。分区域来看,2023年欧美市场轮胎销量占比达51.4%,其中替换市场占比超80%,为中国轮胎主要面对的市场,需求的波动则主要来自“双反”,鉴于欧美发起“双反”的主要考量或在于“轮胎进口量占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我们认为,中国胎企全球化建厂将比较有效地应对“双反”及需求下降带来的波动。 把握行业后发优势,智能制造外溢全球。轮胎行业先发者优势体现在规模效应对固定成本的摊薄,及品牌和研发的外部性,但全球化导致的运输费用及管理费用的增长,会限制先发者规模的无限扩张。轮胎行业后发者的后发优势显著: 1)后发者多位于发展中国家,人工成本较低;2)受益于设备更新迭代,后发者制造端自动化程度更高;3)基于更高的智能制造能力,后发者往往单厂规模更大、规模效应更强;4)得益于更低人工成本及更少人工数量,后发者期间费用率更低。我们认为自主头部胎企有望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优势,实现高于外资胎企的利润率、人均创收的全球持续领先,以及海外建厂数量、建厂周期的加速。 从制造到品牌,自主品牌崛起。立足国内,自主品牌胎企凭借产品性能及性价比已实现总销量占比过半、配套市场渗透率近半,随自主品牌胎企出海加速及全球化建厂,有望实现需求量及品牌力共振;复盘历史,渠道布局可有效提升产品触达范围、带来需求量及品牌认知度提升,收并购亦可实现全球产能、渠道、品牌拓展,自主品牌胎企中短期目标为智能能力的全球化复制,长期目标为品牌力提升,我们看好头部胎企全球建厂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整车厂、渠道布局、收并购等方式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崛起。 投资建议:中国头部胎企基于优秀的产品性能,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优势,实现高智能工厂的全球化复制,有效降低关税带来的波动性,实现全球产能及销量的持续提升,并有望最终兑现品牌力。我们看好头部胎企海外扩张进入第二阶段、海外产能布局占比更高、自动化工厂建设能力更强的轮胎企业。推荐【赛轮轮胎】、【森麒麟】、【玲珑轮胎】、【通用股份】,谨慎推荐【三角轮胎】、【贵州轮胎】、【浦林成山】。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全球轮胎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新产能落地不及预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运费价格波动,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等。 1引言 本篇报告为轮胎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制造篇,详细分析中国轮胎企业作为行业后发者,在制造端的后发优势,并有能力将智能制造能力全球化复制,实现全球销量及份额的提升,进而逐渐提升品牌力。 底层逻辑:轮胎行业近20多年来未发生技术变革,中国轮胎企业产品后来居上且产品力足够强,在技术端不输海外品牌甚至在部分性能指标上实现反超,但价格远低于外资品牌,凭借极高性价比优势实现全球份额的快速扩张。 行业现状:2023年全球轮胎行业总产值超1,800亿美元、产量近20亿条,其中替换市场需求占比70%以上,主要来自全球汽车保有量市场,需求韧性强。 中国轮胎企业主要面对欧美替换市场,但欧美近年来多次向“轮胎进口量占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征收”双反”关税,直接影响中国轮胎企业需求。 自主优势:中国轮胎企业作为轮胎行业后来者,后发优势显著:1)产能位于中国及东南亚,人工成本较低;2)受益于设备更新,制造端自动化程度更高;3)基于智能制造能力,单厂规模更大、规模效应更强;4)得益于更低人工成本及更少人工数量,期间费用率更低,从而实现较外资头部更高的人均创收及净利率水平。 长期展望:中国轮胎企业立足智能制造能力,全球化布局加速,海外建厂数量增加、建厂时间加速,正在全球逐步复制智能工厂;长期展望可依托全球化产能,极大减弱“双反”带来的需求端波动,逐渐实现全球化替代,并通过渠道布局、收购等模式最终实现品牌力提升。 本篇报告与市场不同之处: 1)复盘轮胎行业历史,详细阐述轮胎行业近年来技术端、材料端变化,及中国轮胎企业的产品力情况; 2)论述轮胎替换市场的韧性及波动性,并分析波动性的底层逻辑和应对策略; 3)详细阐述轮胎行业后发者的竞争优势,从人工成本、费用成本、自动化程度、规模效应、优势复制能力,对中国轮胎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做详细分析; 4)分析中国市场及自主整车厂对胎企的拉动作用,并通过复盘海外头部胎企的成长历史,展望中国轮胎企业的品牌化道路。 备注: PCE-个人消费支出指数,PCR-乘用车子午线轮胎,TBR-卡客车子午线轮胎,OTR-非公路胎。 2乘海外通胀东风中国轮胎出海加速 2.1底层:研发端持续投入中国胎企技术实力后来居上 近20年轮胎行业于技术&材料应用端未发生显著变化,中国轮胎企业后来居上。1834年以来,全球轮胎经历了从“技术-材料-技术-材料”的创新发展历程: 1)1834-1946年,技术起源与发展,固特异发明橡胶硫化技术带来橡胶轮胎制造业,邓禄普发明第一条充气轮胎并由米其林应用后,米其林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加入钢丝及带束等材料,显著提升轮胎耐用性、负载能力及散热性能;2)1946-1970年,新材料应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合成橡胶被引入轮胎制造中,增强其耐磨、抓地性能;3)1971-1990年,技术发展,大陆发明缺气保用轮胎技术并沿用至今,无内胎轮胎、无钉轮胎、防爆胎、扁平化胎等新技术及新产品陆续推出; 4)1990年至今,新材料应用,1992年米其林添加白炭黑至轮胎中开发“绿色轮胎”以增强能源效率。 近20年来,全球轮胎行业在技术端及新材料应用端未发生显著变化,中国轮胎企业在技术、材料应用、花纹设计、型号数量等方面不断补齐并缩短与头部胎企的差距。 图1:轮胎技术及材料演进史 国产轮胎产品力过硬。据前文,近年来轮胎行业未出现里程碑式的技术变革及材料创新,而中国轮胎企业的产品性能经过多年追赶与提升,在产品性能上与外资头部品牌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在部分性能赶超外资头部品牌: 1)根据2023AUTOBILD夏季轮胎性能测试结果,玲珑轮胎80km/h的湿地制动距离为26.0米,相较固特异、马牌等差距不大,并超过米其林26.5米的制动距离; 2)根据全球汽车媒体TM2024年给出的轮胎性能测试评分表进行加权计算,森麒麟的轮胎产品在干地制动、湿地制动、滚动阻力等指标上得分表现优异,所有指标加权后总分8.2分,且超过海外品牌韩泰、锦湖、固铂等; 3)根据森麒麟公告,2022年起开始为其制造部分以Nokian为品牌的雪地轮胎,诺记在2021《Vi Bilagare》轮胎性能测试中,于湿地操控、水漂测试、主管舒适性、滚阻等指标上均为10分满分,森麒麟为其代工可见相关性能已达到诺记要求。 图2:2023AUTOBILD夏季轮胎性能测试 表1:2024年多品牌轮胎性能测试打分表 国内轮胎性价比优势显著。产品性能与外资头部品牌差距不大甚至部分性能优于外资头部品牌的情况下,国内轮胎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显著优势。长期以来,全球轮胎市场呈现“三巨头+八集团”的垄断竞争格局:一线:代表品牌米其林、固特异和普利司通;二线:代表品牌倍耐力、马牌、邓禄普、优科豪马等八大跨国轮胎集团以及百路驰、费尔斯通等三巨头副品牌;三线:包括赛轮轮胎、森麒麟、中策橡胶、玲珑轮胎等在内的中国轮胎企业;四线:包括至少250种轮胎品牌,多数中国轮胎品牌定位于此;不同档次品牌在价格上存在显著差距。 以215/55R1791V型号的轮胎为例,一线品牌(米其林、固特异和普利司通)均价为189.1欧元,二线品牌(马牌、倍耐力、韩泰)均价为147.6欧元,自主头部品牌(赛轮、森麒麟、玲珑)均价为95.6欧元,为一线品牌均价的50.6%,为二线品牌均价的64.8%;综合来看,自主品牌在R15至R21多个尺寸中,均价为一线品牌的50.6%-84.9%,为二线品牌的59.5%-81.8%,性价比优势显著。 表2:全球轮胎品牌分档次纵览表 表3:国内外知名企业部分型号轮胎单价对比(欧元) 2.2现状:全球市场集中度下降中国品牌占比持续提升 全球市场轮胎行业集中度下降,中国品牌占比持续提升。据Tire Business,2022年全球轮胎销售额达1,868亿美元 , 其中CR3/CR5/CR10分别为38.9%/49.4%/63.9%,全球前75强轮胎企业排行榜中,中国轮胎企业上榜数量达34家,市场份额达15.3%。复盘2000年以来全球市场格局,头部胎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中国轮胎企业份额不断提升: 2000年全球轮胎销售额为696亿美元,CR3占比高达57.0%,中国轮胎企业上榜数量仅18家,市场份额仅3.1%; 2010年全球轮胎销售额为1,540亿美元,CR3占比下降至43.3%,中国轮胎企业上榜数量27家,市场份额达11.6%; 2015年全球轮胎销售额为1,605亿美元,CR3占比下降至38.0%,中国轮胎企业上榜数量36家,市场份额达13.7%; 2022年全球轮胎销售额为1,868亿美元,CR3占比下降至38.9%,中国轮胎企业上榜数量35家,市场份额达15.3%; 图3:轮胎行业市场集中度及中国轮胎企业市占比(%) 图4:美国卡车替换胎市场中国品牌占比(%) 图5:全球胎企75强中国企业数量 图6:全球胎企75强中国企业数量占比(%) 2.3变化:欧美产能受限&通胀中国轮胎企业出海加速 新冠叠加俄乌冲突,海外产能受阻促进中国轮胎企业全球化加速。2019年以来,受新冠影响,海外胎企开工受阻影响盈利能力,部分落后产能退出;后叠加俄乌冲突事件,部分胎企关闭俄罗斯当地工厂,产能进一步下降,中国轮胎企业则借海外产能下降的机遇,加速海外布局。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全球轮胎退出产能超7,293万条,占到2023年总销量的4.1%,以俄罗斯为例,2018年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半钢胎/非公路胎为39.9千吨/20.7千吨,2023年出口俄罗斯已达163.9千吨/148.4千吨,相较2018年增长311.1%/617.0%。 表4:海外头部胎企工厂关停/减产情况 图7:中国出口俄罗斯半钢胎数量及占比(千吨;%) 图8:中国出口俄罗斯OTR数量及占比(千吨;%) 通胀影响消费力,中国轮胎企业凭性价比脱颖而出。公共卫生事件及俄乌冲突影响,欧美国家通胀率近几年处于较高水平。以美国为例,其核心PCE价格指数2020Q3起快速提升,并于2021Q2达到6.0%高位后小幅回落,2024Q1核心PCE指数为3.7%,2024Q2核心PCE指数为3.6%,远超1.5%的正常水平。而高通胀对居民的消费能力造成直接的负向冲击,美国居民实际消费指数从2021Q2的13.6%骤降至2021Q3的2.8%,当前在1.5%的低位,高通胀及消费支出指数的变化对轮胎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21-2023年,美国乘用车轮胎替换市场需求量分比为22,480/21,370/21,920万条,其中进口量3,740/4,160/4,460万条,进口占比59.5%/64.1%/62.6%,通胀影响下,高性价比进口轮胎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