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韧性:国家如何准备应对下一次危机?
弗朗西斯·Z·布朗
引言
新冠疫情为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涉及健康危机对经济的颠覆,也包括贸易中断引发的新多边外交难题。这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首次”事件虽然在规模和复杂性上令人震惊,但并非最终的考验。气候变化、移民、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公民对治理机构的疏离等趋势线表明,复杂的相互关联性危机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因此,国家和多边决策者不仅应致力于减轻此类危机的驱动因素,还应努力为其国家做好应对复杂冲击的准备,即提升韧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而言,这种需求尤为迫切。这些国家需要应对多个领域的叠加冲击,而其具备的头寸优势不及发达国家。同时,全球北方的捐助者和决策者也需要将韧性和适应性作为支持脆弱国家的关键组成部分。
治理韧性概述
在广泛共识中,治理与脆弱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良好治理”成为众多政策的主要焦点。当然,其他因素如人口、地理、军事和经济条件同样影响一个国家的韧性。然而,国家的治理和政治体制通常决定了其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有效恢复的能力。那么,“韧性导向的良好治理”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影响国家韧性的治理特征
-
国家能力:国家需要具备整合信息、将观察结果转化为政府行动,并有效实施这些行动的能力,以成功应对冲击。危机期间,公民往往更加依赖国家。因此,能够提供常规服务并有效调整服务以适应变化情况的国家更具有韧性。
-
制度类型:治理与制度类型(民主或独裁政体)的关系并不明确。不同制度类型的国家在应对冲击时的表现可能各不相同,但没有单一的普遍模式可以预测其韧性。
-
制度记忆:制度记忆是指一个国家从过去经历中学习并应用经验的能力。强大的制度记忆可以帮助国家更好地应对相似的挑战,从而增强韧性。
-
分权化:分权化有双向影响。它有助于国家抵御某些冲击,但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使其更为脆弱。
-
精英团结与政治包容性:高水平的精英团结和政治包容性有助于提高国家应对冲击的能力,通过稳定政治环境,促进决策效率和执行。
-
民间社会和其他非政府行为者:活跃的民间社会和非政府行为者可以提供资源、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增强国家的韧性。
治理韧性作为政策议程的影响
尽管“增强国家韧性”的呼吁日益增多,但这一框架也引发了若干棘手的权衡和困境。特别是,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该议程指的是哪个层面的韧性——国家机构的韧性并不总是指整个社会群体的韧性。展望未来,政策界应更加细致地界定“在脆弱和发展中国家构建韧性”的表述,以涵盖这些复杂的现实。